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醫療器具部 > 砭 > 陶針 陶針 táozhēn 醫療針具名。由砭石派生而來,以陶片洗净敲碎,視其鋒芒,分别選取。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小兒丹毒、時毒等。目前在我國民間仍有應用。明·萬全《萬氏秘傳片玉心書·丹毒門》:“用磁、瓦片,打成尖鋒,以筷子夾定紥住,連刺令出惡血。”清·許克昌等《外科證治全書·舌部證治·舌菌》:“以瓷鋒刺破菌處,擦北庭丹,以蒲黄末蓋之。”參見本部“砭石”、“瓷針”。 陶针以陶瓷碎片代针称陶针,或称瓷针。《本草纲目》: “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参见陶针疗法条。 陶针táo zhēnpottery needle 陶针壮族民间传统医术。亦称“瓷针”。流行于广西壮族民间。主治外感伤风、腰脊背痛、急性痧症等,男女老少均可使用,尤多用于治疗儿科脐风、夜啼、伤食、疳症、虚羸、腹痛等症。施术时,先将破陶瓷碗片置于清水中洗净,或经过消毒处理;用刀背轻敲陶片,使其分裂成锋针;以锋针刺患者身体某些部位,挤出淤血,再用姜酒涂擦封口即可。针刺部位,需临床诊断,对症取穴位。如外感风寒,尚属阳症阶段,先在“排那”部针刺数点,再于“跟分”区域针刺数点。此术壮族民间流行广泛,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施行。医术原理与我国传统的针灸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