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确/座箴 ☚ 砚铭 陈确 ☛ 陈确 陈确陈确(1604——1677),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黄宗羲同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激烈批判宋明理学和佛教。有《陈确集》。 ☚ 陈确 座箴 ☛ 陈确 陈确陈确 (1604—1677) 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早年意气刚烈,遇不平则攘臂直指。明末从著名学者刘宗周学,以“慎独”为宗旨,遂归于平和笃实。明亡后,隐居山中,病风瘫,不下床席者几20年。有 《陈确集》 ☚ 太和庵前坐泉 惜字庵题赠悟源老衲并序 ☛ 陈确1604—1677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字乾初,原名道永,字非玄,浙江海宁人。少时家贫,从学于其兄,年40受业于刘宗周。自幼不喜理学家言,治学严谨,“凡不合于心者,虽先儒已有成说,亦不肯随声附和,遂多惊世骇俗之论”。明亡后,隐居著述,弃科举,终生不仕。伦理思想上主张性、情、才、气皆善。认为“天命有善而无恶,故人性亦有善而无恶”,然“性之善不可见,分见于气、情、才”,“故气、情、才亦有善而无恶”(《瞽言·气情才辨》)。并由此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固然人皆有之,但这仅是性善之端,而只有后天“从而继之”,“即须臾不离,戒惧慎独之事”(同上书),仁至义尽,才能成全善性。反之,“向非成之,则无以见天赋之全,而所性或几乎灭矣。”(《瞽言·性解上》)进而强调道德是立身治世之本,“必欲建不拢之业,垂不朽之文,舍道德奚恃哉”(《瞽言·与吴仲木书》)。提出“素位”为主的自我修养方法,要求人们诚身、改过、正己,言行恰如其分,皆按各自的社会角色要求严格律己,不怒天,不求人,“在家言家,在馆言馆,各求心安理当”(《瞽言·与沈朗思书》);并从实处做起,“切实体验于日用事为之间”,“子臣弟友,字字着实”(瞽言·与刘伯绳书》)。在理欲关系上,认为“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言矣。”(《瞽言·无欲作圣辨》)明确提出“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攸归”(同上书)的命题。同时亦指出对待“人欲”的正确态度应是“不绝欲,亦不从欲”(同上书),且应“从人欲中体验天理”, “使人欲悉化为天理”(《瞽言·近言集》);当两欲相冲突时,则要仔细比较哪种欲望更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生,所欲也;义,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舍生取义之理。富贵,所欲也;不去仁而成名,亦君子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非道不处之理。推之凡事,莫不皆然。”(《瞽言·与刘伯绳书》)陈确的伦理观批驳了程朱理学关于“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后人编有《乾初先生文钞》、《诗钞》,1978年中华书局有《陈确集》行世。 乾初先生文集/乾初先生文钞/陈确集/陈确哲学选集 ☚ 四照堂文录 乾初先生文集 ☛ 陈确1604~1677Chen Quepoet and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Works: A Collection of Chen Que,etc. 陈确1604—1677清初思想家。初名道永,字非玄, 后改名确,字乾初。海宁(今属浙江)人。年四十始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得拘挛疾,病困十余年而卒。他反对宋明理学和佛教,批判《大学》的至善和佛教的禁欲与“度尽众生”说。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和诗文集等。 陈确1604—1677名道永,字非元,原名筮永,字原季,号逊肤,更名确,字乾初。清浙江海宁人,明诸生,入清未仕。曾师事刘宗周。反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在《大学辨》中驳斥了程朱宣扬的“知止”、“止于至善”的错误观点,指出“学问何尽之有,善之中又有善”,认为知识是发展的,学问是无止境的。著有《大学辨》、《葬书》、《警言》和《诗文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