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旉农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是最早一部介绍中国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典型地方性农书。南宋初陈旉撰。《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绍兴十九年(1149),洪兴祖任真州(今江苏仪真)知州时,将《陈旉农书》第一次进行刊刻,后并附有《仪真劝农文》。绍兴二十四年(1154)陈旉又把家藏《农书》底稿,重新加以整理,拟将之呈进朝廷,结果没有下文。宁宗嘉定七年(1214),绍兴府余姚县知事朱柭和知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的汪纲,将《农书》再次刊刻传播,两人均为新安(今河南新安)人,明代《永乐大典》收入了本书;其他刊本、抄本、单行本、合编本也有多种。清代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函海》、《艺苑捃华》、《农学丛书》、《农荟》等本,后来又有《丛书集成》本。1956年,中华书局曾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过一次,首尾附件较完全。196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万国鼎的 《陈旉农书校注》。书首的 《陈旉农书评价》,对该书作了较深入系统的评论。
 陈旉生于北宋熙宁九年 (1076),享年八旬以上,《宋史》等文献都没有他的传略和有关事迹的记载。《农书》内容和序、跋中可略知其书写成前后的活动,及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农书》写成时,陈旉虽已74岁高龄,但仍亲自将之送到仪真去给洪兴祖看,请他支持刊印,书后“自序”署名为 “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全真子”是道教全真派道徒的称呼。全真教创教于 “靖康”(北宋钦宗年号,1126—1127) 以后。该教不尚符录,不事烧炼;提倡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并主张道、释、儒三家思想合一。早期道徒多为河北之士,“不求闻达于诸侯”,凭藉耕田凿井自食其力。洪兴祖在为《农书》所写的《后序》中也说,陈旉“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还赞扬他能贯穿出入 “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足见陈旉乃是个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由于他在西山“躬耕”过,所以又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
 《陈旉农书》篇幅不大,连序、跋共计1.2万余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没有设卷名,为全书重点,阐述农业生产经营原理和生产技术,共分为12篇:《财力之宜篇第一》阐述农业生产要“量力而为”,采取集约经营;《地势之宜篇第二》指出生产基地地势高下不同,应予不同的适当安排;《耕耨之宜篇第三》主要谈土壤耕作;《天时之宜篇第四》指出种庄稼必须知道“阴阳消长”之理,以做到顺天时、地利地进行生产; 《六种之宜篇第五》提出要按时宜安排各种作物,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复种次数;《居处之宜篇第六》强调农家住屋安排,要考虑农事的方便;《粪田之宜篇第七》指出对肥瘠等不同的土壤,各要治之得宜; 《薅耘之宜篇第八》说,稻田除草,在不同的季节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节用之宜篇第九》强调丰收后,要“节用御欲”,《稽功之宜篇第十》指出管理者要对农民检查督促,“以明赏罚”; 《器用之宜篇第十一》阐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念虑之宜篇第十二》强调对农事要时刻考虑,料理缉治。最后附有两篇专论,《祈报篇》记述农业春祈、秋报祭祀礼仪;《善其根苗篇》记述了培育壮秧的原理和技术。卷中,名为“牛说”。《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强调养牛“必先知爱重”, 并介绍了 一套牧养技术: 《医治之宜篇第二》指出牛的某些疾病会传染,对病牛要及时隔离和适时养治。卷下,名“蚕桑”,主要记述种桑和养蚕的技术,分《种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采桑之法》和《簇箔藏茧之法》等5篇。
 《陈旉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进展。以前的农书,大都侧重耕作栽培技术的记述,而它则从农业生产全局出发,以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二者并重。强调农业经营要有预见,做好规划;经营规模要与“财力相称”。其次,总结生产技术时,不像以前的农书那样平铺直叙。如讨论江南水田整地时,分别对四种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 ,比稻田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理更为重要,因而特设专篇加以讨论。第三。用专篇讨论土地的利用,是《农书》所首创。《地势之宜》篇的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质多种多样,有高山、丘陵、平原、低地等区别;地势有高下不同,寒暖肥瘠也随之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时各有其适宜的方法。还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5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特别是对高田利用的讨论,既合理而又巧妙。第四,《陈旉农书》继承战国以来“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瘠)”的思想,特别重视积极发挥人在地力上的改造作用。在《粪田之宜》篇中,批判了 “农田耕种三、五年后就会疲乏”的错误观点。同时提出:如果能常给农田加添新而肥沃的土壤和施用肥料,地力将会“常新壮”。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土壤好坏,肥瘠虽不一样,但治理得宜都可以长出好庄稼。这两条原则充满着坚强的可以用人力改变自然的信念。最后,《陈旉农书》在农学体系上,开始表现出有意识的追求完整和系统的讨论; 并开先例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来处理。这影响到后来一些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都是“农”、“桑”两字联称并举的。以上卷编次看,用十二宜为篇名,有一定的内涵、顺序,并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各篇内容看,虽不都很充实,且有的问题往往散见于若干篇,但对每项内容则都能提出一些系统性的理论来。
 有关《陈旉农书》的研究论文和著作,都肯定其农学成就和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说它是“一部精心杰作”,“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独特的创见和发明”。农史学家万国鼎说: “《陈旉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的特点,可以和 《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 以研究中国农史著称的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说:“陈旉《农书》三卷,是宋代农书中值得特笔大书的,因为它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以来的农书放一异彩”。

