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隆中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隆中对[晋] 陈 寿 先主屯新野②,徐庶见先主③,先主器之④。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⑤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⑥,不可屈致也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由是先主遂诣亮⑨,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11),主上蒙尘(12)。孤不度德量力(13),欲信大义于天下(14),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15),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1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17),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9)。孙权据有江东(20),已历三世(2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22),利尽南海(23),东连吴会(24),西通巴、蜀(2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2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7),将军岂有意乎(28)?益州险塞(29),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0)。刘璋暗弱(31),张鲁在北(3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33),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34),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5),西和诸戎(36),南抚夷越(3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8)。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注释〕 ①本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所。对,对策。②先主,三国蜀主刘备。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③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时为刘备谋士,后归曹操。④器之,器重他。⑤将军,时刘备为左将军,故称之。⑥就见,犹言往见;去见他。⑦屈致,委屈他来见,犹言召来。⑧顾,拜望。⑨由是,于是。诣,往见。⑩屏(bing饼)人,命左右随从走开。(11)奸臣,指曹操。曹操于董卓灭后,为争取主动,迁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汉室正统的观点看为“奸臣”。(12)主上蒙尘,汉献帝被逼迁于许都(今河南许昌西南),故言蒙尘,言受难。(13)孤,周代小国之君称孤。刘备时任豫州(今河南省境)牧,故自称孤。度(duo夺)德,揣度自己到底有多大德行。(14)信,通“伸”,伸张。(15)用,以。猖獗,栽跟斗。“獗”与“蹶”通。(16)董卓,汉灵帝时的西北边将。灵帝崩,何进召其入洛阳诛宦官。旋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关东兵起,卓挟献帝走长安,自为太师,残暴专横,后为王允、吕布所杀。(17)袁绍,字本初,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董卓乱政,诸州起兵讨伐,绍因历练深厚,兵多地广,被推为盟主。卓既诛,绍据河北,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战,败于曹操,遂一蹶不振,旋病死。(18)天时,老天保佑。(19)诚,的确。争锋,争胜。(20)孙权,东吴开国之主,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江东,长江下游地区。(21)三世,孙权父孙坚,曾与袁绍等讨董卓,领豫州刺史,封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侯。兄孙策,初定江东之地,封吴侯。由坚至权,是为三世。(22)荆州,古九州之一,约有今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汉,汉水。沔(mian免)水,即汉水之上游。(23)利尽南海,可收尽南海所有的一切便利。南海泛指南方近海之地。(24)吴、会,指吴郡(今江苏吴县)和会稽郡(今浙江绍兴)。(25)巴蜀,巴郡,治今四川重庆。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巴蜀是这一地区的泛称。(26)其主,指刘表,时为荆州牧,素无远志,仅图自保,故诸葛亮说他不能长守所据之地。(27)殆,大概。资,帮助。(28)岂,即“其”,表疑问的助词。(29)益州,汉置,今四川境。险塞,险阻。(30)高祖,汉高祖刘邦。因之,凭借它。(31)刘璋,时为益州牧,才志实力俱不足以称雄于当时。(32)张鲁,东汉张陵(即张道陵)之孙,以神鬼之说惑众,据汉中凡三十年,后败降曹操。(33)胄(zhou宙),后裔。刘备为汉景帝子中山王胜之后。(34)总,合,聚。也即包揽之意。(35)岩阻,山岩险阻之地。(36)诸戎,指西羌诸族。(37)夷越,夷指当时南中(今云南)诸夷。越指交州(汉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境内诸越族。(38)政理,政治。(39)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40)秦川,犹言关中,指今陕西一带。(41)箪(dan丹)食,圆形竹篮里装了饭。壶浆,用壶装上米汤、豆汁。《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分析〕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各地纷纷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各地官吏、豪强趁机发展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军事集团,他们之间相互兼并,战乱长达20余年。建安十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并积极准备南下,意在消灭盘踞长江流域的刘表、刘璋、孙权、刘备等诸侯,统一全国。 刘备此时实力尚弱,自沛县起兵后,转战多年,仍无立锥之地。正在他走投无路时,经徐庶推荐,公元207年,刘备曾三次拜访了当时年仅26岁的诸葛亮,求问兴复汉室的大计,并希望诸葛亮能辅佐自己,建立霸业。 本文记载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对前来拜访求计的刘备谋划建功立业的对策。文中诸葛亮详尽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策略。全文500多字,叙事清晰,论述透彻,语言简洁有力,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抱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两段,从“亮躬耕陇亩”到“将军宜枉驾顾之”。