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翰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翰笙1897—

江苏无锡人
中共党员。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第三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外交部顾问,外交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著有《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中国南方土地问题》、《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陈翰笙文集》(1919—1949)(英文版)(中文版)等。
原名:陈枢
西文笔名:Chen Han-Sheng、Geoffrey Chu Chen、Raymoud D.Brooke、CH-s、C.H.-s、C.H.S.、Chs

陈翰笙

中国经济学家——陈翰笙
陈翰老——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张锡昌
汪熙
世界经济导报1981年3月23日
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9月30日

帮助年青人是他最愉快的时刻——记我的舅舅
陈翰笙
童美琼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9月30日
我国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的先驱陈翰笙
——祝贺陈翰笙同志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
薛暮桥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10月7日
新中国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回忆陈翰笙同志
1947年冬在纽约的议论
薛葆鼎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11月4日
陈翰笙——我尊敬的长辈、同志和朋友
青山夕照 晚霞满天——记我国著名社会科学
家陈翰笙
胡其安
薛葆鼎 邱健
群众论丛1981年6期
中国建设1982年2期,中国当代社会科学
家第6辑第169页
我与商务是同龄陈翰笙口述 王文
光记录整理
新闻研究资料1982年总14辑
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陈翰笙的史学思想
陈翰笙同志走过的道路
陋室中的情操——访陈翰笙教授有感
陈翰笙著作和论文目录(1921—1984)
丁利刚 赵善阳
陈洪进
薛葆鼎 邢若均
胡思升
汪熙 杨小佛
复旦学报1985年4期
世界历史1985年8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3辑第133页
中国出版年鉴(1981)第348页
陈翰笙文集第496页

陈翰笙

陈翰笙百岁华诞集张椿年 陆国俊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38页
终生做一好公仆——记八十二岁的中国社会科
学院顾问陈翰笙
 光明日报1979年9月27日
“这是一个好老头”——访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
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侯秀芬北京晚报1983年10月20日
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8月19日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简介:陈翰笙
在陈翰笙教授那里学习
陈翰笙传略
陈翰笙事略
张锡昌
资华筠
陈洪进
吴友文等
经济学动态1980年9期
人物1985年6期
晋阳学刊1987年5期
中国党史资料1990年35辑

陈翰笙1897~

中国现代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进行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先驱。江苏省无锡县人。1918年到美国求学,1921年以《中国五口通商与茶叶贸易关系》一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在德国以《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六国使节会议》一文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结识了李大钊和在华工作的苏联共产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久被聘为共产国际的《国际通讯》特约供稿人。1927年李大钊被害后,他被迫出走苏联,在共产国际农民研究所工作。


陈翰笙于1928年回国,受聘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开展东北、江苏无锡、河北保定、广东番禺等地的农村经济调查。1932、1933年他利用农村复兴委员会的合法名义进行了豫、陕、苏、浙四省农村经济调查,1933年他还调查了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的烟草产区;1934年他利用中山文化教育馆的资助,组织人员到广东进行农村调查,同时请薛暮桥带领广西师专的学生在广西进行调查。1940年他到云南西双版纳调查了傣族的土地制度。他根据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专著。
陈翰笙领导的农村经济调查是配合革命运动进行的,他在农村调查中取得的材料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所指出的:“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正确性。他对于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是:❶以自己的实践活动表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上,要走出书房,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❷他在农村调查中对农民的分类,采取列宁的方法,把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这与当时一些学者从经营形式上把农民分为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的分类法是截然不同的;
❸采取概况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所取得的材料能反映出农村经济的复杂情况,并从其中探讨和揭示出实质性问题;
❹在调查人员的组织上,以一批对中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为骨干,在当地吸收较多的进步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参加调查。在多年的调查工作过程中,造就出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张锡昌、姜君辰、秦柳方等。
1933年陈翰笙被迫辞职离开社会科学研究所,随即发动和组织有志青年开展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工作。同年在上海筹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他被公推为理事会主席。该会成立后即着手出版会刊——《中国农村》(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抗日战争期间,陈翰笙在国外宣传中国革命动态,并进行学术活动,对美国进步知识界颇有影响。1939年他回到香港,担任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秘书,在1939~1942年间,该会募集了不少捐款和物资,支援了解放区和抗日后方的工业合作运动。
1950年初,陈翰笙回到北京,担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翰笙勤奋好学,治学态度严谨,勇于探索,在农村经济调查研究方面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除一部分农村经济调查材料,是在他的指导下,由调查者负责分析整理成篇,作为调查报告发表外,由他亲自撰写的论著有:《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华南农村经济问题》、《中国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业危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研究》、《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等。他的许多论著是用中文和英文在国内外发表,有不少论著被译成俄文、日文,分别在苏联、日本出版。陈翰笙的学术活动是多方面的,对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均有涉猎。他在年逾古稀之后,仍在几位友人协助下,编写出三百多万字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陈翰笙1897~1997

中国农业经济学家。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97年在北京逝世。1915年留学美国,1921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德国学习,并于192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赴苏联,任职于共产国际农民研究所。1928年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1933年参与创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当选理事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国外宣传中国革命,进行学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主持开展了中国农村经济调查,范围涉及10余省区。调查所提供的材料,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分析的正确性,配合了革命运动的发展。著述很多,有关农业经济的主要有:《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华南农村经济问题》、《中国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业危机》、《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研究》等。

