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随枣战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随枣战役

 1939年5月,日军继南昌战役之后,为确保对武汉周围地区的占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第五战区的威胁,捕捉歼灭中国战区主力,控制平汉、粤汉陆上交通和长江水上运输,巩固向大后方发动进攻的基地,向随县、枣阳地区再次发动攻势,中国第五战区与敌展开为期二十余天的随枣会战。
 随枣地区位于鄂豫边境,西依荆山,东据大别山,北卧桐柏山,南濒长江天险。荆山陡峻,为川东屏障;大洪山高峻,足以瞰制武汉。武汉失守后,第五战区坚守桐柏山、大洪山两大据点,频频向武汉外围出击,以屏障川陕通道,同时与平汉路东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的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相呼应,威胁平汉路交通。日军占领南昌后,获得“武汉安全圈”的东南屏障,但随枣地区的第五战区主力仍然对其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自4月上旬以来,第五战区不断向随县以东及安陆、应城、天门等地区出击并袭扰平汉路南段;原在南昌附近丰城、樟树的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主力移兵江北枣阳以南和随县一带,在大洪山至平汉路间与日军冈村宁次第十一军两个师团形成对峙,加强了第五战区的实力,大大牵制了日军南侵北犯的力量,形成对日军的直接威胁。为解除这一威胁,围歼这支震慑力量,冈村宁次第十一军决定“以主力于5月上旬自安陆——京山地区向汉水左岸地区滚河线急进,将中国军主力包围击灭于枣阳东北地区”,①以巩固武汉周围地区东至麻城、浠水、蕲春、九江、湖口、永修和南昌,南至通山、崇阳、通城、岳阳,西从汉水上溯至岳口、旧口和钟祥,北至京山、应山和信阳安全。
 4月下旬,日军第三、第十三、第十六师团等部分别向应山、安陆、钟祥等地集结,准备采取“分进合击,中央突破,两翼包围”的战术,即第三师团从桐柏山南麓地区快速奔袭,突破中国军队左翼,将中国军队钳制于该地区,并以一部由信阳向桐柏县方向迂回,以遮断守军退路;第十三、第十六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由钟祥及其以东地区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并列向枣阳南及其西北地区迂回突进,切断守军向襄阳和南阳等地的退路,围歼第五战区主力于枣阳周围地区。具体作战部署为藤田进第三师团从应山、信阳向枣阳东北地区突进,小岛吉藏骑兵第四旅团等部由汉水东岸北上经枣阳以西地区快速迂回新野、唐县,两支部队从枣阳东、西、北三面完成合围后,荻洲立兵第十三师团、藤江惠辅第十六师团由南面京山、钟祥压向枣阳,围歼该地区第五战区核心兵团第三十一集团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侦知日军的集结行动,即电令第五战区停止“四月攻势”,调整部署准备应战,以确保正面战场东西联络线;第一、第三、第九战区积极策应,以行牵制。旋即,国民政府军委会又电令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三个师又一个旅南下增援第五战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遵令立即部署防御战线,决定以主力行攻势防御,长久保持襄河左岸地区;一部渡襄河施行攻势,竭力牵制日军兵力,以利主力作战。具体作战部署为:郭忏江防军以萧之楚第二十六军为主力推进至沙洋、十里铺、沙市一线,并派河防有力部队渡河攻击,牵制日军北进;张自忠右集团军(辖第二十九、第三十三集团军)增强襄河左岸地区兵力,阻止日军北上和渡河;李品仙左集团军(辖第十一、第二十二集团军)在随县附近阻敌西进,主力控制左翼,相机向敌侧背攻击,其中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为第二线兵力,所属第四十一军(孙震兼军长)在唐河、白河及襄河右岸扼要防守,陈鼎新第四十五军集结茅茨畈附近,分别策应左右两集团军作战;主力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为总预备队,位于枣阳以南的随县。第五战区兵力部署总体上是沿汉水南岸的沔阳、潜江,汉水西岸的荆门和钟祥以北的长寿店向东经随县至信阳以北一线日军的外方地区。
 5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向随县地区发起进攻,其所属第五旅团由应山以西的淅河、徐家店一线进攻第五战区左集团军守卫郝家店、孙家寨的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李品仙兼)覃连芳第八十四军,该军顽强抵抗,孙家寨守军一个连在日军毒气和炮兵猛击下几乎全部牺牲,方才撤出阵地。 日军对第八十四军主阵地的进攻被击退。2日,日军猛攻塔儿湾,遭到守军第一七三、第一七四师的反击, 日军在攻势受挫后再次大量施放毒气,中方青龙山守军一个连伤亡殆尽。4日,塔儿湾失守,守军第八十四军退守长湾、高庙坡一线,继续抵抗。直到8日日军才突破第八十四军二线阵地,守军向唐河、白河西岸转移,14日到达方城。
