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隆和初童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隆和初童谣升平不满斗〔2〕,隆和那得久! 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3〕。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4〕。 〔1〕这两首童谣载《晋书·五行志》。隆和:东晋哀帝年号(公元362~363)。 〔2〕升平:东晋穆帝年号(公元357~361)。不满斗:不足十年。 〔3〕“桓公”二句:意思是如果桓温进入石头城,皇帝就会被废掉。桓公,晋大司马桓温,当时控制朝政大权,驻兵姑孰(今安徽当涂)。石头,指当时京城建康,今南京市。陛(bi)下,对皇帝的称呼,这里指司马奕。徒跣(xian),光着脚走,意思是被废掉。太和六年(公元371),桓温果然进入建康,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4〕“虽复”二句:东晋的统治者听到上面的歌谣流传以后,十分害怕,马上改换年号,老百姓又唱了这两句。兴宁,晋哀帝年号(公元363~365)。无聊生,不能赖以生存。 东晋的统治者尽管标榜“升平”、“隆和”、“兴宁”,但在人民看来,他们的统治不会长久。两首童谣很短,但却概括地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仇恨。 《隆和初童谣》
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 ——唐·房玄龄等《晋书·五行志》 我国古代有些民谣,是人民群众“缘事而发”,对现实生活有所感受而唱出来的。这种歌谣,是对腐朽的统治者的一种诅咒,是人民心中的一种愿望,因而它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并包含着对将来的愿望。它们在大的方面常常和统治者的结局相符合,但与那些所谓谶言式的歌谣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这首《隆和初童谣》,便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隆和”,东晋哀帝的年号(公元362年至363年年阴历2月)。这篇童谣讽刺、嘲笑了昏庸无能的封建最高统治者,也预示了他们的可悲下场。 第一句“升平不满斗”,是本篇中构思巧妙的起兴语。 “升平”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公元357年—361年),取其承平,即天下太平的意思。 “不满斗”意谓“升平”不足十年。司马聃改元“升平”后,仅仅五年就死去了,死时年仅十九岁。在这里,“升平”的“升”和升斗的“升”是同字同音,在容量单位上说,十升为一斗, “升平”不到十年,恰恰和容量单位上的不满一斗有相似的意味,所以,这里所说的“升平不满斗”既是诙谐的口吻,同时又语带双关,辛辣地嘲讽了短命的东晋穆帝及其所建的年号。 穆帝死后,哀帝司马丕即王位,改元隆和。 “隆和那得久”一句,便是对晋哀帝的讽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隆和”又怎么会长久呢!封建皇帝每改年号,都要挖空心思,为年号起一个吉祥的名称。可是,这非但不能使其统治吉星高照,有时反而成为留给后世的笑柄。晋穆帝梦想国家升平,可国无宁日,穆帝自己也早早死去。哀帝希望国家兴隆和顺,可是“隆和那得久?”人们以挖苦反诘的口吻予以讥刺。 “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两句是说,如果桓公进入了石头城,那么皇帝就会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只好赤着脚逃跑了。“桓公”,指东晋的大将桓温。他当时总督内外,控制了朝政大权,有争夺皇位的野心。 “石头”,指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在当时京城建康附近,地势险要。 “徒跣”,指赤脚步行。这两句以假设的语气,描绘出东晋统治者的狼狈相,预示了他们可悲而又可笑的下场。 这首民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反映了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清醒认识,预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这首民谣所预言的, “隆和”果然也未能长久。据载,晋哀帝在隆和初年听到这首歌谣时,非常忌讳,第二年(公元363年)就把年号改为“兴宁”。可“兴宁”也不长命,只过了短短的三年,哀帝就死去了。改“兴宁”之后,百姓又曾在另一首童谣中唱道: “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历史的发展,恰恰又应验了这首童谣。此外,后来桓温也把晋帝司马奕废了,另立司马昱为帝,由他把持朝政,这些都显示出民谣惊人的预见性。同时, “升平不满斗”的双关语、 “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两句的夸张手法,又都表现了民间文学的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的艺术特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