陈翰笙

中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1897年2月生于江苏省无锡。1915年起在美国学习,攻读地质、植物、历史等。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前后担任大量社会职务,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研究。1924年撰写《大国瓜分阿尔巴尼亚的阴谋》,1925年出版《人类的故事》,1926年撰写《国际新局面》,1932年发表《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1946年发表《官僚资本和内战》,1950年发表《南亚农业区域》,1955年发表《美国垄断资本》等论著。1950年奉周恩来总理之邀归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

陈翰笙

陈翰笙1897~Chen Hansheng

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世界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原名陈枢。1897年2月5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七岁入东林小学读书。1909年随父母来到湖南长沙,考入明德中学。后又到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雅礼学校读高中。1914年偶听一美国化学教授的演讲而萌生去美深造的念头。1915年高中毕业前夕,向父母吐露此愿,父不同意,陈枢去意已定,终得母允,是年初秋赴美。初到美国,经原雅礼学校老师介绍,考入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赫门工读学校。1916年暑假后,考进洛杉矶西边的珀玛拿大学,先选学植物学,又改学地质学,均因视力问题未成。终在一美国教授卫斯特加德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1920年,在珀玛拿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接纳为美国全国性的荣誉协会——菲塔塔凯巴协会会员,后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做助教。他边工作,边学习,选修了美国宪法史、古代埃及史和俄文,后以 《五口通商后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文获硕士学位。1922年春,入哈佛大学学习,旋又转赴欧洲,进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工作。1924年,完成题为《1911年瓜分阿尔巴尔亚的伦敦使节会议》 的论文,并获博士学位。此时,因故改名翰笙。1924年秋,受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此时,与李大钊相识,被引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国民党,还介绍他与前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文化参赞加托诺维奇和俄专教师格里涅维奇相识。格里涅维奇介绍马克思的 《资本论》 给陈翰笙并一齐讨论,陈翰笙思想受到很大影响。1927年4月,为避反动军阀迫害,陈翰笙再度出国赴苏联莫斯科,在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工作。二三十年代,在共产国际内和苏联,发生了一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论战。陈翰笙虽然认为中国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性质的,但又感对中国社会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
1928年夏,陈翰笙回国。当时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正就中国社会性质进行着激烈的论战,陈翰笙更觉应尽快进行社会调查。正主持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邀他到该院工作,因遭一国民党右派阻挡,第二年陈翰笙才进入中央研究院,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对中国经济学和学术队伍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村经济调查。陈翰笙认为: “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础结构,这是真正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中国大部分的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因此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就拿中国的农村研究作为它的第一步工作。” 因此,他们在调查一上海日资纱厂后,就转向农村。经分析研究,决定调查从江苏的无锡开始,然后再扩展到保定和广东。陈翰笙首先组织了由45人组成的调查组,从1929年7月至9月,在无锡地区调查了22个村。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底,陈翰笙又组织了对广东农村的调查。先用3个月对16个县进行详细调查,然后用1个半月在番禺10个代表村做1209户的挨户调查,同时进行50个县335村的通信调查。保定调查是由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进行的,由68人组成的调查组在1930年5月至8月间,对6个农村市场、78个村庄和11个村子中的1733个农户进行了详尽的调查。1929年夏,陈翰笙曾组织调查组到营口、大连、长春、齐齐哈尔等地,调查流亡“国外” 的东北难民问题。1933年,他去安徽、山东、河南烟草区作调查。这样,从1928年至1934年,陈翰笙和他领导的调查团,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通过调查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陈翰笙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因此,农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更面临着破产的威胁。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社会,纯粹的封建制度已经过去,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是处于转变时期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土地所有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三者合并起来,共同剥削农民。他曾把这种社会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不久就明确认为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在这种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陈翰笙写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这次范围、时间和影响都空前的农村调查,不仅在理论上取得很大成就,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队伍。后来,陈翰笙在这次大规模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又同一些经济研究工作者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农村》,大家公推陈翰笙担任研究会主席。
1934年冬,陈翰笙到日本东洋文库做经济研究工作。在近一年时间里,他整理、研究和总结了前几年的农村调查材料,用英文写成《中国地主与农民》、《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两本著作。1935年4月回国,不久又第二次来到莫斯科,在东方劳动大学做研究员,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底,陈翰笙经欧洲赴美,到太平洋学会在纽约出版的季刊 《太平洋事务》编辑部工作。1937年“七·七” 事变后,陈翰笙在国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5月,陈翰笙离美赴香港,参加抗战工作,被推荐做工会国际委员会的秘书,还主编英文半月刊 《远东通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翰笙到达桂林,受聘为桂林师范学院西文系主任。1943年3月,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逮捕,陈翰笙飞抵印度新德里,进英国情报部设在那里的远东情报局工作。二战结束后,陈翰笙在印度史学会工作。他开始对印度进行经济区域的考察工作,对印度的经济地理、社会状况、种姓制度、宗教迷信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调查。1946年他应邀去美国后,整理这些调查资料,用英文写成《南亚农业区域》一书手稿,后来在印度和中国 (中文本) 出版。1946年4月,陈翰笙离开印度赴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作特约教授,讲授印度史。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月,陈翰笙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到祖国。他先后谢绝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农业大学校长等职,但由于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还是先后担任了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后来又领导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组(即现在的世界史研究所)。这期间陈翰笙的研究涉及世界历史、国内外经济和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有效的指导,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陈翰笙深受折磨,但仍然和几位同志一道合编 《华工出国史料》,还自愿帮助许多人学习外语。粉碎 “四人帮” 后,陈翰笙老当益壮,1978年冬,他被聘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职教授; 1979年11月被选为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长。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任农业经济、社会科学情报、南亚、世界历史四个研究所的学术委员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此外,他还担任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任等。

☚ 卓炯   薛暮桥 ☛
000006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