《陈旉农书》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陈旉农书》

 书名,南宋陈旉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写于扬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江南水田耕作的小型综合性农书。全书连序、跋共约一万二千五百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十四篇,概括地讨论了以水稻为主的栽培技术,包括耕种时间和方法等,其中也涉及到麻、粟、芝麻、萝卜和小麦等辅助作物;中卷三篇,专谈养牛,因水牛是江南地区唯一适用于水田耕作的生畜;下卷五篇,专谈蚕桑,从种桑起,到收茧止。该书在我国古代农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首先用专篇系统地讨论了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土壤虽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但只要治理得法,都可适于耕作,还明确提出“地力常新壮”的先进农学思想,即合理的使用土壤,可使其经常保持肥沃;其次对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创新和发展,针对南宋水田实施稻麦二期作所造成的地力减退,提出堆肥制造法,增强地力;第三专篇论述了水稻的秧田育苗。总之,此书具有相当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虽篇幅不大,却内容丰富,是我国最优秀的综合性农书之一。
陈旉农书

115 陈旉农书

宋代陈旉撰。书成于1149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耕作栽培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著名的“地力常新”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中卷专论牛的饲养和使役、牛的疾病医治。下卷讲种桑养蚕。本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方法具体。作者说,书中的内容“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本书虽然只有12500字,但有完全的体系,见解精辟,是现存的一部最早的专谈南方农业的农书,在农学史上有极高的价值。

☚ 四时纂要   农桑辑要 ☛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

古代农学著作。三卷。南宋陈旉撰。陈旉(1076—?),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籍里不详。博览好学,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往往成诵。陈旉精通术数,尤精于《易》。平生读书,不求仕进,种药治圃以自给。在实践中,善于细心观察和虚心向老农求教,获得许多宝贵的农业生产知识,故在七十四岁之时,写成这部我国最早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的专著。
《陈旉农书》上卷十四篇,概括地讨论以水稻为主的耕种方法,其中也涉及到麻、粟、脂麻、萝卜和小麦等辅助作物。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指出“无不可耕之地”。中卷三篇,专谈江南地区适用于水稻耕作的唯一役畜水牛。下卷五篇,专论蚕桑,叙述从种桑起到收获止的全过程。作为地区性农书,此书篇幅虽小,但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古代农学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它系统地讨论土地的利用,明确地提出:土壤虽有多种,好坏不一,只要治理得法,都能适合于栽培植物;使用得当,土壤可以经常保持新壮。此书对肥源、保肥和施肥方法也有不少新的见解。也提出不少新的耕种方法,如高山上种水稻,设计用于水面种植的葑田等,为形成我国农业史上的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利用土地的优良传统作出了贡献,对当时和后来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此书亦有不足,《四库提要》云:“今观其书……大抵泛陈大要,引经史以证明之,虚论多而实事少,殊不及《齐民要术》之典赅详明,遽诋前人,殊不自量。然所言亦颇有入理者,宋人旧帙久无刊本,姑存备一家可也。”
有《四库全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 菊谱   糖霜谱 ☛