 日军第三师团第二十九旅团由徐家店向北进攻,5月2日同守卫高城附近的第三十一集团军张轸第十三军第八十九、第一一○师发生激战,突破守军万家店财神庙阵地,3日在炮兵、空军支援下猛攻殷家店并数次施放毒气,守军张震中第八十九师全体官兵不畏日军优势火力,连续反击,直到5日夜双方依然胶着混战。 日军一部遂乘中方独立第一旅接防之际,猛攻杨家湾,强行推进桥头。马励武第一九三师和第八十九师分别夹击桥头日军,双方陷入相持胶着。6日,日军占领高城镇。7日,殷家店日军二千余人增援桥头,另有千余人向殷家店急进。第三十一集团军王仲廉第八十五军李楚瀛第二十三师侧击日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东岳庙沿河一线防守。8日,日军第三师团以主力猛攻东岳庙,第八十五军沉着应战,不断组织反击,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乘夜退往江头店。9日,日军自天河口向江头店主阵地发动猛攻,激战竟日,未能突破守军阵地。10日,汤恩伯鉴于右集团军方面形势危急,决定将主力向唐河方面转移。11日, 日军到达新集地区。
 信阳的日军第三师团第三十四联队在联队长铃木指挥下,向西从游河、吴店、小林店、月河,经数次战斗后于10日攻占桐柏县。之后,日军第三师团四路进攻部队在桐柏县的洪义河、西新集会合,从东面迂回至枣阳东北地区。
 日军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及骑兵第四旅团于5月1日向中国第五战区右集团军发起进攻。5日,日军第十六师团以炮火及战车支援步兵,猛攻杨家岗守军主阵地,当晚突破中方阵地,分兵向北、向西北推进,中方军队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兼)刘振三第一八○师退守长寿店,冯治安第七十七军吉星文第三十七师退守姚家河,第五十九军黄维纲第三十八师进驻流水沟。6日, 日军又突破长寿店、流水沟及其附近阵地。第五十九军一部退守襄河西岸,一部北退,日军跟踪前进。7日,日军进入滚河北岸张集、蔡阳一线。张自忠为阻滞日军北上,急令第三十七师占据萧家冲高地;第三十八师集结清水桥和耗子岗;第七十七军王长海第一三二师据守丰乐,掩护全军右侧。中方军队未能有效遏制日军攻势, 日军从枣阳以西绕至枣阳以北约二十公里的太平、湖河与东面西新集地区的第三师团形成对枣阳以北地区第一层迂回包围。
 日军骑兵第四旅团随第十六师团发起进攻后,于7日推进至长寿店以北的马集、陈家集一带,8日到达郑家岗、方家集,9日从蔡阳、张集渡过滚河,从滚河北岸快速向新野、唐河前进,对枣阳北部地区进行第二层机动迂回包围。10日渡过白河,中午攻占新野,随即放弃转向东进,11日到达韩庄,尔后分兵两路继续东进。12日,在唐河县同第一战区南下增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池峰诚第三十军发生激战,并攻占唐河。中方军队连续反击,该部日军遂放弃唐河南返,与进至枣阳以北湖河、太平的第十六师团会合。
 日军第十三师团从黄家集、平坝镇向中国右集团军陈鼎新第四十五军发起进攻,守军利用大洪山顽强抵抗。6日,日军以一部猛攻王志远第一二二师温家庙主阵地,该师在伤亡甚大的情况下,退守张家集。7日,日军进陷张家集,分兵向双河、茅茨畈推进。当晚,日军偷袭陈离第一二七师师部,随之占领双河。8日,中方第四十五军在茅茨畈同日军展开激战,傍晚第四十五军奉命乘夜色逐次经唐河、白河向北撤退,枣阳陷落。11日, 日军经枣阳东北鹿头镇进抵钱家岗,之后即与第三、第十六师团及骑兵第四旅团在枣阳东北地区会合。
 第五战区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采取机动的运动战,除主力在正面层层抵抗外,以相当部队在大洪山、桐柏山等地坚持敌后游击战,致使日军合围第五战区主力的阴谋破产。第三十一集团军在高城、合河地区激烈战斗时,发现日军合围行将告成,当即于10日决定除由第十三军军长张轸率第二十三师和独立第一、第二旅在桐柏山进行游击外,其主力以相互交替掩护的方法,不计城池,向北经平氏、西新集之间跳出重围,变内线为外线,15日到达泌阳。第五战区其余各部也相继放弃战线,越出日军包围圈,尔后由外线对敌实施反包围。
 5月12日,日军在枣阳以北完成双重包围后,中方军队主力已成功地撤出包围圈,冈村宁次当天即向进攻的三个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下达返回原防的命令。13日、14日,日军开始从枣阳地区徒劳而返,第五战区即令所属部队及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和南下增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14日,第二集团军第三十军击退唐河方面日军。16日至19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在长岗地区遭到在大洪山坚持游击战的第十一集团军刘和鼎第三十九军等部四个师的猛烈阻击,伤亡惨重。刘汝明第六十八军于16日收复桐柏县。至24日, 日军分别退回钟祥、应山等原防地区,第三师团攻占随县;中国军队收复除随县外的新野、唐河、枣阳、桐柏等地,重新回复战前双方相持对峙的态势。随枣战役遂告结束。
 这次战役,第五战区毙伤日军一万三千余人②,日军遗尸五千余具。③第五战区虽然伤亡两万余人(大部为散失未归队),但进退主动,适时转移外线,变不利为有利,相机反攻,基本上达到牵制和消耗日军的目的。
 随枣战役说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 日军由于兵力所限,只能采取以歼灭抗日部队主力为目的“攻而不占”的作战方针;中国方面改变了战争初期以阵地战为核心的单纯防御作战方针,在巩固防御,积聚力量的基础上,相机以攻为守,积极争取战场的主动权,打击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这在战略相持阶段是必要而可取的。它也说明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后积极反共的同时,对日抵抗还没有完全消沉。

