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雷公炮炙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是中药炮炙著作。雷敩著。撰年不详。原书在元代以后即失传,其内容散见于历代各家本草著作中,其中以《证类本草》 一书载录最详。现存版本均为辑本。最早的辑本是清张骥辑的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近有尚志钧辑《雷公炮炙论》 (1983年油印)、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王兴法辑校的《雷公炮炙论》 行世。
 作者雷敩的生活年代至今仍有争议。通行的意见认为雷氏为南北朝刘宋(420—479)人。根据主要是宋赵希弁谓:“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敩撰,胡洽重定”。胡洽之名见于《肘后方》及刘敬叔的《异苑》,故雷敩当在胡洽之前的刘宋时代。另 一种意见雷氏为隋代(581—612)人,北宋著名学者苏颂即持这种意见。根据敦煌出土的《五脏论》记有“雷公妙典,咸述炮炙”,可证该书为唐以前炮炙专著。
 书凡三卷,共收药300味。书名“炮炙”,但文中多称制药为“修”、“修事”、修合”等。书中论述了中药炮炙前后真伪优劣药材的选择、修治和切制,文武火候的掌握,醪醯辅料的取舍,操作工艺的流程,中药饮片的贮存以及炮炙作用、注意事项等。其中涉及的炮炙方法,有炮法、炙法、焙法、煨法、蒸法、煮法、去芦、去足、制霜、制膏、酒制、蜜制、药汁制等。大部分炮炙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药物的毒性,防止变性以保持疗效,缓和药物作用、防腐便于贮藏或有利于加工粉碎。许多方法仍在使用。并被证明具有相当科学的根据。如巴豆用麻油并酒煮研膏的制法,可使巴豆油溶于麻油中,以便控制剂量。减轻巴豆的烈性。同时经加热油煮后,使巴豆中含有的能溶血和导致组织坏死的毒性蛋白质变性。现在用巴豆制成的霜剂就是基于上述原则。他如莨菪、吴茱萸等含生物碱成分的药物用醋处理,可以使生物碱成盐,增大其溶解度,有助于药性的发挥。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5世纪以前的中药采集修治、加工炮炙方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中药炮炙专著。后世本草著作中有关炮制修事项下的炮、熬、煮、炙,多引据于该书,并奉为准则,一直沿用至今。宋唐慎微将本书大部分内容纳入其《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所选药物达234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辑录有254种;清张骥录的《雷公炮炙论》,搜采内容更为详细。并仍依据《本经》 上中下三品体例,分为3卷,以复原书旧貌,由于本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后世许多制药书,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甚至有人将后世出现的一些炮制方法,也托名“雷公”。如所谓的“雷公炮炙十七法”,实际上是后世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药炮炙的重要参考书。此外,由于本书尚有植物形态、生药鉴别和经验良方等内容,故对中医药人员均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受时代影响,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药物的炮制过于繁琐而不切实用,有些内容近于荒诞等,需要在阅读时加以注意。

雷公炮炙论

本草类著作。南朝宋雷斅撰,近人张骥辑。三卷。雷斅对药物颇有研究,尤擅长药物炮炙。约成书于五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详细论述中医制药学基本理论,对三百种药物炮炙加工方法作具体介绍。炮、炙、煨、炒、制、飞、伏等,为药物炮炙学发展奠定基础。原书早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等书中。一九三二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补辑。从编写体例,至内容层次,均力求复原书之旧,使我国早期制药学专著得以保存,为中药炮制人员重要参考文献。有一九三二年成都义生堂刊本。宋大仁《雷斅及其炮炙论》(《浙江中医杂志》1957. 8 ),白永波《雷斅与<雷公炮炙论>的研究》(《江西中医药》1981. 4)可供参考。

雷公炮炙论

制药学专书。3卷。刘宋·雷敩撰,胡洽重订。约成书于5世纪。本书记述了制药学的基本知识,收载约300种药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1932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重予补辑,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共180余种,并加入其他古本草著作中有关炮炙经验,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

《雷公炮炙论》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炮炙学专著。 雷𢽾著于南朝刘宋时期 (420年~479年)。 原书共3卷。记载了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炮炙方法。其中蒸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盐水煮、甘草水煮等,炙分蜜炙、猪脂炙等,浸分盐水浸、蜜水浸、酒浸等。广泛应用辅料炮制药物,并对辅料的比例作出了规定。介绍了300余种药物的炮炙加工方法。是中国早期中药炮炙规范,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原书亡佚。清末民初四川人张骥将散见于 《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 等书中的内容重新集辑而成。辑本分原叙及上、中、下3卷,共收载药物180余种。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中药的炮炙方法。有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

雷公炮炙论

书名。刘宋·雷𢽾撰,约成书于5世纪中期,3卷。是专论药物性味和炮制加工的著作,共录药300种。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工艺操作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制药性赋解》等著作中。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

