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陶渊明集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衒自媒者(1),士女之丑行; 不忮不求者(2),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3),贤人遁世(4),其故何也?含德之至(5),莫逾于道; 亲己之切(6),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7),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8),居一世之中(9),倏忽比之白驹(10),寄寓谓之逆旅(11); 宜乎与大块而盈虚(12),随中和而任放(13),岂能戚戚劳于忧畏(14),汲汲役于人间(15)。齐讴赵舞之娱(16),八珍九鼎之食(17),结驷连骑之荣(18),侈袂执圭之贵(19),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20),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21); 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22)。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 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23),伯成躬耕于野(24),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25)。譬彼鹓雏(26),岂竞鸢鸱之肉; 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27)! 至于子常、宁喜之伦(28),苏秦、卫鞅之匹(29),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30):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 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31); 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32),饕餮之徒(33),其流甚众。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34),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35)。轻之若脱屣(36) ,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此晦迹,或怀釐而谒帝(37),或披裘而负薪(38),鼓楫清潭(39),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40)。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41),孰能如此者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 卒无讽谏, 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42)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43),鄙吝之意祛(44),贪夫可以廉(45),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46),抑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泰华,远求柱史(47),此亦有助于风教也(48)

〔注释〕(1)自衒(xuan)自媒: 自我表现以求荣华。(2)不忮(zhi)不求: 语出《诗经·邶风·雄雉》,不忌刻,不贪求。(3)韬光: 收敛光芒。(4)遁世: 隐居。(5)含德: 怀德。至: 最高境界。(6)亲: 爱惜。切:切要。(7)安: 安稳。(8)百龄: 百岁,指人的一生。(9)居: 生活。(10)白驹: 日影。(11)逆旅: 旅馆。(12)大块: 天地自然。盈虚: 变化。(13)中和: 节奏,规律。任放: 放任,自适。(14)忧畏: 担忧。(15)汲汲: 急忙。役:奔走。(16)齐讴: 齐国的乐调。赵舞: 赵国的舞女。(17)八珍: 八种珍味。鼎:古器物,三脚两耳。(18)驷: 四匹马拉的车子。(19)侈袂: 礼服名。执: 拿,握。圭: 璧。(20)倚伏: 语出《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21)履薄冰: 比喻面临极危险境地。语见《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2)尾闾: 海底泄水之处。(23)庄周垂钓于濠:语出《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洑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24)伯成躬耕于野: 语出《庄子·天地》,“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25)货海东之药草: 语出《高士传·安期生传》,安期生卖药海边。江南之落毛: 语出《高士传》,“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曰: ‘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26)鹓雏: 凤类。(27)杂县: 海鸟名,即爰居。文仲: 臧文仲。(28)子常:楚国令尹囊瓦子常。宁喜: 春秋卫国人。均为贪财狡诈之辈。伦: 等辈,类。(29)苏秦: 战国时纵横家。卫鞅:即商鞅。本为卫公子,故称。(30)主父偃: 汉临淄人,善揭人阴私。(31)楚子观周: 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周定王派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周鼎之大小,意谓有图谋之意。(32)霍侯: 汉霍光。汉宣帝始立,霍光从骖乘,宣帝惧,如芒刺背。霍光死,宣帝诛其宗族。骖乘: 坐在车子右面作保卫。(33)饕餮(tao tie):贪兽。(34)唐尧: 语见《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王倪、齧缺、被衣、许由)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35)子晋: 语见《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储: 储君,太子。(36)屣: 鞋。脱屣:比喻事情易办。(37)釐(xi):通“禧”,福。帝: 指尧。(38)披裘: 见《高士传·披裘公》,“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披裘公曰: ‘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 ‘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39)鼓楫(ji)清潭: 语见《楚辞·渔父》。鼓: 拍打。楫: 桨。(40)京:高丘。此指高。(41)污: 衰。隆:盛。(42)亡: 通“无”。(43)驰竞:奔走竞争。(44)祛(qu):摒除。(45)贪夫: 语出《孟子·尽心》,“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46)蹈: 实践。(47)柱史:柱下史。老子曾任此职。这里代指老子。(48)风教:教化。

