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 蚕业 为取得蚕丝作纺织原料而从事蚕桑生产、 蚕茧加工和产品销售的农业分支部门之一。 通常把栽桑、 养蚕、 蚕种生产、蚕茧收烘等从属于农业生产的部分, 称养蚕业(简称蚕业); 把缫丝、织绸、 印染等从属于工业生产的部分, 称丝绸业; 总称蚕丝业。 桑蚕(Bombyx mori Linnaeus)又称家蚕, 简称蚕, 由野蚕驯化而来, 起源于中国。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蚕。 狭义的蚕业, 仅指以桑叶为饲料的桑蚕茧生产。自然界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绢丝昆虫除桑蚕外, 还有: ①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nin-Mene-ville), 以柞叶为饲料, 原产中国, 后传至日本、 朝鲜、 苏联等国。 ②蓖麻蚕(Attacus cynthiaricini Boisduval),原产印度, 后传至中国, 印度、 中国、 日本都有少量饲养。 ③天蚕 (An-theraea yamamai Guenrin-Meneville), 日本、 中国有少量饲养。 ④樟蚕 (Eriogyna py-retorum Westwood) 产于中国。 ⑤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产于印度。 以上几种蚕均属大蚕蛾科。中国蚕业史(公元前2700~公元1840)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绸的国家,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 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 据考古发掘的有关文物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先民随生活定居已把野蚕驯化在室内饲养, 并利用茧丝纺织衣服。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半截的蚕茧壳; 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县发掘的钱山漾遗址中, 发现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是纪元前2750±100年的丝织品; 1973~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县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发现刻有蚕纹的牙质盅形器和原始的纺织器具。 殷商时代, 黄河流域中原一带蚕桑生产相继开始。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蚕、 桑、 丝、 帛等文字、 并有向上天祈卜蚕事的记载; 青铜器上附着有丝织品残片, 上有精细的花纹, 丝织品已有平织、 斜织和菱形图案。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蚕区遍及相当现今的山东、 河南、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浙江、 江苏等省, 桑树成片栽植, 养蚕和丝织技术有了突出的进步。 在《诗经》上已有“蚕月条桑”“爰求柔桑”“八月载绩”“载玄载黄”以及“抱布贸丝”等有关栽桑养蚕,缫织染色, 以及丝帛贸易的文字记载。 湖北省江陵县发掘的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战国楚墓中, 出土一批丝织品, 其中如绣、 锦、 绢、 纱、 绦等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秦汉时代, 国家以农桑为本, 丝绢成为贡赋和贸易的重要物资。 丝织业成为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行业, 今山东省临淄、 四川省成都、 河南省襄邑(今雎县)都是当时著名的织锦产地。 汉武帝时曾于一年内征集帛500万匹之多。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携带大量金帛丝绸, 开辟了中国通向中亚进而抵达地中海的商旅要道, 即后世称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产品开始销往中亚、西亚、以至南欧部分地区。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印染技术传到欧、亚各地。魏晋南北朝时代,四川蚕业更加发达,秦灭巴蜀后即在成都设“锦官”,“蜀锦”生产盛极一时。唐代蚕丝生产遍及全国十道的100多个州郡,织绸技术进一步提高,官府设立的织染署集中了大量工艺高超的“巧儿”,织锦技术由经锦改为纬锦,从而色彩更加绚丽,纹样更加美观。宋元时代,北方因战争频仍,蚕业逐渐衰落,而长江流域蚕丝生产和贸易有很大发展。北宋时全国交纳的丝绸税租和上贡的绢紬丝绵总数中,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占三分之二。宋室南迁杭州后,北方先进的栽桑养蚕和丝织技术随之南移,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成为全国蚕业的最兴盛地带。