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书1838—1905福建侯官人 陈书 陈书1660—1736女画家。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秀水 (今浙江嘉兴) 人。家贫,以卖画为生。善画花鸟、草虫,笔力老健,风神简古。画法近似陈道复而遒逸过之。亦工山水、人物,间绘观音、关羽、吕岩像。子界、从子元、从孙载及族孙维城等,皆传其画法。 ☚ 高其佩 蒋廷锡 ☛ 陈书 纪传体断代史。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撰者事迹参见“《梁书》”)唐贞观三年,姚思廉在受命修《梁书》的同时,也受命修《陈书》。他在其父姚察旧稿的基础上,参照陈朝史官顾野玉、陆琼、傅縡等人的著作写成。魏徵总领其事,并为《陈书》本纪部分以及《陈书·皇后列传》写了论赞。 《陈书》有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合为三十六卷,无表无志。《陈书》记载了陈朝上起陈霸先代梁—陈永定元年(557年),下至陈祯明三年(589年)共三十三年的历史。陈朝统治范围小,统治时间短,《陈书》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一部正史。 《陈书》六卷本纪分别为:《高祖纪》上下二卷,《世祖纪》一卷,《废帝纪》一卷,《宣帝纪》一卷,《后主纪》一卷。列传三十卷包括“皇后传”、“宗室”、“孝行”、“儒林”、“文学”五部分。《陈书》的格式基本是依前代史书,例目有减无增。 《陈书》本纪中,高祖陈霸先《高祖纪》的内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在《高祖纪》、《世祖纪》篇末的论赞,均标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字样,可知这两篇为姚察所撰。魏征在《后主纪》之末有很长的论赞,说陈后主陈叔宝“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以致于“政刑日紊,尸素盈朝,”导致亡国之灾。 列传三十卷,传目大致与《梁书》相同,第一篇便是《皇后传》,记有五个皇后,最后一篇是后主贵妃张丽华传。在此传未尾有魏征的一篇论赞,说后主因此“怠于政事”,而张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说明后主因女宠而亡国,应当引为前车之鉴。列传中记皇室诸王的篇幅颇多,而且不厌其烦,详细书写。如世祖九王,高宗二十九王,后主十一王等,连篇累牍,一个不漏,使《陈书》成了帝王家谱。类传中除《皇后传》、《宗室传》外,尚有《孝行》、《儒林》、《文学》等几个门类,但均属一般,没有特点。 《陈书》多讳护之词,因姚氏父子均为陈朝臣子,尤其姚察被授以吏部尚书之要职。如陈霸先夺取梁政权,逼梁敬帝禅位于己,随即又派刘师知将其杀害,这一重大史实在《陈书·武帝纪》中完全没有提及,《刘师知传》中也没有记载。陈后主昏庸无度,整日沉湎于酒色,以及亡国,而姚思廉的论赞却说:后主即位是“寔允天人之望”,亡国是“天意”如此。《陈书》记事过于简略,各种封爵、册立,谱系的记载很多,经济文化大事很少。 与《梁书》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陈书》都较《梁书》逊色,可能是由于姚氏父子在史学才能上的差距所致。另一方面,陈朝统治政绩平平,毫无建树,这也必然反映到史书中。 《陈书》亦有其可取之处。由于关于陈氏的早期历史著作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陈书》是现存比较原始的记载。除政治、军事诸事外,《陈书》还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哲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江南风俗等资料,是研究陈朝兴衰史的重要资料。《陈书》中的《文学·何之元传》载有何之元所撰《梁典》一书的序文。《梁典》现已不存在了,只有通过《陈书》才能了解这本书的体裁、内容、体例。《陈书》在编次上较《梁书》更加严谨、合理。 前人研究成果中较重要的是罗振玉的《陈书斠议》(《五史斠议》)。版本参见《梁书》。 陈书【同义】总目录 陈书南楼老人 《陈书》记述南朝陈朝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纪传体。622年,姚思廉奉诏修陈书未成。629年,重新修史,历经7年,于636年完成。全书合本纪6卷,列传30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一种。 《陈书》唐姚思廉撰,三十六卷。记载南朝陈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此书是作者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又杂采顾野王、傅縡、陆琼三家所修陈史的成果,于唐贞观十年(636)成书。叙事上起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共33年历史,保存了陈代原始材料,是研究南朝陈史的重要资料。有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重刊明汲古阁本、百衲本影印南宋蜀大字本和1973年中华书局卢振华点校本。 陈书 178 陈书断代史史书。