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瞒ā mán(字) 见孟德。 阿瞒 阿瞒见“曹操”条 ☚ 阿瑛 阿六敦 ☛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子丕、植并称“三曹”。与魏高祖曹丕、烈祖曹睿并称“三祖”(操为魏太祖)。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曾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消灭袁绍,又陆续削平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宰相,率军南下,与刘备、孙权作战,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后曹丕建魏称帝,尊操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三十卷,已散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曹操集》。 阿瞒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乳名。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Bó)州市)人。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相传在亳州一带,自古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后,怕阎王爷从生死簿上看到小孩的名字,把小孩带走,所以家长往往给小孩取个贱名,甚至干脆等孩子长到十二岁时才取名字。据说这样孩子不仅好养活,而且能长寿和富贵。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是夏侯家的人,因曹家无后,且夏侯、曹两家相邻并感情很好,所以夏侯家便将幼子给了曹家,这就是日后的曹嵩。曹嵩长大后又生下了曹操,曹家如获至宝,但怕阎王爷把传承香火的曹操给勾去,便一直不给曹操取名字。更不凑巧的是,夏侯家把幼子送给曹家后,曹嵩的亲哥哥(夏侯家的长子)一直没有儿子,曹家担心他们把曹操要回去,所以只要提起曹操来,曹家总是瞒呀瞒呀含糊地说,时间一长便索性叫曹操为“阿瞒”了。 由于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所以“阿瞒”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阴险奸诈者的代名词。 阿瞒 阿瞒āmán┃━ 曹操的小名。宋·苏轼《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诗:“岂知后世有阿瞒,北海樽前捉私酿。”又《甘露寺》诗:“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又唐玄宗自称。唐·罗隐《帝幸蜀》诗:“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宋·范成大《题〈开元天宝遗事〉》诗:“忽报猪龙掀宇宙,阿瞒虚读相书来。” ☚ 灵修 赤龙子 ☛ 阿瞒【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名吉利,小字阿瞒。” 阿瞒ᾹMán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乳名。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Bó)州市)人。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同义】总目录 曹操阿瞒 阿瞒 阿瞒三国·魏·曹操的小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裴松之注引三国·吴·无名氏《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 白地将军 虎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