明清时代,手工业空前发展,城乡织锦印染业普遍兴起,江苏、浙江两省设织造局,太湖流域蚕桑生产更加发达,成为全国主要的丝绸生产基地,生丝及丝织品大量输往南洋、日本、欧州。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一带的“辑里丝”畅销国内外。广东省的广州为当时主要的丝绸外贸港口,从而也促进珠江三角洲蚕丝业的发展。近代中国蚕业的发展(公元1840~现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上海辟为商埠,蚕桑生产进一步向商品经济发展。由于国际市场生丝价格猛涨,1921年每担鲜茧售价高达65银元,栽桑养蚕的较高经济收益刺激了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太湖地区有些县曾把大片稻田改栽桑树,1925~1929年浙江海宁县桑田占耕地面积的51%,德清县占37%,吴兴县占36%。1931年,全国蚕茧产量高达220,850吨。但不久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际市场丝价猛跌,桑田面积和蚕茧产量急剧下降。1937年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期间, 中国主要蚕区大部沦陷,桑园荒芜,江苏、浙江残存桑园不到一半,丝绸厂所剩无几。1949年, 全国蚕茧产量下降为3万余吨,仅及1931年的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1949年全国仅有桑园270万亩,至1983年成片桑园发展为582万亩。50年代,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的滨湖地区、四川省的嘉陵江流域、广东省的珠江流域。60年代以来,新蚕区不断发展,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天津市外均有蚕桑生产。长江流域的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安徽5省,长期以来是蚕丝业的发达地区,1983年5省产茧量占全国产茧量的83.8%。四川省80年代蚕茧产地已发展到156个县市,以南充、绵阳、江津地区为主,产茧量在500吨以上的市、县共51个。四川省丘陵地多,桑树多栽于田边、地边、塘边、路边和房前屋后,全省有四边桑20亿株,近年又发展家庭经营的小块桑园。四川省1983年产茧10.2万吨,居全国首位。地跨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滨湖地区素有“丝绸之府”之称,1982年共有桑园112.8万亩,总产茧6.48万吨。浙江省吴兴、桐乡、海宁、德清等4县年产茧各在5,000吨以上。1982年吴兴县产茧1.48万吨,是中国产茧最多的县。江苏省无锡、吴江、吴县、武进等县为江苏省蚕茧主要产地;1978年后,南通、盐城、淮阴、徐州地区的蚕业有很大发展。江苏、浙江两省多为成片栽植的低干密植桑园,全年采叶养蚕4~5次。珠江流域蚕区包括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在汉代就开始有蚕桑生产。1866年陈启沅在南海县首创机械缫丝厂,20世纪20年代,广东省有缫丝厂299家。广东省产茧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顺德、 南海、 中山等县, “桑基鱼塘”是这一地区蚕桑经营的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茧区集中在西江下游梧州、 苍梧等县。 近年广东的湛江、 韶关、 肇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 平南等新蚕区也有较大发展。 广东荆桑发芽早、 落叶迟, 一年内可连续采叶养蚕7~8次。 黄河流域的山东、 陕西、 山西等省年降雨量少, 多利用梯田、地坎,栽植抗旱的鲁桑,平原可灌溉地区,大都栽成片湖桑, 一年可采叶养蚕3~4次。 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产茧量各占全国产茧量的6%左右。 此外,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台湾省的蚕桑生产也有较好基础。 1984年全国蚕茧产量为30.9万吨, 生丝产量为2.8万吨, 均居世界首位。 柞蚕的放养和利用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又一创举。 早在汉代,山东半岛一带就开始放养柞蚕,制作丝絮; 晋代已掌握柞蚕茧缫丝技术; 明、 清时代, 风行柞丝织绸制衣, 山东省柞蚕生产技术传到辽宁、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内蒙、 吉林、 河北、 贵州等省。 现今辽宁、 河南、山东、黑龙江、 吉林等省为柞蚕主产区。 辽宁省柞蚕茧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 全国柞蚕茧年产量最高曾达9.35万吨, 1983年为7.19万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蚕业经营 中国蚕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农业素有“农桑并举, 男耕女织”的传统, 丝帛曾作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 丝绸手工业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 一直是城乡的重要生产项目。 