记叙并渲染了诸葛亮高洁的气质、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朋友们对他的推崇。 第一段先介绍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并非趋荣慕势之辈。虽然诸葛亮避乱隐居,却又“好为《梁父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又写出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并非想做一个隐士,而是静观世变,以待时机,而且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以示自己有着建立霸业的文韬武略。所有这些只有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才了解,并深信不疑。这也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打下了伏笔。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大败曹江后,很得刘备赏识,但却中了曹操的离间计。临行前,他推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徐庶以“卧龙”比诸葛亮,意味深长,一是诸葛亮确是个非凡的人才,如人中之龙;二是诸葛亮尚没有机会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如“卧”之“龙”;三是向刘备暗示,若能得到诸葛亮,“卧龙”一旦出山,辅佐刘备,定能呼风唤雨,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从侧面又显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虽然刘备十分器重徐庶,对他推荐的人也比较器重,称之为“君”,但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想让诸葛亮与徐庶一齐来见他即可,而徐庶十分了解诸葛亮的秉性,所以他劝刘备对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希望刘备能“枉驾顾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顿生好奇之心,答应了徐庶的要求。这为下文刘备“三顾茅庐”作了极好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三、四、五自然段,从“由是先主遂诣亮”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写刘备“三顾茅庐”求教于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以及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许。 第三段,承上启下,写刘备三次去隆中拜访求教诸葛亮。刘备思贤若渴,意切而心诚,而诸葛亮两次拒之门外,进一步反映他的清高不凡,同时也是对刘备诚意的考验。“三顾茅庐”对刘备、对诸葛亮都是一个转折。正如《出师表》中所写,诸葛亮对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十分感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此刘备进入了他建立霸业的鼎盛时期。“三顾茅庐”也成为了历史上求贤的美谈而流芳千古。 接着作者写到刘备向诸葛亮问计。刘备先谈天下形势:汉室崩溃,奸臣专权,汉帝受胁迫;再谈自己的志向、作为和处境: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但“至于今日”却“遂用猖獗”毫无立锥之地,最后向诸葛亮问计:“君谓计将安出?”这一席话条理清楚,态度诚恳,讲自己“孤不度德量力”,“智术短浅”,丝毫没有虚矫之情,而且正气凛然,态度明朗而坚决,“欲信大义于天下”虽败“然志犹未已”。刘备的坦诚相见使诸葛亮为之所动,于是推心置腹地道出自己的对策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段,是写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对策,这是全文的主体。这一段层层深入,论述透彻,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诸葛亮先概括地叙述了天下群雄割据纷争的局面,然后逐一作具体分析。 曹操逐一击溃北方诸侯,实力强劲,是诸葛亮分析的首要人物。他以比较的手法将曹操与袁绍相比,指出曹操虽“名微”、“众寡”却能“克绍”,以弱克强,转弱为强的原因并非只是“天时”而是在于“人谋”,以此告诉刘备:运用智谋是由弱转强的关键所在。这也与刘备所说“智术短浅”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的分析对刘备很有吸引力。接着,诸葛亮分析了曹操的军事实力——“拥百万之众”,在政治上又处于有利地位——“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清楚看到了天下豪杰之中,曹操将是刘备未来的主要敌人。因曹操实力强劲,势力超众,一时不可与之争胜,所以他明确地向刘备提出了对曹操的策略——“此诚不可与争锋”。 其次,分析盘踞江东的孙权。地利上,孙权“据有江东”、“国险”;人和上则是“民附”、“贤能为之用”,而且孙权“已历三世”,基业深厚,由此诸葛亮的策略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即告诉刘备,孙权可作为盟友,共抗曹操,而不能对江东的富庶有占有之念。 在分析了敌友双方的情况之后,诸葛亮开始分析刘备的情况,要求刘备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战略基地。诸葛亮首先将攻取目标指向荆州。荆州地形险要,“北据汉、沔”,物产丰饶,“利尽南海”,交通便利,“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国”,而可幸的是荆州牧刘表无能,难守荆州,正是一个攻取荆州不可多得的机遇,是“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希望刘备不要坐失良机。其次分析第二个战略目标——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也是建功立业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并以刘邦成功的先例来鼓励刘备,而且目前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益州牧刘璋“暗弱”,“不知存恤”,那里的百姓“思得明君”,这不又正是“天所以资将军”的天赐良机吗? 于是诸葛亮不失时机地向刘备分析他的有利条件,告诉他应采取的内政外交上的正确策略。从政治策略上来说,刘备是“帝室之胄”;从品行上来说,刘备“信义著于四海”;而且他礼贤下士,“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故要“兴复汉室”,应当很有号召力。如果能取得荆、益两州,那真是如虎添翼,天下归心指日可待。由此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对内要“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对外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取得一个和平环境,着手发展国家实力,变弱为强,然后才能与敌抗衡,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兵分两路,以强大的实力攻向“宛、洛”、“秦川”,逐鹿中原,成就霸业。 