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陇头歌辞(三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陇头歌辞(三首)[北朝]民歌 其 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我一身,飘然旷野。 其 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 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本诗属乐府《梁鼓角横吹曲》之一。 《陇头歌》,曲名,本出魏晋乐府,又作《陇头流水歌》。这三篇风格和一般北歌不大同,或是汉魏旧辞。这三首诗,写游子飘流在外的痛苦心情。 第一首诗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苍凉暗淡的陕西风光。 “陇头”,陇山的顶上。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三秦记》说: “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头之水,“流离” (即淋漓)而下,在山涧汇聚。画面并不复杂,然而却引起这位异乡羁旅的游子感伤之情。他想起股股泉水将归宗大河,然后奔腾入海,终究有所归宿。可是自己却孤独无依,在旷野里飘然游荡。仅仅十六字,就把游子睹物伤情的漂泊画面,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使游子悯时伤乱、遭难流离的凄苦之情,跃然纸上。本诗言哀不见哀,诉苦不说苦,尤见诗人的匠心独运,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 第二首诗形象地描写游子在严寒季节,奔走于高山旷野之间的辛苦情况。 “朝发”与“暮宿”两句对仗,写了游子的行踪,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羁旅跋涉之苦,饥饿疲惫之状,幕幕凄惨。这岂不叫人产生共鸣?势必更添一重悲伤。接着“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两句,把游子悲怆沉痛之情,又推进了一层。试想,天寒地冻,舌头都卷上去了,让人怎能忍耐?读者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沈德潜称之为“奇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首小诗,全用叙述语句,极言其苦。如果不细细玩索,只是粗粗过目,似乎感到语多直达,略无余蕴;要是联系丧乱之世来体验,这不是描绘了一幅难民图吗?你定会称赞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在言外。 第三首诗写在“鸣声呜咽”的流水声中,回首远望,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念。这在十分凄零的背景上,又涂上了一笔悲凉的色调。离别客愁,飘零断肠,虽是游子自伤诗的普遍主题,可是本诗却渲染得感人肺腑,用幽咽低泣的声音来形容流水涩滞所发出的声响,在心理上给人以悲愤郁塞、格调低抑的感觉。秦川指“关中”,是陕西省中部最富裕的地方。那里有着游子温暖安适的家庭。他遥望一派生机盎然的秦川,看看眼前荒漠冷寂的陇西,天高地迥,茫然无所归, 自然发出“心肝断绝”的悲鸣。这最后一句,一反前面单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共鸣,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活生生地脱落出来。 纵观这三首诗,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 每首诗又各有其具体内容,但三首诗的意思又相互关联,把一个孑然一身,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悲伤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句直中含曲,浅中见深,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陇头歌辞(三首)
在北朝时期,各族统治者之间经常进行残酷的战争,造成了人民大批流亡。在北朝民歌中,有许多流浪者的歌曲,表现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苦况和思念家乡的情怀。如《陇头歌辞》三首,就是如此。它也是北朝民歌中的广为传诵的名篇。 陇头,即陇山,亦名陇坂、陇首,“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乐府诗集》引《三秦记》语) 这三首民歌,则以“陇头”为由而命篇。每首诗各有自己的具体内容,但彼此却又相互关联,主要精神一致,都是反映一个孑然一身的游子流浪异地而思念家乡的悲伤心情。
各首语言浅易,这里只简要说一说各诗的中心内容。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这里的陇头,指陇山顶上。流离,即淋漓。这是说,从流离四下的泉水,将归宗大河和奔腾入海的眼前景物,引出游子孤独无依,到处飘泊的感伤情绪。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这是说,从离陇头一天路远的一个城镇出发,地冻天寒,冷得开不了口,甚至冻得连舌头都缩了进去。以此形象地描写流浪儿在酷寒季节,奔走于崇山旷野之间,其苦况实在令人惊愕。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是说,在呜呜咽咽的流水声中,回首远眺秦川大地,不禁勾起了流离他乡多年的游子念乡思归之情。秦川,古地名,泛指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有些注本说“秦川”,为陕西中部,恐把“秦中”误为“秦川”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