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寅恪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陈寅恪1890—1969现代史学家。江西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和欧美诸国,学识渊博,具备阅读中外十三种文字的能力。1925年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教授。1930年以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先后在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夏,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医治目疾时,手术不成功,双目失明。1946年冬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冬到广州,拒绝去台湾和香港。建国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并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有深入的研究,对敦煌写本研究利用的倡导,和以诗证史新途径的开拓,影响尤大。著述甚多,主要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1969年10月在广州逝世。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早年留学日本、西欧,后又到美国、德国研究梵文。一九二五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有关唐诗论著有《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161 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江西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自幼受祖父陈宝箴及父亲维新思想影响而发奋潜读。13岁留学日本、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归国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授、导师。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 (历史组)主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兼故宫博物院理事、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编委会委员。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广西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等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编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语言等诸方面,学识渊博、精深,对周边民族史、佛经翻译、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唐代及清初文学尤有突出贡献。1945年双目失明后,仍以坚韧的毅力从事学术研究。主要著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 吕思勉 郭沫若 ☛ 陈寅恪1890—1969现代史学家。江西修水人。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精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西夏、突厥、梵文等文字及考据学、佛学等研究。著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及《金明馆丛稿》等。 陈寅恪1890~1969Chen Yinque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