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所引起的肝脓肿。常继发于阿米巴痢疾。临床可有痢疾史,发热、肝大、肝区痛。X线示右侧膈肌升高,运动受限。超声波检查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肝穿刺抽脓为巧克力脓液,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效。必要时可切开引流。
阿米巴性肝脓肿
本病为阿米巴性肠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由肠壁经门静脉侵入肝脏而形成的脓肿。临床上以发热、右上腹或肝区疼痛、进行性衰竭与白细胞增加为主要表现,常因阿米巴脓肿继发细菌性感染和(或)脓肿穿破而加重病情。本病常见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男性比女性多见,好发于青壮年。
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肝脏后,先引起门静脉分支周围炎与阿米巴性肝炎,而后形成多发性小脓肿,再融合为较大脓肿。80%的脓肿位于肝右叶(尤为前上方),10%在左叶,10%两叶受累。单纯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脓液粘稠,无臭、略带腥气,由脓血、胆汁及肝坏死组织混合,呈巧克力色;继发细菌感染者脓色呈淡黄绿色,并有臭味。溶组织内阿米巴分泌溶组织素,具有对组织的溶解破坏作用,故易并发脓肿穿破,可穿透横膈进入胸腔,引起脓胸或肺脓肿,也可溃破入腹腔,引起阿米巴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取决于脓肿的部位、大小、发展快慢及有无并发症。发热最为常见,多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常伴有寒战及大汗。病程较长者有消瘦、贫血、下肢水肿及全身衰竭。在巨大脓肿或并发细菌性感染者可出现轻度黄疸。患者主诉右上腹与肝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常放射至右肩。肝明显肿大,上界可达第4~3肋间,肋下甚至可以平脐,如肝脓肿位置接近肝表面,则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水肿、肋间隙较饱满,常有肝区明显压痛、右季肋部叩击痛及肋间压痛。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多样化。有人按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将阿米巴性肝脓肿分为: 典型型、胸型、上腹肿块型、急腹症型、长期发热型、黄疸型、肾型与轻型等八种类型,其中临床表现典型者仅占半数,其余均不典型。
辅助检查可见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增快,病程长者有贫血及血浆白蛋白降低。肝功能改变轻微,可有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碱性磷酸酶与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增高。X线检查常见右侧横膈抬高,活动受限; 有胸腔并发症者,可见右侧胸腔积液征或右肺中、下叶炎症改变。超声检查可见90%以上患者肝内有液性平段或无回声区,有重要诊断意义。核素扫描在脓肿>3cm者,可显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动脉造影、肝脏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对诊断均有价值。
凡有发热、上腹或肝区疼痛、肝肿大伴压痛、周围血白细胞增加、X线见膈肌抬高与运动受限、超声波示肝区液平段或核素扫描有冷区者,在临床上可拟诊为肝脓肿。可根据肝穿刺或引流的脓液呈巧克力色,并在脓液中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而获得确诊;对临床上拟诊的病例,若经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显著疗效或痊愈者也可确诊为本病。本病除需和细菌性肝脓肿鉴别外,应与肝癌、肝包虫病、肝炎、肝硬化和胆道疾病相鉴别。有时胃癌、脓胸、肺脓肿及其他长期发热伴肝脾肿大的疾病亦易与本病混淆。
治疗除加强一般支持疗法(输液、补充维生素)与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抗生素等外,应包括抗阿米巴药物、肝穿刺抽脓与外科手术治疗。
(1) 抗阿米巴药物:
❶甲硝哒唑(metronidazole,即灭滴灵): 因其疗效好,副反应小及对阿米巴囊胞有效,已被公认为首选药物。常用灭滴灵口服,每日3~4次,每次0.4~0.6 g,20~30天为一疗程;
❷磷酸氯喹: 本药经口服,肝内浓度大于血中400~500倍,常用21天疗法。第1、2天,每日4次,每次0.25g,以后每日2次,每次0.25g。对氯喹过敏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禁用;
❸盐酸吐根碱: 传统采用肌内注射12天疗法,前6天每日2次,每次0.03 g,后6天每日1次,每次0.03g。心、肾患者及孕妇应慎用或禁用。近年来合成去氢吐根素,副反应比盐酸吐根碱少,疗效亦佳。
(2)肝穿刺抽脓: 有排出坏死组织、降低脓腔内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脓腔愈合等优点。对较大脓肿或表浅脓肿或经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均应作肝穿刺抽脓。每5~7天一次,但脓肿较小或位置深在,则不需进行肝穿刺。
(3)手术切开引流: 仅适用于有胸、腹腔穿破并发症者、肝脓肿位置表浅亦即将穿破者、左叶肝脓肿等。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仍需用抗阿米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