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与义·襄邑道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与义·襄邑道中》

《陈与义·襄邑道中》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宋代县名,即今河南睢县,当时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陈与义于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担任了三年开德府教授。任满小住数月后,于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入京。本诗即此时所作。诗人在此以艺术家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生动优美的画面,塑造了自己那富有个性的青年时代的英俊形象。

“飞花”二句,其“势如川流,滔滔汩汩,靡然东注”(胡穉《简斋诗笺又叙》),令人目不暇接。可以想像到当时的情景:一艘顺流而行的航船在扬帆前进,一会儿在夹岸花林中穿行,一会儿又在长堤榆树间急驶,半天就已行进百里。真是顺风顺水,好不快意,虽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那样的豪迈气势,但两岸花红榆绿,亦足使人心旷神怡。起句尤为精彩,两岸花“飞”,既是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又描绘出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成了花的世界。“照船红”是说,航船经过时,两岸“飞花”映照,泛起一片红光。唐代崔护有名句曰:“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与本句所描绘的情景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鲜花照人,渲染人物的神态。不过,两者又有不同。崔句写的乃是一位妙龄女郎在桃花丛中顾盼流眄,是一幅静态写生,显得婀娜妩媚。本句则写一位进京待选、以求施展才能的英俊青年,高卧舟中,花光相映,顺流而下,是一组动态镜头,显得潇洒俊逸。当时,陈与义不过二十七岁,即便按照当时的标准,也正是大有可为之年。作了三年学官,虽无显著政绩,却也没出岔子,此番进京,倘蒙皇上加恩,肯定会另有一番作为。何况时光是这样美好,加上天公助兴,换一个人,定会高声啸咏,以致手舞足蹈。但陈与义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能把自己内心的欢悦掩藏起来,因为他有更深的想法。

“卧看”二句写诗人仰卧舟中,注目蓝天所产生的错觉,把内心激动、外表安详的神态更加鲜明地描摹出来,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高远的天空、更加广阔的世界。直到“卧看”二字,画面中才正式出现这位英姿勃发的主人公。“满天云不动”是错觉,实为云与船俱动,是以动衬动,即以白云的流动衬托行船的快速,与首句作一对照。“云与我俱东”,则有干青云而直上之概,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信心,亦与次句的顺风顺水作呼应。这两句又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准确描摹。凡在蓝天白云下乘船旅行过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长时间注目蓝天,就会以为那朵朵白云总是停留不动,殊不知这乃是云随风飘、船趁风势,大致采取了相同速度作相同方向运动而使人产生的错觉。这两句诗准确地描绘了这种一般人所有而未能道出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首诗以红、绿、蓝、白相间,着色鲜艳,全用白描而不事雕琢,写得“光景明丽”“流荡自然”(刘辰翁《陈简斋集序》)。陈与义“少在洛下,已称诗俊”(楼钥《简斋诗笺叙》),这首诗真不愧为俊美之作。


陈与义·襄邑道中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陈与义·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是陈与义二十八岁时,由汴京去襄邑,沿汴河而下途中所作。诗写汴河两岸的景物和顺风行船的舒畅悠闲之感。

按一般的写法,开头两句的顺序是可以颠倒一下的:“百里榆堤半日风,飞花两岸照船红”,也能成文。陈与义却不然,下笔先写飞花,起势不凡,这不仅侧面反映出两岸飞花的惹眼与繁盛,使诗人情不自禁将寓目所见直笔于诗中,同时也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整个画面顿显生动活泼。“照船红”几字,也是别有意味。花本无法照人照物,必是花光花红映水,水光水色照船,一时间水光花影,交相辉映,船上诗人,行此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情境之中,其兴味之盎然,是可想而知的了。何况又加两岸榆柳,绿叶成荫,船不撑而自动,人未饮已沉醉,这段欢畅,何可形容!诗人从二十四岁中进士以来,一直郁郁不得志。世风日下,权贵当朝,有识之士倍受排挤,投机钻营者却日见高升。诗人空怀抱负,难以施展,闲居京师,日日无事,只以诗酒自娱,打发时光而已,其心情自是异常苦闷,适逢此次有机会去襄邑一游,离开红尘蔽天的京师,走出门户不开的书斋,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触目皆是的春日繁花,使诗人心怀为之一爽,世事的烦扰,为人的艰难,在美妙神奇自然造化面前都显得琐屑而卑微,所以诗人忘却了一切不快,尽情陶醉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以静写动,以“云不动”的静态来衬托“云与我俱东”的动感。笔致轻快,与诗人此时的心情恰好相合。而“云与我俱东”又回应了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正是风吹云动,风送船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了。“云与我俱东”暗用了拟人手法,把本无心无根、飘来荡去的云朵,写得有情有意,象为了什么事要到东边去一趟似的,读来情趣盎然。

这首诗全用白描手法,不做雕饰,真实生动,这在当时诗坛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正盛行着江西诗风,作诗讲究字锻句炼,讲究使事用典,资书以为诗,重主观、轻客体,陈与义此前的诗作也有这个缺点,是大自然的生气给了他书本中所没有的新鲜感受和诗思启迪,对自然美的欣喜发现、细致观察和准确捕捉,使他的诗有了活泼清新的气息。诗不在书本中,不在书斋里,诗思来自客观,佳句出于自然,陈与义从这首《襄邑道中》以后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他的诗艺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号为新体,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他使闭关在书斋中的宋诗开始睁眼向外,与自然、生活重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正是他对宋诗的贡献。此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对此继续发扬光大,“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杨万里《荆溪集序》),各以其繁富的诗篇描绘祖国的江山风物,使宋代诗歌在苏黄之后重新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发端之功应该是归于陈与义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