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不同的渊源,约到战国后期这两种学说才合在一起。由《内经》奠基的中医学理论,运用阴阳和五行观点研究人体及其生活环境,使阴阳和五行在一个具体的科学门类中结合起来。
阴阳和五行虽然同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仍然是两种学说。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对立统一理论。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中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的观察和概括。它认为,宇宙万物到处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趋势和力量,这两个对立方面,一方具有阴性特征,一方具有阳性特征,它们彼此排斥又互根转化,由此演生出自然界。阴阳学说力图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来说明宇宙万物运动的源泉,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以及万事万物形成和毁灭的根本原因。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元纪大论》也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可见,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因此《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五行学说的研究对象与阴阳学说不同,它希求揭示和证明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木、火、土、金、水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的联系图式即是宇宙万物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型。这就是说,五行是研究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的。可见,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所以内容不同,一个讲阴阳的相反相成,一个讲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并不是因为这两种学说对宇宙有着截然不同甚或对立的看法,而是因为它们本来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阴阳和五行的研究对象不同,所以它们的应用范围也不同。阴阳学说是关于宇宙的最根本最一般的联系的理论,它力图适用于宇宙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五行学说尽管也强调自己的广普性,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关于一般结构的理论,与阴阳学说比较,它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要相对狭窄,因为它仅限于探讨事物整体功能结构方面的规律。当然,也可以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作是一种结构模型,不过,这种结构模型是最抽象的模型,它并不能具体地说明系统结构的丰富内容和多方面的交错关系。而五行学说则试图具体地刻划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但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理论上又有许多重要的相同之点,如:它们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始基。它们都着重从功能方面、关系方面,整体方面研究和把握客体,强调动态平衡对事物正常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系统整体具有自我调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一定能力等等。这些共同之点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能够统一起来并同时应用于医学的根据。
中医学基础理论认为,阴阳是五行的基础,五行关系受阴阳对立统一的决定和制约。首先,从宇宙的演化来看,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宇宙的本原是气,作为世界始初的元气,最先的分化是阴气和阳气的出现。阴气和阳气的交错作用,才形成了四时和万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又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春夏秋冬四时是在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四时在五行学说看来应该划分成五季。阴阳相推和四时(五季)更迭使万物的运动变化显示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正是在阴阳四时(五季)的影响和决定下,万物具有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产生出五行运动。
其次,在逻辑上可以把五行的结构关系看作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展开。事实上,在人体和自然界的每一运动过程中,不一定只是两个方面在发生相互作用,而往往是两个以上的方面交错地发生作用。许多复杂的作用系列,尤其是生物机体的变化,从根本上看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但具体分析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的反馈系统。五行就是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系统模型。如金能克制木,木虽然一般说来不直接反作用于金,但是木通过生火,能够发生反过来克制金的作用。金生水,水虽然不能直接反作用于金,但水能生木,木能克土,土由于被克因而减少了对金的滋助,从而使金受到制约。以此类推,五行之中的每一行向其他行发出的任何作用,都会由于五行之间特有的生克胜复关系,得到一个相应的反作用,使五行在一般情况下,总能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整体平衡。因此,可以说五行的相生相克、胜复制化,是阴阳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促进)延伸和扩展开来的一种具体表现,而阴阳是对这些具体结构关系的更高概括。
阴阳五行作为方法论被用来探察人体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体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势态,标示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状况。阴阳平衡,则为健康。阴阳平衡的破坏,是为生病,以至死亡。因此,从阴阳角度对人体进行观察探究,是最基本的分析,但是仅有这种认识还不够,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则能够更为具体地揭示人体内部各重要脏器、组织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依据五行学说,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属五行,人体内部的其他组织器官和功能,以及生活环境的各重要因素,又按照一定的法则分别与五脏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幅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与生活环境系统的五行结构图式。通过这幅五行结构图式可以具体地了解人体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各有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
由于阴阳是生之本,所以历来医家主张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确定病人究竟是阴虚阳亢,还是阳虚阴盛,或阴阳俱虚,这是最基本的诊断。施治的总的原则,即在于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而五行学说则帮助医生从人体的五行结构关系上,具体地寻找究竟是那一个脏腑得病,并指出应如何在脏腑和各机体组织之间进行调节。由于阴阳的对立统一无所不在,阴阳和五行也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例如人体每一脏,它们既分属于五行,同时本身又有阴阳之分。所以在进行病理观察时须从阴阳中辨别五行,又要从五行中辨别阴阳。但是,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从总体上说,阴阳分析是五行分析的基础,五行分析是阴阳分析的具体化。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认识自然和人体的过程中,表现出分工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