以上对策分析,诸葛亮紧扣天时、地利、人和、实力等因素,从现状谈及未来趋势,突出人谋的重要性。在比较中突出刘备一方,分析刘备的有利条件——政治地位高,能取信于民,重视人才,以及不利条件——无战略基地和无杰出的“人谋”,并针对刘备的优势与不足,深入阐述,指点迷津,让刘备攻占战略要地荆州、益州,重视人才,搞好内政外交,方能成就霸业,说来条理清晰。 第五段,写刘备对诸葛亮对策的赞赏,“善”一字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赞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对诸葛亮更加信赖,而诸葛亮对刘备忠诚更加,两人“情好日密”,三顾茅庐终于让刘备求得了辅佐他建功立业的贤才。 第三部分,末段。写关、张不悦,反衬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与友谊深厚。刘备深知他对于诸葛亮有如鱼对于水一样重要,通过刘备对关、张两人的劝慰,再次赞扬了诸葛亮的杰出的才能。 文章重点“隆中对策”详写,首尾略写,详略很是得当,并且将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来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隆中对【题 解】 “对”,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指“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当时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便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正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意见,并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刻分析,为刘备制订了一整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充分地表现了青年政治家诸葛亮的卓越见识和政治军事才干,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了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本文虽是节录,亦能相通独立。它围绕着“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个文眼,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又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行文生动严密,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选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萃。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设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而“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和收集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事富有波澜,论理富于雄辩;以写对策为主,写人为宾,详略适当;分析形势、确定策略又显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全文虽以写人为宾,但作者善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所写人物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颇有个性。 《隆中对》[原 文] 亮①躬②耕陇亩③,好为《梁父吟》④。身长八尺⑤,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时人莫之许⑦也。惟博陵崔州平⑧、颍川徐庶元直⑨与亮友善,谓⑩为信然(11)。 时先主(11)屯(13)新野(14)。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15),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16)也,将军岂(17)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18)。”庶曰:“此人可就(19)见,不可屈致(20)也。将军宜(21)枉驾(22)顾(23)之。” 由是(24)先主遂诣(25)亮,凡(26三)往,乃见。因(27)屏(28)人曰:“汉室(29)倾颓(30),奸臣(31)窃命(32),主上蒙尘(33)。孤(34)不度德量力(35),欲信(36)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7),遂(38)用(39)猖獗(40),至于今日。然志(41)犹未已(42),君谓计将安出(43)?” 亮答曰:“自董卓(44)已(45)来,豪杰(46)并(47)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48)数。曹操比于袁绍(49),则名微而众(50)寡,然操(51)遂(51)能克绍,以弱为强者(5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53)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54)天子而令(55)诸侯(56),此诚不可与争锋(57)。孙权(58)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59)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60)也。荆州北据汉、沔(61),利尽南海(62),东连吴会(63),西通巴、蜀(64),此用武(65)之国(66),而其主(67)不能守,此殆(68)天所以(69)资(70)将军,将军岂(71)有意乎?益州(72)险塞(73),沃野千里,天府(74)之土,高祖(75)因之(76)以成(77)帝业。刘璋(78)暗(79)弱,张鲁(80)在北,民殷(81)国富而不知存恤(82)。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83),信义著于四海(84),总揽(8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86)其岩阻(87),西和诸戎,南抚夷越(88),外(89)结好孙权,内(90)修(91)政理(92);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9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94),百姓孰(95)敢不箪食壶浆(96)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于是(97)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98)等不悦,先主解之(99)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注 释] ①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山东省沂水县)人。曾居隆中,后为蜀国丞相,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②躬:亲身。