陈旉农书

书名。宋陈旉撰。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是现存最早的谈论南方农业的书。全书共三卷,分别论述农业经营与栽培总论、养牛和蚕桑。书中明确指出任何土壤只要治得其宜,均可栽培作物,并能常新肥沃。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

南宋农学家陈旉著。它是一本关于论述南宋南方太湖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农业专著。陈旉,江苏人,自号全真子。他不以务农为耻,作官为荣,博学多才,但 “平生读书,不求仕进”,以“种药治圃以自给”。陈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不仅要凭耳闻目睹,而且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认可。
1149年,他把自己积累的农业知识,结合农民的耕作经验,写成著名农业著作《陈旉农书》。全书有22篇,分上、中、下三卷,12500字。上卷共14篇,概括地讲述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方法,其中也谈到了麻、粟、芝麻、萝卜和小麦等其它辅助作物; 中卷共2篇,主要讲述养牛和治牛病; 下卷5篇,记述栽桑养蚕技术。《陈旉农书》 是继 《齐民要术》 之后又一本综合性农书。虽然篇幅较短小,但简明扼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并且有相当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书中对中国农学的发展有许多独创性的贡献:
❶第一次用专篇系统论述了土地利用,明确提出了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古代 “地力常新壮” 理论奠定了基础。
❷提出 “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 的合理施肥思想,总结出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烧制火粪等一系列积制肥料方法;
❸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谈论和全面总结了江南水稻区农业技术经验,并设专篇讨论水稻的秧田育苗技术,开创了研究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先声。此外,书中还对畜牧、养蚕、土地利用、农业经营方面提出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看法。《陈旉农书》 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农书也多引用其内容,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相传至今。

☚ 农政全书   合理农业 ☛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

南宋农学家陈旉著。它是一本关于论述南宋南方太湖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农业专著。陈旉,江苏人,自号全真子。他不以务农为耻、作官为荣,博学多才,但 “平生读书,不求仕进”,以 “种药治圃以自给”。陈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不仅要凭耳闻目睹,而且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认可。
1149年,他把自己积累的农业知识,结合农民的耕作经验,写成著名农业著作 《陈旉农书》。全书有22篇,分上、中、下三卷,12500字。上卷共14篇,概括地讲述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方法,其中也谈到了麻、粟、芝麻、萝卜和小麦等其他辅助作物; 中卷共2篇,主要讲述养牛和治牛病; 下卷5篇,记述栽桑养蚕技术。《陈旉农书》是继 《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综合性农书。虽然篇幅较短小,但简明扼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并且有相当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书中对中国农学的发展有许多独创性的贡献: (1)第一次用专篇系统论述了土地利用,明确提出了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古代 “地力常新壮”理论奠定了基础。(2)提出 “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总结出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烧制火粪等一系列积制肥料方法; (3)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谈论和全面总结了江南水稻区农业技术经验,并设专篇讨论水稻的秧田育苗技术,开创了研究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先声。此外,书中还对畜牧、养蚕、土地利用、农业经营方面提出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看法。《陈旉农书》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农书也多引用其内容,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相传至今。

☚ 农政全书   合理农业 ☛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

简称《农书》。宋代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技术的农学专著。全书一万二千余字,分上中下三卷,分别讨论水稻耕作、水牛喂养、种桑养蚕。其特点是第一次专篇讨论土地利用问题,提出治理得法、使用得当两条基本原则;对肥源、保肥和施肥方法有不少创新;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知不足斋》本传世。作者陈旉(1076—? ),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生平不详。

☚ 东京梦华录   清明集 ☛
000025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