随枣战役 - 中华民国史 - 可可诗词网

随枣战役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以武汉、九江为基地,将部队配置于九江、岳阳、钟祥、信阳间地区,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是时,中方第五战区部队已退守鄂西北及豫鄂边区,于长江至汉江间、宜城至长寿店、桐柏山东南麓至随县一带、汉水上游襄樊地区及大别山区布防,对汉口、钟祥、信阳、麻城等地日军形成包围态势。为加强第五战区战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从鄂南调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至随县、枣阳方面。随枣地区对中国军队巩固桐柏山、大洪山根据地而言关系重大,而且可直接牵制平汉铁路及汉宜公路之交通,威胁武汉地区之日军。日方认为,中国军队集结于襄阳以东枣阳附近的6个师,可能由随县附近采取攻势。日军第十一军遵照大本营之指导,于攻占南昌之后即策划发动“襄东会战”(日军对随枣战役的称呼),其作战指导方针是“一举在枣阳附近捕捉和歼灭敌军”[1]
 1939年初,蒋介石下令颁发《国军攻势转移部署方案》,决定“加强游击战区兵力,并相继转移攻势,以牵制消耗敌人援助”,并确定以3月和4月上旬为各战区开始攻击时机[2]。3月下旬,日本华中派遣军向第十一军通报敌情称,蒋介石决心自4月上旬转入反攻,以第一期整编部队为基干,调第三十一集团军2个军6个师从江南向江北移动,并自18日起向枣阳以南地区集结,可能从枣阳附近向随县附近采取攻势[3]。第十一军随即制定作战指导策略,决定予以中方部队快速打击。
 1939年4月下旬起,侵据鄂北的日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十五、十六师团及第四骑兵旅团各部,开始分路向钟祥、安陆、应山西北等地集结。至4月28日、29日,日军以小股部队向汉水西岸沙洋、大洪山及随县东北的中方部队作试探性攻击。同时,日军出动战机连日轰炸荆门、沙洋等城镇[4]
 5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在炮兵掩护下,自安陆、应山方面向中方第八十四军阵地猛攻,并在郝家店、徐家店一带遭遇第八十四军第一七三、一七四师的奋勇抵抗,日军官兵被歼灭者近千人[5]。经过一昼夜的血战,日军第三师团最终突破应山西北至徐家河东岸中方第八十四军守备阵地,中方部队被迫后撤至塔儿湾一带阵地。次日,第八十四军第一七三、一七四师在塔儿湾阵地与凭借飞机与炮兵炮火的日军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锋,所守备之阵地失而复得达七次之多。由于日军疯狂施放毒气,中方守军牺牲殆尽,塔儿湾阵地被迫于5月5日弃守[6]。与此同时,日军第十三、十六师团各以一部,在优势地空火力的支援下,分由钟祥、三阳店向中方第三十九军阵地发起全线猛攻。双方激战至4日,第三十九军伤亡重大,遂与第八十四军第一七三、一七四师分别转移到漂水西岸。高城镇终告不守。5日,大洪山、长寿店一带阵地也被日军突破。同日,日军又向天河口、白庙镇以及江家河、庐山一带进逼,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双方一度相持不下。大洪山西部地区,中方第一二七师和一八○师在长寿店及丰乐镇一带阵地阻击沿汉水东岸北犯之日军,但终被日军突破防线。至5月6日,襄阳对岸之张家湾已被日军攻占,襄、樊与随、枣间公路交通被切断,张家湾附近之公路浮桥亦被日军飞机炸毁。此后,日军后续部队沿汉水东岸向北急进。
 中方为避免被日军分别围歼,决定将各部队脱离战区转移。第十三军退入桐柏山地区,以冀切断日军后方联络线,并待机攻击西进之敌;第三十九军据守大洪山阵地,直接牵制西进之日军;位于随枣地区的第十一集团军总部亦于5月6日撤离枣阳移至随阳店;第八十军撤出随县后经随阳店转至唐河一带。此后,枣阳、随县均很快被日军占领。5月7日,日军令其主力第十三、十六两师团进至襄阳以东滚河之线后,即向东北行右旋突进,企图于枣阳东北山地歼灭中方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部。5月8日,日军第三师团突破中方历山第二线阵地。嗣后,日军依仗优势兵力继续向北突进,先后突破丰乐、长寿店和于斗湾等处的中国军队阵地,于9日攻陷枣阳以北之胡家镇。10日至13日,又相继攻陷继阳、湖阳、新野、唐河、南阳等地。情势危急之下,蒋介石一边下令第六十八、第三十九军仍留置桐柏、大洪山区担任游击,第三十三集团军转移至汉水西岸布防,同时又急调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增援南阳。孙连仲集团军先遣部队独立第四十四旅抵达唐河后,遂与日军第十六师团展开激战,最终顺利掩护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安全转移至镇平、内乡一带。由于中方部队在转移期间情况混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与各集团军之间的通信联络于5月12日几已完全中断,有鉴于此,蒋介石遂命西安行营主任程潜暂时指挥第五战区各部队作战[7]
 由于日军过于轻装急进,使得接济后援问题逐渐突出,加之沿途又屡屡遭到中方游击部队乃至地方民团的突袭,已成强弩之末。此时,蒋介石电令西安行营主任程潜,命其出动部队实施反攻。5月中旬起,中方第十三军主力、第八十四军及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开始在鄂北转入反击。第十三军之另一部及在大洪山之第三十九军,分别从南北切断日军后方联络线,并在襄花公路截击后退之敌军,而原部署在汉水西部之第三十三集团军也向东岸出击。日军第十一军为避免被动作战,于5月13日起分由唐河、枣阳开始向钟祥、京山、安陆、应山撤退。次日,中方第二集团军由南阳一举击溃唐河之敌,第三十九军亦攻克大洪山西北诸要地。至5月16日,中国军队已先后收复桐柏、淮河店以及唐河、新野、湖阳等地,随即攻克枣阳并向随县逼近。5月23日,随县克复。尽管日军已经逐次撤退,蒋介石仍于27日电令孙连仲派有力之一师前往随枣,向平汉路南段日军不断袭扰,勿使其安全整补[8]
 随枣一役,中方在无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出动兵力约20万人,由于许多部队整补尚未完毕,战力有限。此次战役,中方虽然最终克复随县、枣阳,但损失极为惨重。据中国方面统计,中方部队伤亡人数达到28037人[9]。相比之下,日军兵力虽只有12万余人,却装备精良,且始终得到空军各型战机的作战配合[10]。但是,日军试图通过该战役打击中国的抗战力量和抗战意志、解除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从根本上来说这一目标是失败的。

