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雕菰楼易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雕菰楼易学

雕菰楼易学

清代阐发易理的著作。亦称《易学三书》。四十卷。分《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易章句》十二卷,清代焦循著。焦循(1763—1820),字理堂,又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邗江县人。年青时参加科举考试,屡屡落第,三十九岁才中举人。后入京会试,榜上无名。自此绝意于科举,筑雕菰楼,深居简出,潜心经传,著书立说。对天文、算学、文学、音韵、地理、水利、医学、生物、文艺、建筑等均有涉猎,尤精于《易》学。在《雕菰楼易学》一书中,一反前人之说,而以数理解释《周易》,主张以测天之法测易,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悟得易学有三:旁通、相错、时行。关于此书的大旨,作者概括道:“夫易尤天也,天不可知,以实测而知。七政恒星错综不齐,而不出乎三百六十度之经纬;山泽水火错综不齐,而不出三百八十四爻之变化。本行度而实测之,天以渐而明;本经文而实测之,易亦渐而明。非可以虚理尽,非可以外心衡也。余初不知其何为相错,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比例之义出于相错;不知相错,则比例之义不明。余初不知其何为旁通,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升降之妙出于旁通;不知旁通,则升降之妙不著。余初不知其何为时行,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变化之道出于时行;不知时行,则变化之道不神。既撰为《通释》二十卷,复提其要为《国略》。凡图五篇,原八篇,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之义;论十篇,破旧说之非,共二十三篇,编为八卷,次《章句》后。”(《易图略·自序》)书中在批驳汉儒的卦变、判象、纳甲、纳音、卦气、爻辰之变时,多能触其要害,但在很多方面却流于支离穿凿。
宇宙观上,书中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程朱所谓的“理”,而是张载所说的“气”。是气的运动产生万物,“一气反复往来”,“阴阳变化,生生不已”(《易通释》卷五)。事物是客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关于变化的形式,指出:“变通即为时行,时行者元、亨、利、贞也”(《易图略·时行图三》),把“时行”看作变化的均衡。
认识论上,书中提出“实测而知”的重要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虽错综复杂,但“事有万端,道有一贯”(《易图略·比例图五》),是有规律可寻,是可以认识的。指出人要正确地认识把握事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必须先要“悉于万物之性,通于天下之志”,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方法上“非可以虚理尽”,只能“以实测而知”(《易图略·自序》),认为实测也是治经的重要方法,只有对经文“证之以实”,才能理解经文的本意,才能把握圣贤立言之旨(同上)。
人性论上,继承戴震的“欲出于性”的观点,强调“欲本乎性”(《易通释》卷五),认为人对饮食男女等欲望和需求,乃是人的本性。有性而后有欲,“以血气心知之性,为喜怒哀乐之情,则有欲”(同上)。欲根植于性,欲是性之欲,二者是一致的。指出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可以用理性指导欲望而能得其宜,故人性无不善,人的正当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时就是仁、就是义,从“旁通”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欲即人情,情欲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感通之具,“性为人生而静,其与人通者,则情也、欲也”(《易通释》卷五)。批评了理学家把人欲视为罪恶从而提出的灭欲存理的观点,指出理学家“徒持高妙之说”,是“舍情而言善,舍欲而求仁,舍才以明道”,是完全“昧于羲、文、孔、孟之传”的(同上)。
收在《焦氏丛书》和《皇清经解》中。

☚ 宋学渊源记   清学案小识 ☛

雕菰楼易学

四十卷。清焦循撰。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世居江都黄珏桥,分县为甘泉(今江苏扬州) 人,嘉庆举人。一生著述颇多,于《易》学有《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易章句》十二卷、《周易补疏》二卷、《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等。而其中《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合成《雕菰楼易学》三书,尤负盛名。作者邃于天文算学,因以测天之法测易,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其所悟易学有三:一曰旁通,二曰相错,三曰时行。《易章句》、《易图略》、《易通释》三书具体内容详见各条。今存 《焦氏丛书》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