随着丝织业的发展, 使许多小村坊发展为大集镇, 如浙江省桐乡县的濮院, 明代中叶居民增加到4万余人, 日产绸缎万余匹; 江苏省吴江县的盛泽镇, 明代初期还是一个荒凉村落,19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拥有500余家绸庄以出产“盛泽纺”而著名的大镇。 丝绸又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 1875年中国输出的生丝,约占世界生丝产量的一半; 1921年生丝出口达9,500余吨, 其总值约占当年全国出口总值的1/4; 1982年生丝出口(包括绸缎及制成品折合生丝)达2万吨,丝和绸分别占世界丝绸贸易量的80%和40%。 养蚕所得历来是农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1935年浙江吴兴县蚕桑收入曾占农民总收入的42%; 1982年蚕桑产值仍占农业总产值的1/3。 1982年德清县有8.2万亩桑园, 亩产茧72.5千克, 平均每个农户茧款收入达314元。 栽桑养蚕是农业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 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作业, 中国劳动力充裕, 是发展养蚕业的有利条件之一。 意大利、 法国和日本均由于工业迅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锐减, 蚕业先后衰退。 现在世界养蚕业正转移到工业化程度较低、 劳动力充裕、 成本较低的地区。 养蚕季节性强、 技术要求高、 生产环节多, 如蚕种的供应和鲜茧收烘都要及时, 环环相扣, 因此蚕区宜相对集中, 以形成商品化生产基地。 中国农村蚕业经营形式, 原由人民公社设专业队组织集体经营, 80年代起转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有的农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发展为蚕桑生产专业户,进一步联成专业村,並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 如共同催青、 小蚕共育、 组合售茧等。 在水面较多的广东、 浙江、 江苏等省, 都有在鱼塘四周栽桑的习惯, 实行桑、 蚕、 鱼相结合的复合经营。 蚕业副产物可综合利用,如桑皮可以造纸; 蚕粪可提取叶绿素、三十烷醇; 蚕蛹可提取蛹油、 蛋白质; 茧衣可作绢纺原料, 提取丝胶和氨基酸等。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蚕业的经营管理, 一直采取农、 工、 商分管体制。 栽桑养蚕和蚕种生产属农业部门; 蚕茧收购和产品销售属商业部门; 茧丝加工和缫丝织绸属工业部门。1982年,为了更好地协调产、供、销各个经营环节,成立中国丝绸公司。蚕种生产,原种由国家蚕业科学研究单位及原种场培育和繁育;一代杂交种由蚕种场生产。农民生产的原料茧过去由国家统一收购,实行按质论价,保障蚕农利益的政策。1985年开始改为与蚕农合同定购,其余部分由乡镇自行收烘加工,实行多渠道经营。蚕业科研教育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汉代开始,就有蚕业专著问世,其中主要的有《豳风广义》、《吴兴蚕书》、《广蚕桑说》、《蚕桑辑要》等十余种。还有一些重要的综合性古农书,如《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补农书》等,对蚕桑生产技术也都有大量记述,其中如桑树嫁接、修剪技术;养蚕丰产的十字诀;提高茧丝质量的“出口干”和“出水干”方法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世纪中叶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意大利、法国最早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蚕业技术革新, 中国和日本曾先后派员到欧洲学习。为了培养蚕业科技人才,1897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在西湖金沙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蚕丝学校——蚕学馆。1903年史量才在上海高昌庙开设女子蚕桑学校,后迁苏州浒墅关改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辛亥革命后,四川、广东、山东、安徽、湖北、河北等十余个省,均兴办了蚕桑学堂或女子蚕业讲习所。20世纪20年代,浙江、江苏等省成立蚕业试验场;30年代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设立蚕桑系;1939年在贵州建立中国蚕桑研究所。