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阳五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理论。阴阳和五行两说的合流,以“术数”为基础发展起来,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方土。《管子》称阴阳为“天地之大理”,“东方日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将阴阳与“五行”、“五方”、“四时”相配合进行理论。把朝代更迭和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五德始终牵强比附,以阴阳五行言人之历史。西汉董仲舒集阴阳五行说之大成,“如推阴阳,为儒者宗”,用儒家思想阐发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举贤良对策一》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构成其天人感应学说体系和德主刑辅的思想基础。此后,阴阳五行学说为统治者推崇和沿习。

阴阳五行

阴阳与五行两说的合称。阴阳本指阳光向背,又引申为事物之正反两面,以说明自然、社会中的对立、消长现象。五行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元素,后引申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质料。《管子》开始将两说相合,以说明季节变化。战国末邹衍开始把朝代更替和阴阳消息、五行生成、五德终始进行比附,构成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解释万物生成与天地起源,并形成“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宋明理学以阴阳一五行、阴阳—太极为基本观念,构成理学体系。清代戴震提出:“阴阳五行,道之实体。”剥去了阴阳五行说上的神秘主义外衣。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赋予其特定的医药学内容。
阴阳 是对自然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类经·阴阳类》也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一般说来,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四项。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结构时认为人体是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有机体,说明人体生理时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即“阳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而失却协调平衡,则是病理状态。火热阳邪偏盛,病体表现为实热证,并可伴见不同程度的伤阴液的表现,即“阴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寒湿阴邪偏盛,则为实寒证,并可伴见不同程度的伤阳气的表现,即“阳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人体阳气偏衰,表现为虚寒证,即“阴虚则寒”;阴精偏衰,则表现为虚热证,即“阴虚则热”。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所以当阴液或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是“阴阳互损”,最终形成阴阳两虚之证。疾病过程中的证候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发生转化,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主要是以阴阳属性归纳各种症状和体征,初步判别为阴证和阳证。一般言之,阳证病位较浅,多实多热,病程较短,较易治易愈;阴证病位较深,多虚多寒,病程较长,较为难治难愈。这样就会对疾病本质有个总体认识,做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思路不乱,有利于深入辨证。阴阳学说用于治疗,一是指导确立法则,针对阴阳偏盛的病证,可采用“实者泻之”的方法,或清热泻火“热者寒之”,或温散阴寒“寒者热之”;针对阴阳偏衰的病证,可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或温补阳气,或滋养阴液。二是归纳药性的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此外,养生保健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使人体阴阳与自然阴阳消长盛衰变化保持协调统一,臻至寿域。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医学以五行特性概括人与自然各种事物的属性,如下表:

自 然 界
人 体
































湿




西


长夏










小肠

大肠
膀胱







皮毛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不仅说明了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揭示不同事物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制约即相生相克的联系,以保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生克互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保持五行无太过或不及,在自然为正常变化,在人体为生理变化。若五行任何一行出现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异常克制,即相乘,相侮。五行相乘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侮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反向异常克制。如:木行太过,就会乘土行,同时还会对金行发生反向的相侮;木行不及,土行就会侮木,金行也会乘木。五行相乘、相侮在自然为反常现象,在人体为病理变化。五行学说用于医学领域,一是以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土”长养万物、生化万物一样,便以“土”的特性来概括脾的功能。二是用事物五行归类,既说明了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又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三是用五行生克说明五脏之间存有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其协调平衡的有机联系。说明病理,主要用五行乘侮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诊断:一是判断病位,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即提示病在肝。二是判断证候,如面目红赤,口苦舌烂,烦躁易怒,即提示为心肝火旺之证。三是分析病机,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弦,提示肝旺乘脾。四是判断病势顺逆,若色脉相符,如肝病见青色,弦脉,提示病顺,预后良好;若色脉相克,如肝病见青色,浮脉(肺金之脉),则示病逆,预后不佳。用于治疗,主要是确立治疗补泻的原则,如补法用于相生之脉的虚证,泻法用于相克之脉的实证。中医学的“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及“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作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法,就是其具体应用。此外,五行学说对于针灸疗法,精神疗法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 中医医道和医术   天人相应 ☛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很古老的历史。最早是两种相互独立的观念,后来才合到一起,形成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观念一般认为导源于八卦。八卦的思想可能为周人所创立,至迟在殷周之际即已形成。 它包括乾(☰)、坤(☷)、震(☳)、离(☲)、巽(☴)、兑(☱)、坎(☵)、艮(☶)八个卦。每一卦都由阴爻(--)和阳爻(-)相互重叠或自相重叠所组成。它的直接目的虽然是用作占卜,但反映了古人对整个世界的朴素看法,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后人又将八卦两两相互重叠,演化出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宇宙运动的总的历程。六十四重卦以乾(䷀)、坤(䷁)二卦为首, 以既济(䷾)、未济(䷿)二卦为终,意谓天、地系万物生成的总源,宇宙的运动过程永无终止。六十四重卦的卦辞和爻辞经过加工整理记录于《易经》这部书中。《易经》成书于西周。
八卦和六十四重卦表达了朴素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平衡的观念。每一个卦都是一个系统。阴爻(--)和阳爻(-)是构成这些系统的要素,二者代表宇宙间两种最基本的倾向、势力或属性。正是由这两种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表现具有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事物和过程。爻,孤立地看,仅具有极单纯的一般属性,可是当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爻与爻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新的复杂意义。整体(卦)的性质和内容远较构成要素(爻)的总和深刻丰富,它不仅由要素决定,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要素之间建立了何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每一爻,也因而具有特殊的价值,成为这一卦系统中的一个层次,标示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阶段。六十四重卦依一定法则按次排列,说明每一个事物过程是一个结构整体,而宇宙则是一个有秩序的永恒运动的复合系统。
从八卦的结构和变化可以看出,阴爻与阳爻的矛盾在整体上总是趋向于相对平衡。这一思想表现在八个单卦中阴爻和阳爻的总数相等,都是十二个; 八个单卦在结构上两两相对, 相反相平: 乾(☰)与坤(☷),震(☳)与艮(☶),离(☲)与坎(☵),巽(☴)与兑(☱),共构成对称的四对; 八卦在空间上的排列为东(震),东南(巽),南(离),西南(坤),西(兑),西北(乾),北(坎),东北(艮),八个方位正好形成一个三百六十度的环周,表明八卦的运动在整体上是一个圆圈,这是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六十四重卦也有类似的情形。
卦、爻理论对阴阳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根据《易传·系辞》的说法,阴和阳这一对范畴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表明阴阳范畴是从人事和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古人发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暑,阴与晴,生与死,牡与牝等,都由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方面组成。就是人本身,也分男和女,只有男女婚媾,人类才能繁衍。阴阳最初可能专指这些现象中的某一类或很少几类,后来随着认识的扩展,它所代表的事物才逐渐增多起来人们对这类矛盾现象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程度,阴阳也就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成为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概念,代表一切具有这类属性的矛盾事物。这时在人们的观念中自然界的矛盾现象具有两个特性: 一个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有一方呈现明亮、温暖、活跃、刚强一类的属性,而相对一方则呈现出阴暗、寒冷、柔弱、沉静一类的属性,前者为阳,后者为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和阳来概括。另一个是,阴和阳之间相反相成。它们既相互排斥,相互消长,又相互渗透,依存互根。阴和阳还有相互调节,求得平衡的机制和能力。而当事物发展到极点,二者将在对立中相互转化。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全部变化过程。古人认为,阴和阳如能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自然界就会按正常秩序运行,人们即可得到和平安乐。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由于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学术上出现了诸子百家。其中道家、儒家和阴阳五行家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影响较大。例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他认为道生出气,气分为阴阳,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产生出来的。因此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方面,阴阳属性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战国时期,《易经》广为流传,许多儒家学者为之撰文作注。现在留存下来的有《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十篇,过去称为“十翼”,总称《易传》,与《易经》合在一起即为《周易》。《易传》用阴阳观念解释世界万物,对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易传》认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即是昼夜交替,四时往复,一切运动都是阴阳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又“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生化。”《系辞》是说世界万物无不是在阴阳相互关联中生成着变化着。《易传》总结世界上的一切运动,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肯定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
五行学说的渊源也很早,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五方说。五方说见于殷人遗留的甲骨文中。如以下材料可证:
“癸卯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转引自郭沫若《卜辞通纂》)
“东方曰析,凤(风)曰。 南方曰夹, 凤曰𡵉。 西方曰,凤曰彝。 □(北)□(方)□(曰)□,□(凤)曰𨸜。”(转引自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五方说把殷人所在地域称作“中商”,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相并列,说明那时已经有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概念,而且人们还把春夏秋冬四时风雨气候的变化与五个空间方向联系起来观察,显示出古人欲用五方概念总括空间整体的意向,这种思想包含着最早的整体观念的萌芽。
继五方说之后,出现了五材说。关于五材说,史书中有不少记载,如: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周传》)“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元素的结构关系上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五行学说是在五方说和五材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行理论的基本成型,应以《尚书·洪范》为标志。它写道:“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对五行中每一行的性质作了分析,并且说明,在五行理论中,水、火、木、金、土不仅包含着五种物质材料的意义,而且主要是代表了由五材演化出的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等五种功能属性。这五种功能属性并不单纯属于水火木金土五材,同时属于咸、苦、酸、辛、甘五味等等。《洪范》以及后来的《礼记·月令》、《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著作把这五种功能属性抽象出来,作为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模式,认为不仅五材、五味、五色、五声、五脏等多种与人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具有这种功能属性的结构关系,而且五方和四时也符合五行法则。这样,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就通过五行而联系到一起了。
依照五行学说,五行结构具有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的关系。“生克”是五行在正常状态下相滋生、相制约的关系。“乘侮”则是由于五行偏盛偏衰而出现的异常变化。当出现异常时,五行结构自身有纠正太过、不及使之恢复正常的能力,这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和过程称为“胜复”。五行结构若保持动态平衡,协调统一,事物即能正常地生存发展,否则,事物的运行就要遭受阻碍和破坏,灾患就会降临。五行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即为“制化”。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系统整体。五行关系,实际上被当作一切事物普遍适用的整体结构模型。如果说阴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对立统一学说,那么五行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原始的系统理论。从研究对象上看,五行与阴阳的区别在于,阴阳是为了说明世界上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而五行则企图刻划事物普遍存在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所以,与阴阳相比较,五行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联系和运动形式。
战国后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空前盛行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他的著作涉及宇宙发生、世界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计十余万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可惜没有留传下来。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阴阳家与儒、道、墨、名、法五家并提,足见那时阴阳五行学派势力之大。司马谈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太史公自序》)认为阴阳五行家的著作尽管掺杂一些巫术迷信,但其中所保存的天文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很宝贵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这部光辉巨著创立了一套以整体观念为特征的相当完整的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为中医学的独特发展开辟了道路。自西汉起,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把阴阳五行学说纳入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的轨道,使其陷入歧途。但是在医学等少数学术领域,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中,继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到继承和发扬。
现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而有所发展,但是应该看到,阴阳五行学说毕竟保存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精华,包含着合理因素,在整理和提高中医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 中医学的整体观   阴阳学说 ☛
000094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