随枣战役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随枣战役

 1939年4月底,日本侵略军十万余进犯湖北随县、枣阳地区。第五战区中国军队,计划以大洪山、桐柏山为据点,持久消耗敌人,并待其深入,转取攻势,歼灭日军。4月30日起,沿襄(阳)花(园)公路进犯之日军,先后攻占塔儿湾、高城,中国军队左集团军第八十四军等部在历山、江家河一线殊死抵抗,激战至5月7日,因孤立无援,弃守随县,向南北线撤退。沿京(山)钟(祥)公路进犯之日军,自5月1日起向中国军队右集团军第七十七军阵地攻击,激战至4日,敌窜入流水沟地区,相持至7日,日军进陷枣阳。8日后,两路日军加强对守军两翼攻击,连陷湖阳镇、新野、桐柏、唐河,妄图会师枣阳,包围桐柏山、大洪山之中国军队主力。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积极部署反攻,首以机动使用的第三十一集团军会同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自豫西南下,向唐河一线出击。14日克复新野、唐河。15日中国军队总反攻,激战三昼夜,于19日收复枣阳,23日收复随县。日军总溃退。会战达到了先期制定的牵制和消耗敌人的目的。
随枣战役

随枣战役

随县、枣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威胁武汉的日军,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为解除这一威胁,于1939年4月,向这里的第五战区发动进攻。5月7日,日军攻陷随县、枣阳,12日攻陷桐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第三十一集团军会同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从豫西南下。15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16日收复桐柏。19日收复枣阳。23日收复随县。这次战役共毙伤日军13000余人。不久,日军又攻占了随枣,双方恢复原来阵势。

☚ 弹劾共产党案   十二画 ☛
000020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