〔鉴赏〕这篇序言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赞扬自古有道之士能够避世全身。文章以议论开头。首先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身处世态度,一种是“自衒自媒”,即自己表现自己,以求进身荣显,象女子夸耀美貌自媒婚姻一样; 另一种是“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贪求,不去钻营富贵。作者认为前者是“士女之丑行”,而后者是“明达之用心”。这个起笔十分警拔,辞分宾主,两相对照,以“士女之丑行”来衬托“明达之用心”,从而颂扬了“不忮不求”的高尚品德,为文章定下了基调。接着说圣贤“韬光” “遁世”,其原因是他们守“道”爱身。所以,“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这突出强调了守“道”对于避祸远害的重要性。随后,作者发表他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百年,光阴迅速,在世象暂住旅馆一样,所以应该顺着自然而变化,随着天地的规律而纵任不拘,怎么能戚戚于忧谗畏讥,急急忙忙地在社会上奔走以追求富贵呢?这些话从消极方面进一步论证了立身处世应合乎“道”,再次肯定了“韬光”“遁世”的行为,并与起笔称颂明达之士的“不忮不求”相照应。在直接肯定“韬光” “遁世”之后,文章又从另一面落墨,谈到那些奔走钻营之徒,“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这些荣华富贵,他们一旦获得,论快乐是的确快乐的了,然而忧患也随之而来。文章用欲抑先扬的笔法,强调了追求富贵的害处。这当然也就是从反面说明了“韬光” “遁世”的好处,并与上文“道亡而身害”的话相照应。至此,作者深有感触地写道: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 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文章从道家“祸福相因,吉凶倚伏”的思想出发,申述了追求富贵的害处,并对智者贤人能够认清富贵的危险表示赞赏,而对愚夫贪士追求富贵深致慨叹。在慨叹之余,作者又以比喻来说明问题: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这两个比喻说明智能之士,如被当世者重用,致身荣显,到头来终会遭殃; 相反的,如能“韬光” “遁世”,不求富贵荣华,就可以全身,表现出高尚的品德情操。这几句的意思虽然仍是上文所讲道理的再次申述,但是因为用了形象化的借喻,而不是直说,所以读起来觉得意味隽永。文章在反复进行理论阐发之后,继之以举例。先举正面的,以庄子、伯成、安期生、老莱子的事迹和鹓雏、杂县的典故证明自古明达之士,就是“韬光”“遁世”的,再次回应上文的“道存而身安”。接着举反面的,以子常、宁喜、苏秦、卫鞅、主父偃以及楚子、霍侯的行事,证明贪图富贵荣华终会遭祸,并再次与上文“道亡而身害”相照应。经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照,文章理明辞畅地以唐尧和子晋的事例来归结上文,说明古之圣贤,对帝王之尊尚且“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何况其它呢?这就对“韬光” “遁世”作了最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明达之士“不忮不求”的最大颂扬。然而,身要有所托,“道”要有所寄,因此文章接着举出了一些“至人达士”的“晦迹”之举; 他们有的“怀釐而谒帝”,有的“披裘而负薪” ,有的“鼓楫清潭”,有的“弃机汉曲”。文章指出,他们的用心不在于做这些事,而是寄身子这些事以达到忘怀一切罢了。这就为下文论陶渊明的饮酒赋诗作好了铺垫,在结构上也起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先从一般人对陶诗的一个疑点说起,即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说: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就是说,陶渊明的嗜酒,以致于其诗“篇篇有酒”,也是一种寄托。这个看法非常深刻,真正透过现象,看到了实质,比一般人的眼光高出万万。这里用个“亦”字,牵一发而动全身,使第一部分的论述,全都发挥为评论陶渊明服务的作用,真是笔力千钧。接着评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这不但指出了陶渊明作品在语言、气势、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连用“不群” “精拔” “独超众类” “莫之与京”等词语作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当时简直到了超群绝伦的地步。在文学史上对陶渊明作品作这样的高度评价,还是第一次。继而,文章又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陶渊明作品的整个风格: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这使人对陶渊明作品的朴素俊茂、高雅劲拔,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含茹不尽之妙。最后着重谈陶渊明作品的内容: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个评语确有见地,后来历代评论家都有过类似的说法。不过,要论文,就必须“知人论世”。因此,文章进一步谈到陶渊明在那样的时代“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这些话对陶渊明的人品也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作者看来,正因为陶渊明有这样的人品,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文。这种联系作者处境和人品来看作品的评论方法,无疑是正确的。至于对陶渊明人品的评论,强调其“安道”“与道污隆” ,跟第一部分关于“道”的议论相呼应,这说明: 作者认为陶渊明作品的思想核心就是“安道”。

