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隔与不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从语言与意象的关系着眼区别境界之有无、优劣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对“隔”与“不隔”的区别,王国维以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为例说:“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又举“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云云,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云云,“写情如此,方为不隔”。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云,“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云云,“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所谓隔与不隔的区分在于词境的鲜明具体,形象逼真,能写出真情真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然在目”。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他认为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并谓“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存浅深厚薄之别”。

☚ 造境与写境   意脉 ☛
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

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主要指艺术家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境界物化为艺术形式的程度,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境界为读者接受、复现的可能性,和留给读者重新创造的艺术空间如何。语见《人间词话》:“问‘隔’与‘不隔’之别? 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他说南宋词虽不隔处亦不及前人,这是由于南宋词人在审美追求上过分注意形式而不在境界上用力的缘故。其境界在作家头脑中形成时,同五代,北宋词人相比,就浅而不深,薄而不厚,所以物化时也不能将浅者变深,薄者变厚,这不属于隔与不隔的问题。其他几例,凡“不隔”者,都是艺术家能够把头脑中的艺术境界活脱脱地表现于语言文字,物化为一幅生动的图画,读者读来觉得形象宛然,生动感人,语语都在目前,作品中的境界能在心目中近似地重现。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中《梅花酒》等曲,写凄凉的旷野,苍黄的草色,迎霜的早兔,褪毛的猎犬,南翔的塞雁……构成了一个送别的伤心场景,令人读来如亲临其境,就是“有意境”、“不隔”。颜延年的作品,则往往过多地用典、使事,词彩虽然华丽,形象并不生动,被人讥为错彩镂金、雕绘满眼,只具低层次的形式之美,所以为“隔”。南宋词人吴文英作词喜用“代替字”,如以“檀栾”代竹,“金碧”替楼,“婀娜”指柳,“红雨”、“刘郎”为桃花,就使读者不知所云。王国维用吴文英(号梦窗)词中之句“映梦窗凌乱碧”来讽刺他,就是因其词境繁碎,不成图画,是典型的“隔”。写景之作有“隔与不隔”;抒情、述事为主的作品,也是这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述事”之作如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的〔正宫·端正好〕,王氏评其“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亦属“不隔”。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这段话可以作为“不隔”的定义来看。

☚ 义得言丧   废言尚意 ☛
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是区别境界优劣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认为隔是不好的境界,不隔才是好的境界。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于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王国维通过具体例证区别隔与不隔的论述还有好几则。要而言之,所谓不隔就是要求境界鲜明、具体、逼真、传神,即要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语语都在目前”,否则便是隔。要使词作境界不隔,就要反对滥用典故,“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忌用替代字”,运用“真切”的“直语”,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直观画面。因此,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虽是咏荷名作,但只有泛泛的咏荷句子,没有描绘出荷花明晰的形象,于是王国维说“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同样,姜夔的《暗香》、《疏影》,虽然历来被推为咏梅绝唱,但因为堆砌典故,没有鲜明具体的描绘梅花的风姿,形象朦胧迷离,缺乏具体可感性,都是所谓“终隔一层”。王国维要求境界不隔,也是要求创作必须自然真率,“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出于自然,浑然天成,其境界每每鲜明逼真;而人为雕琢,追求藻绘,如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等,斧琢气极浓,自然“终隔一层”。但要求境界鲜明显豁,要求“不隔”,并不是反对含蓄蕴藉,排斥其他风格。他要求不隔和意境的含蓄蕴藉是统一的,既提倡鲜明显豁的境界,又提倡含蓄隽永的境界。

☚ 造境与写境   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 ☛
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

自然与雕饰,直观性与隐蔽性在创造意境上的区别和分野。王国维《人间词话》:“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语语如在目前,便是不隔”。所谓不隔,就是如实地描写自然,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地以具体饱满的形象反映生活。而“隔”则是抒情写景缺乏真切性和直观性,不深入浅出,不平易易懂,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为了达到“不隔”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主张有四: 一是不写应酬之作,不用典,不雕琢。二是不用代字。三是不在形式上回避“艳语”“淫词”“鄙语”。四是尊重小令,鄙薄长调。境界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产物,不首先从内容上着眼,只从语言形式和体裁格律上谈意境的创造,王国维的观点,显然有一定的片面性。

☚ 藏与露   有与无 ☛
000009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