③陇(lǒng)亩:田地。陇,田埂。④梁父(fǔ)吟:一作“梁甫吟”,汉乐府楚调名。梁甫,原是泰山下一座小山。今《乐府诗集》有《梁父吟》,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用计谋用两个桃子杀掉三个勇士的故事,相传为诸葛亮所作,歌词含有感慨不平的意思,大约是诸葛亮借此来抒发自己抱负未能实现的悲愤的。⑤尺:汉代一尺,约合今天七寸。⑥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即“每自于管仲、乐毅比”,状语后置。每,每每。于,和,跟,同。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了霸业。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连下七十余城。⑦莫之许:即“莫许之”。莫,没有谁,无指代词。许,赞同。之,指前述自比一事。 ⑧博陵崔州平:博陵,东汉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蠡(lǐ)县南。崔州平(汉太尉崔烈之孙)。⑨颍川徐庶:颍川秦汉时郡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汝县)。徐庶,字元直,曹操取荆州后,曾随刘备南行,后被迫归曹。⑩谓:说。(11)信然:确实如此。(12)先主:已死的帝王,这里指刘备。(13)屯:驻扎。(14)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15)器:才具,活用如动词,器重(认为有才能)。(16)卧龙;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比喻怀才未露,能叱咤风云的人物。(17)岂:表推测语气的副词,相当于“恐怕”、“大概”。(18)与俱来:即“与之俱来”的省略。之,指诸葛亮。(19)就:到……去,上前。(20)屈致:委屈……来。致,招致,引来。(21)宜:应该。(22)枉驾:委屈你的车马,对人出行表 示敬意的习惯说法,类似现在所说的“劳驾”。(23)顾:探望。(24)由是:因此。由,由于。是,这(缘故)。(25)诣(yì):去,拜访,求见。(26)凡:共。(27)因:于是。(28)屏(bǐng):退避,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退避。(29)汉室:汉家朝廷。室,皇室。(30)倾颓:倾覆倒塌。(31)奸臣:指先后专权的董卓、曹操。(32)窃命:盗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33)蒙尘:蒙受风尘,遭受旅途奔走之苦。这里指两次迁都,东汉京城本在洛阳,先是董卓强迫献帝迁都到陕西长安,后是曹操强迫迁都河南许昌。(34)孤:古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5)度(duǒ)德量力:互文。即“度量德力”,估量(自己的)德才。度,量,估量。(36)信(shēng):同“伸”。(37)短:缺少。(38)遂:终于。(39)用:因此,由于。(40)猖蹶(jué):跌倒,这里指失败。(41)志;心愿。犹:还。(42)已:停止。(43)安出:怎样制订出来。安,何。(44)董卓:凉州豪强,后任并州牧,公元189年率兵入都,杀少帝刘辩,立献帝,专断朝政。(45)已:同“以”。(46)豪杰:杰出人物,这里指军阀。(47)并:一齐。(48)胜:尽。(49)比于袁绍:即“于袁绍比”,状语后置。于,同。袁绍,当时的冀州牧,实际占有冀、青、并、幽四州(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50)众:人众,士卒。(51)遂:竟。克:战胜。(52)者:提顿,以引出原因。(53)非惟天时,抑(yì)亦人谋:“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也是……”。(54)挟(xié):挟持。用强力迫使别人就范。(55)令:这里用如动词,指向人发令。(56)诸侯:西周时分封各国的国君,这里指割据一方的军阀。(57)不可与争锋:“不可与之争锋”的省略。与,同。(58)孙权:字仲谋,继其父孙坚、其兄孙策之后据有江东,公元229年称帝。江东;包括今安徽、江苏的南部和浙江的北部。(59)国;这里借指国境的地势。(60)图:谋取,打他的主意。(61)汉、沔(miǎn):汉水和它的上游沔水。 (62)利尽南海:即“尽南海之利”。尽,动词,全部取得。南海,郡名,今广东省东南一带,这里泛指南方近海处。(63)吴会(guì):吴郡和会稽郡,今江苏长江以南和浙江北部。(64)巴蜀:巴郡和蜀郡,今四川一带。(65)用武:打仗。(66)国:地区。(67)其主:它的主人,这里指荆州牧刘表。(68)殆(dài):大概。(69)所以:即“以所”、“以之”,用它来。(70)资:助。(71)岂:是否。(72)益州:今四川省—带。(73)险塞:险要阻塞。(74)天府:天然府库,指资源丰富。(75)高祖: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地区,同,年八月刘邦袭定汉中,五年后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76)因:凭借。(77)成:成就。(78)刘璋:东汉皇族,为益州牧,公元211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刘备回军攻成都,刘璋降。(79)暗:昏庸。(80)张鲁:东汉末天师道教首领,公元191年刘璋之父刘焉派他率徒攻取汉中。(81)殷:众多。(82)存恤(xù):关心和体恤。存,思念,关心。(83)胄(zhòu):后代。刘备是刘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84)著于四海:即“于四海著”,状语后置。著,显露,扬名。(85)总揽:广泛招揽。(86)保:守。(87)岩阻:险阻。(8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互文,应合译。“和”与“抚”同义,指修好,和好。和诸戎,“和于诸戎”的省略。于,同。戎,古代对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越,古代指东部和南部少数民族,这里复词偏义,“夷”为衬字,单指南方各少数民族。(89)外:名词作状语,指对外。(90)内:名词作状语,指对内。(91)修:整顿治理。(92)政理:政治。(93)以向宛、洛:以,连词,而。宛洛,这里借指中原一带。宛,河南省南阳市。洛,今洛阳市。(94)秦川;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今陕西甘肃地区。川,平原。(95)孰(shǔ):谁。(96)箪(dān)食壶浆:用箪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箪”和“壶”用如动词。(97)于是:从此。于,从。日:一天天。(98)关羽、张飞;刘备的大将,随刘备在涿郡起兵,备受艰辛,与刘备亲如兄弟。(99)解之:“解于之”的省略。于,向。之,他们。[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用来取消原句的独立性,使前句降格为主语,后句降格为“犹”的宾语。 [译 文] 诸葛亮亲自种田,喜欢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往往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没谁同意他的比法。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字元直)同他有深交。说是确实如此。 那时刘备领兵驻扎在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条‘卧龙’啊,将军您可想见他吗?”