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游《书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游《书愤》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④ 【注释】 ①早岁:年轻的时候。此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闲居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已六十二岁。②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镇江对岸的长江边上。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为宋金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一联隐括了诗人的两段经历。隆兴二年(1164),陆游曾在镇江当通判;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四川当幕僚时,曾到过大散关。 ③塞上长城: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被杀时,愤怒地对宋文帝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唐代名将李勣也曾被唐太宗比为长城。④出师一表: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临行前向蜀后主刘禅上表,后人将这个表章称为《出师表》。真名世:实在是举世闻名。伯仲:古时称兄弟间长者为伯,次者为仲,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伯仲间,犹相提并论。 【译文】 年青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如山。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宋的楼船;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中飒爽酣战。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 【集评】 清·纪昀:“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砚不容留宿墨,瓦瓶随意插新花’句,则放翁不足重矣。何选放翁诗者,所取乃在彼也?”(《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 清·方东树:“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昭昧詹言》卷二十) 清·李慈铭: “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越缦堂诗话》) 今·吴熊和:“这首诗概括了他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格调悲壮,词采宏丽,气韵沉雄,是他七律中的名作。……‘楼船’一联刻画当年情景,瓜洲渡口,雪夜渡江;大散关头,秋风立马,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写出了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唐宋诗词探胜》第347页) 今·何满子:“《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宋诗鉴赏辞典》第977页) 【总案】 此诗笔酣墨饱,通篇浑成,极有气势。前四句写的是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忠愤之气,后四句写的是世事间阻、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悲愤而不感伤颓唐,仍以伊吕诸葛自期,于此可见英雄本色。 “世事艰”三字,是晚年自省的结论。不是说自己少不更事,志大才疏,而是恨昏君佞臣当国,坐失良机,使爱国之士,请缨无路,戴复古《水调歌头》词中所谓“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意味与此近之。陆游《关山月》等诗中对投降派的指斥,可以看作“世事艰”的注脚。 次联跨越时空,如电影蒙太奇之法,而妙在一气贯注,组接无痕。陆游一生志在杀敌报国,却屡受挫折,惟有四十岁为镇江通判,四十八岁在南郑为王炎幕僚时,有亲临前线的机会,故视为最难忘的经历。可惜两次良机,都未得施展抱负。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想到那两段经历,犹历历在目。故这一联既是“气如山”的形象显现,也是“世事艰”、“空自许”等感慨之所由生。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广泛影响。陆游生于南宋王朝日渐衰颓的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靖康之变,他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常听父辈们谈论国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所以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宏伟志愿。但朝中多是投降派当权,陆游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失地,所以长期受到排斥。奸相秦桧死后,他得任福建宁德主簿,以后又调到临安,虽略有升迁,但也是不负重责的文官。在抗战派将领张浚被起用后,陆游曾一度被重视,但张浚北伐失败后,陆游也以“鼓唱是非”的罪名受到免官处分。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在那里一直为抗敌事情奔走;后来在淳熙五年(1178)又到浙江、福建做地方官,与他抗敌报国的志愿相距更远。他这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爱国热情毫不减退,为此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两次参加修撰国史的工作,都被罢斥和免职。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他的诗形象性强,想象力丰富,风格豪放,感染力很大。陆游是一个多产作家,他写诗一万多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产量最多的一位。此外还有词、文、散文、史传等著作,也都有很大影响。 