最后谈到他为陶渊明编集作传之由,说明他热爱陶渊明的作品,并且仰慕陶渊明的品德。不过,作者认为陶渊明写了一篇《闲情赋》,是“白璧微瑕”,因为这篇赋“劝百而讽一”,“卒无讽谏”。这是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来批评陶渊明的。至于其它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认为是“有助于风教”的。文章至此结尾,点明了他为陶渊明编集作传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化人民。

这篇序文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处处突出“道”字。那么,陶渊明遵循的“道”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陶渊明是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的人物。他归隐田园的指导思想,既有儒家“邦无道则隐” “独善其身” “安贫乐道”的一面,又有道家崇尚自然、委运任化的一面。这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如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谈到归隐的原因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这首辞的结穴处说: “聊乘化以归尽”。这对于他的归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说得很清楚。他在《归园田居》第一首结尾处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强调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在于复返“自然”。还有,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桃花源记》及诗,虽不是老子社会理想的简单复制,但也受到老子的巨大影响。这些都是事实。不过,正如鲁迅先生指出过的: “除论客所佩服的 ‘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见《题未定草》六)。历来有不少人指出陶渊明关心刘裕的北伐; 他对刘宋代晋心灵深处激起过巨大的波澜。他对当时污浊社会的厌恶,更是清楚地反映在诗文之中。所以,陶渊明并没有忘记政治现实,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名教的羁绊。可以说,陶渊明所遵循的“道”,是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的综合。当然,在他后期思想中,哪一家占优势,还是值得探讨的。至于萧统在写这篇序文时对于陶渊明之“道”的理解,就全文来看,既包括“遁世”、全身、“任放”以至于“忘情”的一面,也包括“贞志”“苦节”和“有助于风教”的一面。这当然也是儒道两家之“道”的综合。不过,萧统最后落脚到“有助于风教”上去,这显然是站在儒家立场上的见解。这与作者那“太子”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作者对“遁世”、全身等等的称颂固然是消极的,就是对“贞志” “苦节”和“有助于风教”的赞扬,其封建性也是很明显的。不过,在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文人钻营富贵、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赞扬陶渊明的不汲汲于富贵名利,洁身自好,还是可取的。尤其是他称赞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把亲自参加劳动纳入“安道”的范畴加以歌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序文中对于陶渊明诗文的评价,大大提高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其后历代文学批评家评论陶渊明都有影响。在今天,文中所说的“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等等,对我们评价陶渊明仍有参考价值。

这篇序在写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第一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二,无一语谈到陶渊明,却处处在写陶渊明。第二部分关合上文,浑然一体。由于第一部分层层阐述,因此第二部分谈到有关问题,一点即通,辞约理明,且令读者有会心之趣。在语言上,这篇序具有骈文的特点,重视对偶和用典,体现出南北朝时期的文风。该文还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在对偶中求句法的变化。如以四言、六言为主,间以五言、七言; 句中以两字一顿为主,间以一字顿和三字顿; 而字数相同、停顿一样的句子,其重叠多寡,又注意变动穿插。因此,句式整齐而又错落有致,节奏和谐而又变化多样,很好地表现出作者情绪的起伏和语气的转换,绝无骈文常见的句式呆板、文气滞塞之弊。在用典上,本文也能做到以意运事,而无堆垛之病,因此收到典多意明之效。这对于我们今天借鉴骈文的语言艺术,如何取长舍短,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字数:5916
陈玉麟,苏来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43-649页.

