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翰笙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陈翰笙1897—江苏无锡人 陈翰笙
陈翰笙
陈翰笙1897~中国现代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进行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先驱。江苏省无锡县人。1918年到美国求学,1921年以《中国五口通商与茶叶贸易关系》一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在德国以《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六国使节会议》一文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结识了李大钊和在华工作的苏联共产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久被聘为共产国际的《国际通讯》特约供稿人。1927年李大钊被害后,他被迫出走苏联,在共产国际农民研究所工作。 陈翰笙于1928年回国,受聘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开展东北、江苏无锡、河北保定、广东番禺等地的农村经济调查。1932、1933年他利用农村复兴委员会的合法名义进行了豫、陕、苏、浙四省农村经济调查,1933年他还调查了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的烟草产区;1934年他利用中山文化教育馆的资助,组织人员到广东进行农村调查,同时请薛暮桥带领广西师专的学生在广西进行调查。1940年他到云南西双版纳调查了傣族的土地制度。他根据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专著。 陈翰笙领导的农村经济调查是配合革命运动进行的,他在农村调查中取得的材料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所指出的:“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正确性。他对于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是:❶以自己的实践活动表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上,要走出书房,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❷他在农村调查中对农民的分类,采取列宁的方法,把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这与当时一些学者从经营形式上把农民分为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的分类法是截然不同的; ❸采取概况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所取得的材料能反映出农村经济的复杂情况,并从其中探讨和揭示出实质性问题; ❹在调查人员的组织上,以一批对中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为骨干,在当地吸收较多的进步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参加调查。在多年的调查工作过程中,造就出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张锡昌、姜君辰、秦柳方等。 1933年陈翰笙被迫辞职离开社会科学研究所,随即发动和组织有志青年开展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工作。同年在上海筹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他被公推为理事会主席。该会成立后即着手出版会刊——《中国农村》(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抗日战争期间,陈翰笙在国外宣传中国革命动态,并进行学术活动,对美国进步知识界颇有影响。1939年他回到香港,担任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秘书,在1939~1942年间,该会募集了不少捐款和物资,支援了解放区和抗日后方的工业合作运动。 1950年初,陈翰笙回到北京,担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翰笙勤奋好学,治学态度严谨,勇于探索,在农村经济调查研究方面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除一部分农村经济调查材料,是在他的指导下,由调查者负责分析整理成篇,作为调查报告发表外,由他亲自撰写的论著有:《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华南农村经济问题》、《中国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业危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研究》、《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等。他的许多论著是用中文和英文在国内外发表,有不少论著被译成俄文、日文,分别在苏联、日本出版。陈翰笙的学术活动是多方面的,对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均有涉猎。他在年逾古稀之后,仍在几位友人协助下,编写出三百多万字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陈翰笙1897~1997中国农业经济学家。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97年在北京逝世。1915年留学美国,1921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德国学习,并于192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赴苏联,任职于共产国际农民研究所。1928年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1933年参与创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当选理事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国外宣传中国革命,进行学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主持开展了中国农村经济调查,范围涉及10余省区。调查所提供的材料,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分析的正确性,配合了革命运动的发展。著述很多,有关农业经济的主要有:《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华南农村经济问题》、《中国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业危机》、《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研究》等。 陈翰笙中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1897年2月生于江苏省无锡。1915年起在美国学习,攻读地质、植物、历史等。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前后担任大量社会职务,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研究。1924年撰写《大国瓜分阿尔巴尼亚的阴谋》,1925年出版《人类的故事》,1926年撰写《国际新局面》,1932年发表《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1946年发表《官僚资本和内战》,1950年发表《南亚农业区域》,1955年发表《美国垄断资本》等论著。1950年奉周恩来总理之邀归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 陈翰笙 陈翰笙1897~Chen Hansheng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世界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原名陈枢。1897年2月5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七岁入东林小学读书。1909年随父母来到湖南长沙,考入明德中学。后又到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雅礼学校读高中。1914年偶听一美国化学教授的演讲而萌生去美深造的念头。1915年高中毕业前夕,向父母吐露此愿,父不同意,陈枢去意已定,终得母允,是年初秋赴美。初到美国,经原雅礼学校老师介绍,考入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赫门工读学校。1916年暑假后,考进洛杉矶西边的珀玛拿大学,先选学植物学,又改学地质学,均因视力问题未成。终在一美国教授卫斯特加德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1920年,在珀玛拿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接纳为美国全国性的荣誉协会——菲塔塔凯巴协会会员,后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做助教。他边工作,边学习,选修了美国宪法史、古代埃及史和俄文,后以 《五口通商后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文获硕士学位。1922年春,入哈佛大学学习,旋又转赴欧洲,进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工作。1924年,完成题为《1911年瓜分阿尔巴尔亚的伦敦使节会议》 的论文,并获博士学位。此时,因故改名翰笙。1924年秋,受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此时,与李大钊相识,被引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国民党,还介绍他与前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文化参赞加托诺维奇和俄专教师格里涅维奇相识。格里涅维奇介绍马克思的 《资本论》 给陈翰笙并一齐讨论,陈翰笙思想受到很大影响。1927年4月,为避反动军阀迫害,陈翰笙再度出国赴苏联莫斯科,在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工作。二三十年代,在共产国际内和苏联,发生了一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论战。陈翰笙虽然认为中国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性质的,但又感对中国社会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 ☚ 卓炯 薛暮桥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