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呐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呐喊》

《呐喊》

小说集。鲁迅(1881~1936)著。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收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1924年第二次印刷。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1938年被收入《鲁迅全集》。由复社以“鲁迅全集出版社”名义出版。1958年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中,1980年再版。解放后在国内出版发行的《呐喊》单行本共11种。

《呐喊》系鲁迅第一部小说集,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接着“便一发而不可收”(《鲁迅《自序》)写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鲁迅称这些作品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鼓舞“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自然也有“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为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鲁迅《呐喊自序》)《呐喊》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现实,对新文学运动影响尤为深刻。集中《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鲁迅承认写《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曾有借鉴。《药》、《风波》、《阿Q正传》等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唤醒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以《阿Q正传》最为著名,是一篇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在阿Q身上概括着历史和现实的“愚弱的国民性”。此书发表时“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涵芦)。《阿Q正传》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1926年鲁迅写过《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收入《华盖集续编》中。《呐喊》形式新颖,“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茅盾)在形式上对中国新文学影响深远。《呐喊》被译为日文、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