《陶渊明集》序 赏析和解读 - 序跋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陶渊明集》序

夫自炫自媒者, 士女之丑行; 不忮不求者, 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 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 莫逾于道,亲己之切, 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 倏忽比之白驹, 寄寓谓之逆旅(11), 宜乎与大块共盈虚(12),随中和而任放(13), 岂能戚戚(14)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15)?齐讴赵女(16)之娱,八珍九鼎(17)之食, 结驷连骑(18)之荣, 侈袂执圭(19)之类, 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20)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21)。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22)。玉之在山, 以见(23)珍而终破;兰之生谷, 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24), 伯成(25)躬耕于野, 或货海东之药草(26),或纺江南之落毛(27)。譬彼鹓雏, 岂竞鸢鸱之肉(28),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29)。至于子常、宁喜之伦(30), 苏秦、卫鞅之匹(31), 死之而不疑, 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 “生不五鼎食, 死则五鼎烹。”(32)卒如其言, 岂不福哉! 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33), 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34),饕餮(35)之徒,其流甚众。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36),子晋天下之储, 而有洛滨之志(37)。轻之若脱屣(38),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 因以晦迹(39), 或怀釐而谒帝(40),或披褐而负薪(41),鼓枻(42)清潭,弃机汉曲(43),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44)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45)。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不以躬耕为耻, 不以无财为病(46),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47),孰能如此乎?余素爱其文, 不能释手, 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以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48),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49),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50)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51),鄙吝之意祛(52),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岂止仁义可蹈(53),抑乃爵禄可辞! 不必傍游泰华(54),远求柱史(55),此亦有助于风教也(56)

(“四部丛刊”影宋本《陶渊明集》卷首)