《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山阴作。这一年作者已经六十二岁,他的抗金复国的伟大志向并未实现,而自己却已经是“鬓先秋”了。他这时回忆自己以身许国的英年浩气,和亲身见识的楼船铁马的战场生活,对比一下现时自己无所作为的平白老去,感到十分悲愤,他这时写诗抒怀,创作了《书愤》。 陆游早在年轻时即抱有坚决抗金的态度,那时,他认为只要全国上下齐力抗金,那收复失地,中兴宋朝,都是不难做到的,所以,每当他北望中原失地,总感到信心百倍,气涌如山。一个心事拿云的少年,不知世路艰难,也就不怕天高地厚,这是陆游深刻体会过的心境,他把这种早年体验,写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两句诗中。 特别是想到隆兴元年(1163),他以枢密院编修官的身份在枢密使张浚部下营事,草军书,看练兵,登楼船,很受鼓舞;第二年他又曾在镇江通判的任上,看到张浚在镇江对岸瓜洲,雪夜出击,发动对金人的进攻战。他又想起乾道八年(1172)他在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身份,在南郑(宣抚司所在地)前线地带积极奔走,谋划收复长安,并参加了强渡渭水和收复大散关的遭遇战。这都是以武力抗金复国的实地战斗生活,每一想起这些战斗情景,豪情就不能自已,虽到老年仍是壮心慷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里的豪壮情怀,正能表明当年的实际经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影响。这英风不减的诗的记忆,能使人看见跳动在陆游心中的爱国赤诚,该是何等的炽热。 陆游生活在国家的多事之秋,在抗金的战略问题上,他一直是武力复国论者,他对自己生活道路的规划,也从未想到要做一个文人。他十分钦羡历史上的那些功垂后世的将军,和志在统一中国的统帅,他自己也不是不曾有过这种期许,因为“塞上长城”的志愿是明确的,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也是深有共鸣的。可惜青壮年时期的这些期许和想望,并未得以实现,如今虽还泛于心底,但是他已慨叹过“丈夫无成忽老大”,进而又触忧端,苦吟“志士无成闲处老”,以致落得今日白发满头,就不能不更使人忧愤满腔了。 《书愤》的后四句集中写了他的这种愤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承认自己“塞上长城”的自许已经落空了,自己的时代也未遇到象诸葛亮那样的人物,但是诗人的爱国心思未老,他还在寄希望于当世,他的这首诗也就是一种召唤,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秋声》)时代会造就出它所需要的英雄人物的! 这首诗前四句写当年的理想与经历,豪情雄放,令人鼓舞;后四句写现实的境遇和心情,感愤深沉,令人惊警。诗的前后对比,互成辅助,使“愤”的主题得以加强,并产生了激发与批判的力量。 陆游《书愤》书 愤(1) 陆 游
解题: 本诗追述壮志心情, 自伤迟暮, 致慨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 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复得。 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2),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3)。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 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4)。
注释: (1)选自 《剑南诗稿 》。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 , 自号放翁 , 越州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 )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2) 〔世事艰〕 指恢复中原之事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 破坏。 (3) 〔铁马秋风大散关〕 谓指宋兵在东南和西北两地抵抗金兵进犯事, 并包括自己过去游踪所至。 (4) 〔伯仲间〕 原指兄弟间长幼的次序, 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意指可以相提并论。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 收复中原失地的豪气有如山涌。 坐船在瓜洲渡口, 回想起宋兵抗金之事。 少时以捍卫国家、 扬威远地的名将自许, 而如今这种愿望已落空, 对镜一望, 我的头发已全白了。 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坚持北伐, 收复中原啊! 陆游《书愤》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 楼船夜雪瓜州渡3,铁马秋风大散关4。 塞上长城空自许5。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 【注释】 1.诗题“书愤”,为功未立人已老而愤;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退居山阴时。 2.气如山:气指愤慨,也指战斗意志;如山:言其壮伟坚定。 3.“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作者在镇江通判任内所见事。时张浚督练兵马,营缮城堡,增置战艇(参看宋史《张浚传》)。楼船:高大的战船。汉武帝为征南越,特造楼船(参看《史记·平准书》)。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江处。 4.“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军中的生活,铁马:披甲的战马。大散关:亦称散关,时为宋金边界重地,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5.“塞上”句:空以恢复中原自许。南朝宋·檀道济,北伐有功,因遭疑忌被杀,死者曾言“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6.伯仲间:相差不远。 今译 早年时我哪知世事的艰难, 北望沦落中的中原,怒气如山。 雪夜中的瓜州渡,排列着待发的楼船, 秋风萧瑟、金戈铁马,镇守着大散关。 唉!白白地以恢复中原的“塞上长城”自许, 壮志未成而镜中的鬓发已衰斑。 诸葛孔明的《出师表》真堪传世, 千载以来,谁人又能与之并高比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