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持入经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持入经注

 《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
 陈慧,生平不详。吴代学者。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县) 人。曾从安世高学习小乘佛教,与南阳 (今河南省南阳市)韩林、颖川 (今河南省颖川县) 皮业并称为安世高之入室“三贤”。著名译经大师康僧会曾从其学习佛经,并协助注释佛典。《阴持入经注》可能是与康僧会合著的。
 《阴持入经注》,2卷,卷首有序。本注是对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所作的注解。《阴持入经》是中国佛教初期翻译的经典,属于佛教中的小乘经典,主要阐述法数和解脱之道。所谓“阴”、“持”、“入”,是小乘佛教中最基本的概念。“阴”,后译为“蕴”,其中又分为色、受、想、行、识5类,故名“五阴”;“入”,后译为“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被总称为 “十二处”;“持”,后译为“界”,即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加上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构成为“十八界”。所谓“阴”、“持”、“入”,亦即是被以后佛教列为“三科”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简称。《阴持入经》称之为“三部并行”,要求从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观察人生和社会,达到成佛之道。本经因系旧译经典,因而文字甚为难解。为便于人们深入理解,陈慧遂撰成此注。他广引经论,如 《道理经》、《安般守意经》 (安世高译)、《法镜经》 (安玄译)、《慧印经》、《维摩诘经》、《沸迦沙经》、《了本经》、《大明度经》、《老母经》 (支谦译)、《七真经》(不见传本)、《法句经》、《中心经》 (文皆与今释藏诸本不同,不知谁人所译)等,计13种。其中所引《安般解》,可能是所佚道安《安般解》。卷末附有“佛说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阴持入经注》因系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注释书,对于了解当时的佛典译语和人们理解佛教的程度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将“八正道”中之 “正思维”译为“正行”,注解说:“非三尊净行,终而不行也”,指出 “正思维”是泛指一切实践行为,而非限定在思维的范围。把 “正业”译为 “正治”,注解说: “以天欲为治”,认为 “正业”的根本在于 “无欲”,等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完全理解佛教原来的体系,而是根据当时中土流行的道德修养的需要进行发挥的。此外,本注还把“苦”、“空”、“非身”这些对社会人生的判断,看成是由“非常”这个概念推演出来的,而忽视了 《阴持入经》中着重强调的 “诸法天我”的道理,这反映了从《四十二章经》以来,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

阴持入经注

二卷。不著撰人。根据史料分析,此经为汉代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名虽曰经,而首却用如是我闻语气言事。经注释 “阴”有五阴,释“持”谓十八持,即十八界。释“入”谓有十二入。以上为释名。次言十二因缘。提出四正信,总共有四十五法。最后言九次第定第一禅舍五盖,而不及其余禅文。注中共引经论有十三种。因此经流传不广,故影响不大。现常见版本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五套,第二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