注释 ①自炫自媒——自我炫耀、介绍。②士女——古时指未婚的青年男女。③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忮(zhi),嫉妒。④明达——聪明通达的人。⑤韬光——隐藏光彩。⑥遁世——隐居避世。⑦“含德”句——最高的德行莫过于实行道。含德,怀德。⑧“亲己”句——爱惜自己最深切的,莫过于自爱。⑨百龄——指人的一生。古人认为一个人最多活一百岁。⑩“倏忽”句——人生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11)“寄寓”句——人活一世就像旅客住店一样短暂。逆旅,旅舍。(12)与大块共盈虚——随着自然消长变化。大块,天地、自然。盈,满。虚,空。(13)随中和而放任——顺应自然规律而放任不拘地生活。中和,节奏,引申为规律。《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4)戚戚——愁苦的样子。(15)汲汲役于人间——心情急迫地奔波于仕途。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役,劳累奔波。(16)齐讴赵女——指最能娱人心意的歌舞。古时齐国人善于唱歌,赵国的女子善于跳舞,故有此说。讴,歌。(17)八珍九鼎——极言食品的丰美。珍,美味的食品。鼎,金属铸的食器。(18)结驷连骑——车马一辆连一辆,形容车马众多。驷,四匹马拉的车子。(19)侈袂执圭——穿着礼服,手拿着圭,形容地位尊贵。侈袂(mei),一种宽袖子的礼服。圭,古时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时拿的一种玉器。(20)倚伏——指福祸,乐忧的互相转化。本于《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1)庆吊之相及——贺喜与吊丧相继而至。(22)尾闾——传说是海底泄水之处。海水从尾闾流泄出去,流速很急, 比喻愚夫贪士汲汲追逐富贵。(23)见——通“现”,显露。(24)庄周垂钓于濠——庄子在濠水垂钓。这里指庄子隐居于濠水一带。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境内。(25)伯成——即伯成子高,传说是尧时的诸侯,后来隐居耕种。(26)货海东之药草——传说先秦的方士安期生曾在海边卖药,不肯出仕。(27)纺江南之落毛——春秋时楚国人老莱子之避世乱隐居不仕。楚王闻其贤,欲用之,老莱子遂与妻子逃到江南,说:“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28)“譬彼”句——就像那凤凰不会吃猫头鹰的食物腐鼠。鹓(yuan)雏,凤凰一类高贵的鸟。鸢(yuan), 老鹰。鸱(chi),鸱鸮,即猫头鹰。(29)“杂县”句——杂县,海鸟名。文仲,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国语·鲁语》说,杂县为避大风而飞到鲁国东门,臧文仲要让国人去祭祀它。大夫展禽说不要祭祀,因为杂县是为避灾而来,对鲁国没有好处。这句是说,庄周等隐士就好比这只杂县,岂能劳费臧文仲的牲祭?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30)子常、宁喜之伦——子常,指楚令尹囊瓦子常,爱财贪贿且相信谗言。宁喜,曾为卫相,贪权夺政,后被杀。伦,辈。(31)苏秦、卫鞅之匹——苏秦、卫鞅这类人。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策士,热衷功名,曾佩六国相印,后被人刺死。卫鞅,即商鞅,卫国人。他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强盛,被封于商,号商君。孝公死后,贵族反对变法,商鞅被车裂。(32)“主父偃”句一—主父偃,西汉人。武帝时上书言事,任郎中,一年之内四迁官,至中大夫。喜揭发阴私,大臣皆畏其口,贿赂累千金。偃曰:“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曰暮,故倒行逆施之。”后出任齐王相,揭发齐王与其姊通奸丑行,迫齐王自杀,偃亦族诛。五鼎,五代祭祀,大夫用五鼎盛羊、豕、膚、鱼、腊。后用“五鼎”形容贵族官僚生活的奢侈。(33)“楚子观周”句——楚子,楚庄王。孙满,王孙满,周王室的大夫。《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庄王带兵讨伐西北的戎族,到了洛水,在周王室的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去劳军,楚王乘机向他打探周王室的宝器九鼎的大小轻重,有取代周王室之想,当即遭到王孙满的驳斥。(34)“霍侯”句——霍侯,即霍光,字子孟,汉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武帝死,受诏辅佐昭帝,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贺,后又废之,立宣帝。宣帝始立,谒见高庙,霍光为骖乘,宣帝惧之,如芒刺在背。霍光执政二十年,权倾内外,威震朝廷。他死后,宣帝收霍氏兵权,霍家以谋反诛族。时人有“霍氏之祸,萌于骖乘”之说。骖乘,乘车时居于车右,即陪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右为陪乘担任保卫。(35)饕餮(tao tie)——古代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凶恶贪婪的人。(36)“唐尧”句——《庄子·逍遥游》有则寓言:“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夫天下焉。”意思说,尧治理天下的人民,安定海内的政事后,到遥远的姑射山上,汾水的北面,拜见四位得道之士,不禁茫然忘掉了自己的天下。汾水之阳,汾水的北面。(37)“子晋”句——子晋,即王子乔,周灵王太子。相传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成了仙人。储,储君,即太子。(38)屣(xi)——鞋子。(39)晦迹——隐居藏身。(40)怀釐(xi)而谒帝——釐,通“禧”,吉祥,幸福。帝,指尧。《庄子·天地》有寓言说,尧到华地巡察,华地守疆人以长寿、富有、多子三件吉祥事祝福尧,却被尧谢绝了,表现了尧清静无为的思想。(41)披褐而负薪——披褐,一作披裘,披裘公是春秋时一位轻视功名利禄的隐士。《高士传·披裘公》载,吴王少子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对正在砍柴的披裘公说:“取彼金。”披裘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 “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 岂取金者哉!”(42)鼓枻(yi)——划桨。《楚辞·渔父》载,屈原被放逐,走到江边,偶遇一渔父,劝他与世浮沉,屈原不肯,渔父便“莞而而笑,鼓枻而去”。(43)弃机汉曲——弃机,放弃机械而不用。汉曲,汉水的曲折之处即汉阴。《庄子·天地》篇有寓言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到楚国游历,回到晋国时,经过汉阴,看见一个老农抱着瓦罐取水浇菜地,费力很多而收效很小。子贡问他为什么不用机械浇灌, 老农忿然作色说:“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44)跌宕——指文章富于变化。(45)京——人工堆成的高丘叫京,这里是高的意思。(46)病——忧虑。(47)与道污隆——与道同盛衰。污,衰。隆,盛。(48)《闲情》一赋——指陶渊明的《闲情赋》。(49)劝百而讽一——西汉辞赋家扬雄晚年认为辞赋无补于世,因其鼓励多而讽谏少,即所谓“劝百而讽一”。(50)亡——通“无”。(51)驰竞之情遣——排除掉为争名逐利而奔走的想法。遣,排除。(52)鄙吝之意祛——除去浅俗之念。鄙吝,浅俗、计较得失之念。(53)蹈——实践。(54)泰华——泰山、华山,隐居修道的地方。(55)柱史——柱下史,周秦时官名。道家创始人老子曾为此官,这里借比老子。(56)风教——风俗, 教化。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田的高风亮节,平淡而醇美的诗文,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作家。然而陶渊明生前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却并没能享有他应有的崇高声誉。《文心雕龙》对他只字未提。《诗品》将他的诗仅列中品;沈约修《宋书》,将他归入《隐逸传》,仅仅把他视为一个隐士;连他的好朋友颜延之在为他写的诔文中,也只称道他的人品。直到他逝世后大约一百年,才出现了全面肯定他的人品与创作的声音。经过了百年的寂寞,陶渊明终于有了一位独具慧眼的知音,他就是梁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对陶渊明十分推崇。在他主持编辑的《文选》中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六篇,这当然远远不能显示陶渊明创作的全貌,于是他又编订《陶渊明集》,并亲自为陶作传。遗憾的是,所编《陶渊明集》已经亡佚,而他撰写的《<陶渊明集>序》和《陶渊明传》有幸流传至今,成为研究陶渊明其人其作弥足珍贵的资料。