刘备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到他那儿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来。将军您应当屈尊劳驾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于是让左右避开,说:“汉朝已经衰败,奸臣盗用了皇帝的政令,皇上遭难出奔(许昌)。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在天下伸张大义,可是(我)智谋不深能力有限,因此失败.(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然而(我的)心愿(至今)没有改变,您说策略应该怎样制定(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四方)豪杰纷纷起事,占据几个州郡的(就)数不尽。曹操同袁绍比(起来),名望低兵力弱,然面曹操竟能战胜袁绍,转弱为强的原因,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靠)人的谋划得当呀。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方面确实不能同他去争高低。孙权占有江东一带已经有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的人为他效力,这方面只可以同他结为外援却不可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面依据汉水沔水,(往南)直到沿海一带,东面与吴郡、会稽相连,西面通向巴郡、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好地方,可是它的统治者却守(它)不住,这大概是上天用它来资助您(建功立业)的,将军是否有这种意图呢?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地一望无际,是天府之国,汉高祖(曾经)凭借它建立过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又有)张鲁在他北面,(虽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但(他)不知爱抚百姓。(那里)有见识有才能的人都想望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您既然是皇家的后代,为人诚信讲义气,闻名于天下,(又)广泛地罗致贤材,求贤若渴,如能占有荆州、益州,守住那险要之处,再同西面和南面各民族搞好关系,对外同孙权结盟,对内把政事治理好;(一旦)天下(形势)有变化,就派出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打到中原,您亲自带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岭以北的平原出兵,(当地)百姓谁能不用竹篮装着饭食,用提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将军的呢?果真如此,那么统一的大业就一定可以成功,汉朝帝室(也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极了!” 从此以后,同诸葛亮的关系日益亲密。 关羽、张飞等不太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了(议论)。 [鉴 赏] 这篇文章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先介绍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和政治抱负,暗示人物的不同凡响。再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卧龙”比喻诸葛亮的处境和才干,为诸葛亮令人折服的隆中对作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心。先略写刘备三顾茅庐和问计,突出刘备的诚恳和谦逊,正是刘备的诚意博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为诸葛亮献策提供了感情基础,然后转变入最精彩的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的对答在意思可分两层。一是形势分析: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荆、益可以取。二是为刘备确定战略方针:立足荆、益,三分天下,联孙抗曹,革新政治,待机统一。这段议论,论据充分,论证谨严,高瞻远瞩,知彼知己,分析透辟,雄辩服人。今天读来,仍仿若置身江岸,望智慧之波,滚滚而来,为之一快。 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关、张的“不悦”,反衬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再次从侧面烘托这次对答对刘备的深刻影响,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政治才能。人云;燕赵多奇士,草野伏英才,信然。 字数:5156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陈寿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隆中对 题解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好吟咏《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一般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样自比,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元直与诸葛亮十分友好,说确实是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军新野。徐庶拜见先主,先主非常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您想见见他吗?”先主回答说:“您与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儿去见他,不能委屈把他叫到这里来,将军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屏退身边的人,对诸葛亮说:“汉朝的天下衰败崩溃,奸臣们盗用朝廷的政令专权,使得皇上遭难出奔。我不估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力量能否胜人,而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然而我的才能谋略不够,终于因此遭到失败挫折,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可是我的志向至今仍然还没有罢休,您认为应该怎样制定策略呢?”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专权乱国以来,英雄豪杰们都一并兴起割据,占领统治几州几郡的,数也数不尽。曹操比起袁绍来,名声低微,兵马也少,然而曹操终于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只是时机好,而且还因为谋划得当啊。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着皇帝对诸侯发号施令,曹操这方面确实不能够同他较量争强。