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xuě xiàn终年积雪区域的界线。在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1857年第13号)中,称雪线为“雪界”。◇冷界、永雪界、永雪线、积雪线、万年雪带。“雪线”这词的出现较晚,如1902年樋田保熙译《世界地理志》部首:“不问在何纬度,其高于海面至若干尺以上,可有与两极相等,即达四时冰雪不融之点,连接此点之线,曰雪线。”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地》:“地面上之高处四时常见雪者,谓之雪线。” 区域 区域区(山~;边~;老~;富~) 营(营宇;营域) 圈(~地) 带 地区,区域:域 古代区域单位:邑 海的区域的简称:海域 海的某一区域:海区 一国所属的海域:领海 靠近陆地的海域:近海(~作业) 沿海地区或沿海海域:海疆 积雪的区域:雪界 终年积雪区域的界线:雪线 限定的区域:限域 防守的区域:防区 防地 防次 为便于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作战区域:战区 广大的地域、区域:寰 荒远的区域:荒徼 管辖的区域范围很广:跨州连郡 跨州兼郡 (地区范围:区域)
另见:地区 范围 ☚ 地区 偏僻 ☛ 雪线终年积雪区与入夏积雪融化区之间的分界线。其高度一般随各地区纬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西部阿尔卑斯山区仅海拔2500m左右;中国天山的平均高度为海拔4400m;珠穆朗玛峰附近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高度为海拔5600m。 雪线高纬度地区和高山终年积雪区与夏季冰雪融化区之间的界线。分气候雪线和地形雪线两种。参见“地理学”中的“雪线”。
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山区雪线的高度,受温度、降水量和地貌的影响。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所以常年积雪。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为季节性积雪。 雪线 雪线雪线是指年固体降水量与消融量处于平衡的地带。雪线上固体降水量的年平均收支差等于零,而在雪线以上为正,雪线以下为负。雪线以上形成永久积雪,雪线是永久积雪的下限。 在雪线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这对雪的堆积有利。但是这有利条件并不是无限度地向高处扩展,因为随着高度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到了一定高度,雪很少,经不住太阳直射作用。因此,还应当有一条上面的雪线,沿着这条上雪线,固体降水量的收支差也等于零。上、下雪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形状不规则的、特殊的外壳包围着地球,这个外壳便是雪圈。 雪圈的下限表面即雪线,通常称气候雪线,是一个假想的和理论的面。因为实际上,只有地面某一凸起地区达到雪线范围,并有永久积雪时,人们才看得见这个表面的痕迹。况且,说雪线上固体降水收支差等于零,指的是气象情况的平均状态,而实际上具体的气象情况各年不一,必然同多年的平均情况不同。 在山上能见到的雪线往往和气候雪线(理论雪线) 不同,因为直接观察到的雪线高度只是在观察时的实际雪线高度。这种雪线称地方雪线或可见雪线。 雪在雪圈范围内的堆积是纯气候因素结合的结果。不过,在雪线以下,雪也能形成经常的堆积。在山坡背阳和深洼处,降落的雪可能经过夏季也不融化。这种由于特殊地形而造成雪的长年堆积的下限称地形雪线。地形雪线与气候雪线的高差可达几十米,有时可达几百米。 在文献中常用平衡线或零平衡线代替冰川上雪线的概念,指的是冰川上物质纯积累量与物质纯消融量等于零的界线。一般根据一个或几个年度的物质平衡资料找出冰川上物质平衡值等于零的若干观测点,这些点的连接线就是平衡线,该线所处的海拔高度即为平衡线高度,用ELA表示。 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说,气温低、降水量大,雪线位置就低,反之就高。远离海洋的高山区,降水稀少,其雪线分布较高; 而靠近海洋的高山区,即使气温较高,由于降水较丰富,冰川上物质补给较充足,雪线分布也可能较低。在局部地方,一年中最热月份的气温和暖季持续时间长短等都会影响雪线的高度,水汽来源方向、温度、云量、日照和风等间接影响雪线的高度。地形对雪线的影响表现在坡面、坡度和山地位置的关系上。阴坡接受太阳辐射比阳坡少,雪线相应比阳坡的低; 陡峻山坡不利于雪的聚集,雪线比平缓山坡的要高些。山地或高原边缘最先获得气流中的水汽,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而接近山脉或高原内部,气流中的水分逐渐减少,降水也减少,雪线高度比山地或高原边缘的显著升高。 ☚ 降水 冰川 ☛ 雪线snow line
雪线snow line
雪线snow 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