钟嵘《诗品》推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确,陶渊明具有双重身份,即隐士与诗人。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说的。作者首先肯定了归隐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他认为没有贪欲、随遇而安的人远比自我炫耀、汲汲于功名之徒高尚。居身仕途,固然能享受到荣华富贵,然而, “乐则乐矣,忧亦随之”,这便是福祸相倚的辩证法。作者就历史事实与寓言传说旁征博引,证明智者贤人处在富贵安乐之中,都有如履薄冰之感,归隐自然成为他们的明智选择。萧统实际上是从理论上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作出了解释。陶渊明在仕途屡进屡退,正是基于他对官场的失望与厌倦。他感到官场的羁束有违自己崇尚自然的天性。他在诗文中多次表白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萧统与陶渊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序言中他也阐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透彻之悟:“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 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从这个角度解释陶的归隐是令人信服的,陶渊明有知,或许也要会心一笑。

序言的后半部分转而评论陶渊明的创作,更是发表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见识。例如关于陶诗与酒的关系,一般人只看到酒在陶诗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反映出他嗜酒如命的饮食爱好,萧统则透过现象,精辟地分析道: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酒不过是他抒发情感、阐说哲理的一个载体。又比如陶诗给人的印象是平淡无奇, 从内容到用语,都毫不趋从于六朝雕绘之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陶诗在当朝当代的不被认可,而萧统则慧眼别具,认为“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他发现了陶诗平淡的外衣所遮掩不住的流光溢彩。萧统的灼见直接启示了苏轼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精辟概括。刘勰有言, “见异惟知音耳”(《文心雕龙·知音》),意思说,只有知音才能发现其批评对象的卓异之处。萧统之于陶渊明便是一位每每能“见异”的知音。

序言对陶渊明的道德文章都给予了崇高评价,认为只有陶渊明这样的“大贤”才能做到“与道污隆”,也只有像他这样“贞志不休”, “安道苦节”,执着于理想的人,才会具备“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高洁品格,也才能在作品中“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萧统为一种崇敬之情所激荡,脱口而出:“余素爱其文,不能释手, 尚想其德,恨不同时。”由“爱其文”、“想其德”而为之编集、作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萧统主张文学应“有助于风教”,即发挥讽谏、教化作用,而陶渊明的作品正堪当此任。序言的结尾谈及陶诗文巨大的感召力量时说,它可以使“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它对于陶冶情怀、重铸灵魂所起的作用,简直超越了任何一部有关品德修养的教科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萧统不满《闲情赋》,说它在整个陶集中可谓“白璧微瑕”,因为它“卒无讽谏”。萧统拿一把“有助风教”的尺子衡量所有作品,真正抹煞了这篇抒写真挚爱情的佳作在陶集中独有的光彩。这又反映出萧统审美心胸的狭隘,难怪引来了后世一片嘲笑、指责之声。可以说,萧统对于《闲情赋》的惋惜,便是他这篇序言的“白璧微瑕”。而这毕竟无损于他对陶渊明作品的搜集、编订之功,无损于他在陶渊明研究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意义。

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集序》

南朝·梁萧统撰。在东晋的诗坛上,陶渊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他在人格上淡泊超然,游离于世俗之外,在文品上则标举自然平淡,与当时文坛华丽玄虚的文风相左,这使他生前寂寂,死后落寞。本文作者可谓别具慧眼,于超然处发现了他灵魂的伟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于平泊处看出了他文章的雄奇:“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这在当时为空谷传响,旷世奇音。当然,这不等于萧统完全深入了陶渊明心灵的堂奥,由于传统的限制,他对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一些现象,仍然感到困惑,甚至不能理解,以至认为《闲情赋》为“白璧微瑕”。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当时评陶最切实的文字,为后世人们对陶渊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另外,本篇的文字也很有特色,骈散相杂,有顿挫之致,这在六朝时代也是不多见的。

☚ 文选序   采莲赋 ☛
000066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