孙权占据着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又有贤良能干的人替他效力,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能够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面据有汉水和沔水,南面直到沿海地区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西面直通巴郡和蜀郡,这里是用兵打仗的战略要地,然而它的主人刘表守不住,这大概是天意用它来资助将军您的,将军有这个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地一望千里,是个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刘邦凭借这个地方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占据汉中,在北面与他对峙;刘璋人口众多地方富饶,却不知道关心爱惜。明智贤能的人,盼望得到贤能的君主。将军您是皇族的后代,信用义气闻名天下,广泛地招揽了英雄豪杰,盼望贤才如饥似渴。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守住那里的险要之处,西面结和诸戎,南面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交好,对内整顿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和洛阳一带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进兵,老百姓谁还敢不用竹篮盛着饭,用酒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您呢?果真这样的话,那么王霸大业就能够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先生刘备说:“好!”从此和诸葛亮的交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先主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议论了。”关羽、张飞等才停止议论。 赏读 本文以写人为主,它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对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的栩栩如生的刻划。文章以对话为主,兼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例如第一段中“躬耕”、“自比”等,是高度概括、几近白描的正面描写;“时人莫之许也”是反面衬托;“谓为信然”以及徐庶的大力推荐,是侧面描写;最后张飞、关羽的不悦,又是以侧面烘托。当然文章的中心部分是隆中对策。这一段通过诸葛亮对整个时局洞若观火的分析,精辟入理的判断,充分表现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另外,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叙事富有波澜,说理富于雄辩。在语言上也十分简洁洗炼,鲜明生动。总之这篇文章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源出于此。 隆中对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发展谋略。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年),刘备三次造访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诸葛亮,请教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两州 (约当于今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五省及周邻部分地区),安抚西南各民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以期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策略。不仅预见到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制定出如何结束这种局面的战略部署。史称 “隆中对”。后来刘备大体照此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诸葛亮亦循此与孙吴重修友好,加强同南中的联系,并进行五次北伐。 隆中对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造访,三顾茅庐,终于相见。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江东孙权,整顿内政,伺机北伐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氏王朝。隆中对策对蜀国政治和军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晋陈寿撰。本篇写刘备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两人对时事的分析探讨。文章虽不失史家笔法,但又非一般史笔可比,其写人叙事,显示出浓厚的文学意味。文章基本由两人的对话组成,一问一答,此起彼伏,饶有波澜,非但声势夺人,即人物个性特征,亦呼之欲出。如写刘备:“屏人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识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里面,既有落魄者的自怜,也有败北者的哀叹,既有志大者的高傲,也有求贤者的卑微。总之,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与刘备复杂的身份相合。与刘备相比,诸葛亮的形象则更为鲜明,在那一大段纵横捭阖的议论中,一代名臣的深谋远虑,初出茅庐者的踌躇满志,遭遇知己者的兴奋,都历历如现。正如宋叶适所说:“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耳,要终胜固也。”读了此文后,我们只能说:此语不虚! ☚ 思旧赋 陈情表 ☛ 隆中对 隆中对三国蜀诸葛亮作。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前往拜见,诸葛亮纵论天下大事,精辟地向刘备说明了他在隆中长期精心筹划的统一全国的计策。他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东吴,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二路北伐曹魏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史称《隆中对》。也叫《草庐对》。后来刘备依据这个计划,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加强与孙吴的联合,改善对西南边疆各族的关系,进行了六次伐魏。 ☚ 梁山战斗 博兴暴动 ☛ 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访请诸葛亮。相见后,亮指出:曹操占据北方,地方人众,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刘虽势不两立,目前实难和他较量。孙氏三世据有江东,局面已经巩固,可引为盟友,不能树为己敌。当前只有占据荆(两湖)、益(四川)两州,刷新政治,结好南面及西面的少数族,俊机从荆、益两地钳击中原,图谋统一。刘备大体据此方针建立了蜀汉政权。时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