中医药物炮炙学名著。又名《炮炙论》、《雷公炮炙方》。三卷。南北朝刘宋时期雷𢽾(生平不详)撰,胡洽重订。约成书于刘宋永初元年至昇明三年(420—479)。雷𢽾是南北朝刘宋时期著名药物学家、道士。宋武帝、文帝时(420—453),作过“内究守国安正公”(官名)。雷𢽾精熟药物性能、对中药的鉴别、制炼、药用部分以及修治方法等项、均有较深的研究,是我国历史上中药制药学的开创者。他总结了历代医家有关中药采集,修治加工的文献和经验,编著成《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炮制学专著,详细论述了中医制药学的基本理论。它载药三百种,药物炮炙法十七种,有炮、炙、煨、炒、煅、水飞、蒸、煮、破、浸等。如炮者,“置药物于火上,烟起为度也,如炮姜根之类。炙者,俱火烧也,如炙甘草之类。煨者,以药置火灰中,煨之使熟也。炒者,置药物于火上烧,令通红也,石类,介壳类多用此法。炼者,药物用火久熬也。制者药性之偏者、猛者,制之使适用也”。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蜜制等多种制法。在每一类大法内,又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浸法,根据药用需要,可分为水浸、盐水浸、蜜水浸、浆水浸、药汁浸、米泔汁浸、酒浸、醋浸等。炙法,可分为蜜炙、酥炙、猪脂炙、黄精自然汁涂炙等。煮法,可分为水煮、盐水煮、浆水煮、甘草水煮、米泔水煮、药汁煮、乌头煮等。蒸法、可分为加水蒸、酒拌蒸、黄精汁浸后蒸、生地黄拌蒸等。雷𢽾通过实践已认识到药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减低原有毒性,缓和药性的猛烈程度,可以改变药物的某些特性,也可防止药物变性,以利提高和保持最佳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等等。此外还认识到药物通过炮炙修治,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工和贮藏。如巴豆,应敲碎后与麻油、酒同煮,然后才能研膏以供药用。这是因为巴豆是一味剧毒药品,用麻油同煮,可使其有效成分溶解于麻油中,而所含的毒性蛋白质被加热破坏,便于控制药性和剂量,减轻其毒副作用。含鞣质的药物如芍药等,不宜用铁器加工,需用竹刀刮去皮。白花蛇、乌梢蛇可用酒浸后炙;白僵蚕、白颈蚯蚓需用糯米水浸后酒炙,以达到防腐变质的目的。矿物药、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需用煅制方法,以便粉碎后药用,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此书中所总结的中药炮制经验,不少方法现仍为后世医家所袭用,且被证明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雷公炮炙论》在中药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宋元以后的医家,都将其奉为制药学的范本。后世制药专书,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原书在元代以后失传,其内容散见于各家本草。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大部分,计有药二百四十二条,药名二百七十七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录了二百五十四种药物。明李中梓曾辑有《炮炙论》一书,但错误脱漏之处颇多。明钱允治曾将《证类本草》中散见的该书内容辑编汇入李中梓的《药性解》,题名为《雷公炮制药物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川张骥(字先识,成都人)力图恢复该书的原貌,重新辑录了《雷公炮炙论》,仍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计药物一百八十余种,并加入了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的内容,书末另有附卷,再记七十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现存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成都义生堂刊本。

☚ 肘后备急方   诸病源候论 ☛

雷公炮炙论léi gōng páo zhì lùn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天雄(5)。制药学书名。南朝宋·雷敩撰。

雷公炮炙论léiɡōnɡpáozhìlùn

药书。3 卷。刘宋·雷敩撰, 胡洽重订。约成书于5 世纪。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制药专书。该书记载了约300 种药物的炮制加工方法和制药基本知识。原书已佚, 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制药性赋解》等书中。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系中药炮炙著作。三卷。雷敩撰。雷氏的生活年代至今仍有争议,通行的意见认为雷氏为南北朝刘宋(420~479年)人,理由是宋·赵希弁说:“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敩撰,胡洽重定”。胡洽之名见于《肘后方》及刘敬叔的《异苑》,故雷敩当在胡洽之前的刘宋时代。另一种意见雷氏为隋代(581~618年)人,北宋著名学者苏颂持这种意见。因敦煌出土的《五藏论》记有“雷公妙典,咸述炮炙”,故该书为唐以前炮制专著是毫无疑问的。李时珍据前人所说(该书多本“乾宁晏先生”),将乾宁作为年号(乾宁894~898年)是缺乏充分依据的。该书专门记载药物的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共收药300种。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计有药条242条,涉及药名277个。该书是我国既知的最早的炮制专著,它总结了在它以前的制药经验,保存了很多制药史料。对药物的炮制涉及净选、粉碎、干燥、各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对炮制后药性变化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如白垩条:“水飞过,免结涩人肠”; 半夏条:“上有粘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等。在炮制药物时,首先注意药物品种的鉴别,如“防葵,凡使勿误用狼毒,缘真似防葵,而验之有异,效又不同”。并介绍药材性状,如“其蓖麻子,形似巴豆,节节有黄斑点”等。炮制之前鉴别药物,由该书开始,作为一个传统,贯穿于众多中药炮制专书。受时代影响,该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药物炮制法相当繁琐而又不切实用,汲取了一些道家制药的方法。有时还出现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如云母,“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龙骨“妇人采者不用”等等。
该书作为我国炮制最早的著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后世许多制药书,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由此可反映后人对该书的信仰。有的人甚至将后世出现的一些炮制方法,也托名雷公,如所谓“雷公炮制十七法”并不全见于《雷公炮炙论》。明代钱允治曾将《证类本草》中散见的该书条文摘编入李中梓的《药性解》,名书为《雷公炮制药性解》。在其他一些本草(尤其是炮制)书中,也常附有该书条文。真正意义的该书辑本最早的是清·张骥的《雷公炮炙论》(1932年)。近有尚志钧辑《雷公炮炙论》(1983年,油印)行世。

☚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
000136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