36卷,唐代姚思廉撰。记载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间33年史事。唐贞观三年(629),思廉与魏征同奉命修陈书。思廉以其父姚察所撰陈史遗稿,博采群书,笔削而成。魏征只写了《本纪》、《皇后传》赞论。故书成只具思廉名。该书无表、志,事实多忽略,曲意回护。记载南朝陈代史事的书籍甚少,故该书仍为了解南朝陈的重要史书。 ☚ 梁书 魏书 ☛ 陈书 陈书纪传体南朝陈史。二十四史之一。三十六卷。唐姚思廉(生平见《梁书》条)撰。南朝陈时,吴郡顾野王、北地傅、中书郎陆琼等相继纂修陈朝国史。至姚察,复加以删改,粗有条贯。隋灭陈后,姚察曾将部分史稿奏呈隋文帝,然并未完成。思廉承父志,“又采谢昊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傅、顾野王所撰旧史”(《旧唐书·姚思廉传》),撰成《陈书》。 ☚ 梁书 北齐书 ☛ 陈书纪传体正史。唐姚思廉撰。思廉奉敕以其他部分旧稿续成。全书三十六卷,有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列传中记皇室诸王篇幅颇多,忌讳多于宋齐梁史,但研究陈史,仍靠此书。 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姚察(均见前篇)撰。唐太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撰梁、陈二史,魏徵总领其事。他是根据其父旧书稿,又采择史著撰成。陈朝是南朝的一个小朝廷,统治仅三十三年历史,全书只三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陈书》的记事从武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建立陈朝开始,到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亡止。“本纪”六卷,记陈朝五个皇帝史事,高祖陈霸先之纪分上下两卷。本纪中有两篇标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字样,其他为姚思廉所修撰。“列传”三十卷,安排大致与《梁书》相同,第一篇是《皇后传》,记五个皇后,最后是后主贵妃张丽华传,传尾有魏徵的评论一篇,接近史事。列传第二十一《姚察传》三千多字。类传中除《皇后》、《宗室》外,还有《孝行》、《儒林》、《文学》等门类。《陈书》无志,“志”的内容包括在《隋书》里。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校定本 《陈书》为现时最通行之版本。 陈书 陈书字献惟。力学能文,犹谙韬略。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征南将军多所谋划,选授湖广江华县令,历署曲靖同知。35岁卒。 ☚ 胡文焕 黄松 ☛ 陈书1838~1905Chen Shumodern poet,also called Mu’an.Works: A Collection of Sir Mu’an,etc. 陈书纪传体南朝陈代史书。姚思廉(557—637)撰。36卷,包括本纪6卷,列传30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书成于唐贞观十年(636)。记陈武帝永定元年至后主祯明三年(557—589)间23年历史。多采于陆琼、顾野王、傅𦀓三家《陈史》,兼以掇集遗闻,小部分沿用其父姚察旧稿。是书虽未为周边诸族专门立传,但纪传中仍包含一些民族史资料。如《高祖纪》中涉及与侯景(一说为胡羯)之争战;《世祖纪》、《废帝纪》、《宣帝纪》等记载了陈与宇文氏北周、鲜卑化汉人高氏北齐之交往、战和关系,并涉及陈与周边诸族及高丽、新罗、丹丹、天竺、盘盘、扶南、林邑等国之朝聘往来,为研究陈代民族关系及中外交通之珍贵材料。以宋大字本为早,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较为通行。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陈书纪传体南朝陈代史。唐姚思廉著。共三十六卷,计本纪六、列传三十,无表志。记陈一代之史事。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部分旧稿,思廉奉命续补,并兼采顾野王、陆惊等著陈史及起居注,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其中《本纪》和《皇后传》有监修官魏徵所作的论赞。全书多述皇族事迹,文字去骈俪而用古文,“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陈书1660—1736清女画家。号上元弟子、南楼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善画花鸟草虫,神仙人物,以笔力老健,风神简古著称。家贫,常以卖画自给。其子陈群,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 进士,官至通政北直学政。 陈书书名。唐姚思廉撰。纪传体南朝陈代史。三十六卷,其中纪六卷,列传三十卷。书成于贞观十年(636),时魏征监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史,故书中本纪及《皇后传》论赞由他所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