1950年,在江苏镇江建立华东蚕业研究所,1957年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59年建立以柞蚕研究为主的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80年代全国有20个省、市、 自治区建立了蚕桑研究所或试验场,有10所高等农业院校设有蚕桑系或蚕桑专业,有丝绸工学院2所, 中等蚕桑专科学校8所(见中国蚕业教育、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中国蚕业科学研究机构)。 50年代以来,随着蚕品种的不断改良和一代杂交种的普及,每盒蚕种收茧量较20年代增长一倍以上;鲜茧出丝率30年代为10%左右,80年代春蚕茧出丝率可达19%以上。蚕病毒病和柞蚕空胴病、柞蚕饰腹寄蝇病等均已探明病原和传染规律,有了有效的防治方法,使蚕病得以控制。随着人工孵化法的研究成功,增加了夏秋蚕饲养和全年养蚕次数。由于革新养蚕技术,改进养蚕设备,生产每千克茧所需劳动时间降为2.7小时,劳动工效比30年代提高2.8倍。50年代育成了限性斑纹蚕品种和限性黑白卵品种。60年代养蚕机械化和人工饲料育研究成功。进入80年代以来,更着眼于建立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率的养蚕生产技术体系,发展速成密植、适于机耕的高产桑园,致力于茧丝品质的改进,开发更适合人体卫生和美观要求以及不同用途的丝绸新产品,以满足世界丝绸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世界蚕业 中国蚕桑生产技术向国外传播,以丝绸输出为先导,然后是蚕种、桑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播。希腊人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意即丝国。远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朝鲜,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日本,4世纪传入中亚各地,6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蚕桑生产。1983年世界蚕茧总产量为467,410吨,其中中国占52.4%, 日本占13.5%,印度占13.3%, 苏联占10.5%, 朝鲜占2.7%, 其它产茧量在500吨以上的国家还有巴西、泰国、伊朗、 保加利亚、 土耳其、 越南、 罗马尼亚、巴基斯坦等。 1983年世界生丝总产量为50,551.8吨, 其中中国占47.24%, 日本占24.6%, 印度占8.9%, 苏联占7.12%, 朝鲜占3.8%,巴西占2.6%。 主要生产国中, 除中国、 印度保持增长趋势外, 日本、朝鲜等国的生产情况均有较大起伏。 日本1930年最盛时产茧39.9万吨, 产丝4.26万吨, 1937年后蚕业生产逐渐下降, 到60年代虽有恢复, 但70年代以后由于劳动力缺乏和蚕农经济收益较低等原因, 蚕业日渐衰落。 意大利和法国19世纪中叶最高年产茧量曾分别达到5.6万吨和2.6万吨, 后因微粒子病蔓延逐渐减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蚕业几乎全部衰废, 仅存一定数量的丝绸工业。 1929年世界生丝总产量达到70,630吨, 为历史上最高水平。 30年代美国是主要生丝进口国, 大多用于织制妇女丝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合成纤维的发展, 生丝消费量锐减。 日本原是世界上出口生丝最多的国家, 60年代末成为世界蚕丝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1978年曾占世界生丝消费量的45%。 丝绸向以华丽柔软、 穿着舒适而有“纤维皇后”之称。 亚、 非、 欧、 美各国惯用丝绸作传统服装和装饰品。 化学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问世后, 虽取代了部分天然纤维, 但由于蚕丝独具蛋白质纤维的优点, 能保护人体健康, 富有绝缘、 保温、 通气、 吸湿、 耐酸、 光泽好、 易染色和强伸度大等理化特性, 仍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近年来锦纶等合成纤维因吸湿性差和容易集聚静电, 消费者恢复了对天然纤维的喜爱。 1970年世界生丝产量恢复到40,268吨, 1980年又上升到54,838吨, 增长36.2%。 1970~1980年世界年平均消费生丝约5万吨, 其中日本为2万吨, 中国为1万吨, 苏联为5,000吨, 印度、 美国各为3,500吨, 西欧英、 法、 意、 联邦德国、 瑞士等5国共计为3,500吨。 生丝产量约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0.18%。 世界主要养蚕国家都很重视蚕业科学研究。 日本于1911年成立蚕种制造所, 后改为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 建场70余年来取得很大成绩, 蚕丝科学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朝鲜、 苏联、印度、 罗马尼亚等国也都有国家蚕业科学研究机构(见世界蚕业科学研究、 世界蚕业科研教育机构)。高一陵 |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蚁蚕孵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主要编辑出版人员 ☛ 00003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