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阳明病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阳明病辨证

六经辨证之一。阳明病是在外感病过程中,因太阳病未愈,寒邪化热入里,成为外感性热病热邪最亢盛的阶段。病变部位在足阳明胃,以热盛伤津和实热燥结为最主要的病理变化。证治参见阳明病、阳明经病、阳明腑病各条。

阳明病辨证yángmíngbìngbiànzhèng

六经辨证之一。阳明病是在外感病过程中, 因太阳病未愈, 寒邪化热入里, 成为外感性热病热邪最亢盛的阶段。病变部位在足阳明胃,以热盛伤津和实热燥结为最主要的病理变化。证治参见阳明病、阳明经病、阳明腑病各条。

阳明病辨证

阳明病辨证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食指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两者经脉相连,腑气相通,因此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燥,以降为顺; 脾主湿,以升为健。两者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输布等生理活动,故脾胃为后天之本。大肠主传导糟粕,但须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输注,两者亦相济为用。
病邪侵袭阳明,多入里化热而从燥化。阳明病证是正邪斗争的极期阶段,其证候以胃肠之燥、热、实为特点,即《伤寒论》所谓之“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即指“邪气盛则实”。说明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是为里热实证。根据病变部位、证候特点,以及体质差异,阳明病证亦有经证和腑证之区分。若邪犯阳明,胃热亢盛,但仅是热邪弥漫于经,而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故称为经证,又称阳明热证。若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而成燥屎,胃肠燥热成实,影响及腑气通降,大便秘结不通,则为阳明腑实之证。此外,太阳表证已罢,病邪入里, 内扰胸膈, 从而可见胸中烦热懊𢙐等症。此时邪热虽然较轻,但已涉及阳明,故此证亦属阳阴病范畴。
阳明病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一为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耗伤津液,外邪由表入里化热,胃中干燥而成者,称为“太阳阳明”。二为少阳病误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法,以致津伤化燥而成者,称为“少阳阳明”。三为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者,称之为“正阳阳明”。阳明病亦有因寒湿郁久化热而成者,但较少见。
阳明病,若热邪不解,与太阴脾湿相合,湿热熏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外溢,则成湿热发黄病证; 若阳明热甚,深入血分,亦可见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及见鼻衄等症。
阳明病证,亦可有某些兼证,如热扰胸膈即有兼腹满、兼心下痞塞、兼中寒等证; 湿热发黄,即有兼里发黄、郁蒸发黄、兼表发黄等证候。
阳明病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两法,一般阳明经证宜用清法,阳明腑证宜用下法。若邪热内扰胸膈,则宜清宣郁热。若湿热熏蒸发黄,则宜清热利湿。治阳明病,应注意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和利尿等法。
热扰胸膈证
临床以胸部烦热, 懊𢙐不适,起卧不安,甚则胸中窒塞,或疼痛,胃脘柔软无压痛,或少气,或呃逆,舌苔微黄,脉数为主要见症。多由太阳病经汗、吐、下等法治疗,表证已罢,而热邪犹扰胸膈,或热邪直犯胸膈,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内扰胸膈所致。心胸烦热不适,起卧不安,即无形邪热,扰于胸膈之征。胸中窒塞或疼痛,乃气机不畅,郁滞不通所致。但虽胸痛而脘腹柔软,此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不同。临床治疗,应以清宣郁热为法。热扰胸膈兼证,有兼腹满、兼心下痞、兼中寒等证候。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见下表。

热扰胸膈兼证简表


证候病 因 病 机共同症状特 殊 症 状治 法
兼腹满太阳伤寒下后,热邪留扰胸膈,壅滞气机







腹部胀满,苔黄,脉数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兼心下痞大病初愈,余热未尽,调护失当,余热扰于
胸膈,阻滞气机失畅
身有微热,心下痞塞,苔黄清热除烦,行气消痞
兼中塞伤寒误下,损伤脾胃阳气,热陷胸膈,寒留
中焦,或素体脾胃虚寒,又感热邪,上热下寒
心胸微烦,身热不去,大便溏清上温下

阳明经证
临床以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甚或神昏谵语,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为主要见症。邪入阳明,燥热亢盛于内,充斥于外,故周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热蒸于里,逼津外泄,故大汗出。热盛伤津,故口渴引饮。热扰心神,轻则心烦,重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脉象洪大有力,均为阳明燥热炽盛,胃热津伤之证。临床治疗,应以清热生津为法。
若见胃热津伤兼气逆证,临床则以发热汗多,心烦少气,气逆欲吐,口干喜饮,或咽干呛咳,舌红少苔,脉虚数为主要见症。多因阳明燥热较盛,加之汗出较多,以致耗气伤津而发病。胃有燥热,故发热汗多,口干喜饮。燥热伤津,胃失和降,虚气上逆、故觉气逆欲吐。气液俱虚,故少气,或喉干呛咳。少苔,脉象虚数,皆阳明热盛,气阴两伤之征。临床治疗,应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为法。
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即痞满燥实之证。临床以身热,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甚则神志不清,或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等为主要见症。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故便秘,腹满硬痛而拒按。肠道燥屎内结,燥热迫津下趋,故见泻下稀黄粪水,量少臭秽之热结旁流证。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身热汗出。日晡则系阳明经气旺盛之时,经气与邪相争,故发潮热。燥热之邪挟浊气而上攻,心神被扰,故见烦躁谵语,甚则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苔黄或焦燥起刺,脉沉实或沉迟有力。此为痞满燥实俱全之阳明腑实重证。但临床亦有偏于燥实(以不大便为主)和偏于痞满(以腹满硬痛为主)之不同。关于阳明腑实证的治疗,应以苦寒峻下,荡涤燥结为主。若偏干燥实者,应治以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若偏于痞满者,则应治以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脾约证
临床以大便秘结,腹微满不痛,小便数为主要见症。常因汗多,小便频数以致胃中燥热,脾功能为燥热所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反使津液下趋但输膀胱所致。此证小便愈频,则津液愈伤,肠中愈燥,大便愈是硬结。故须润胃燥,通腑气,缓下以治大便秘结,方能使脾胃功能恢复,燥湿相调,则大便可通而小便不数。由于本证胃中虽有燥热,但燥热不盛,故无潮热谵语,腹满硬痛等症。临床治疗应以润肠通便为法。
湿热发黄证
本证多由阳明热盛与湿邪相合,湿热交蒸于内,影响肝胆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泛溢于经,熏染肌肤所致。临床有单纯湿热郁蒸发黄和兼里、兼表发黄的区分,详见下表(表见下页)。
关于阳明病血证,临床则可见阳明蓄血及衄血等证。阳明病无论经证或腑证,其病机总属气分燥热亢盛。但气与血,密切相关,故气分病常涉及血分。若燥热邪盛,损伤阳络,迫血妄行,则可见出血之证,如衄血、吐血、便血、发斑,以及妇女经水妄行等。《伤寒论》只言衄,乃举其一端,以概其余。
阳明蓄血证,是阳明邪热与宿有之瘀血相搏结所致。临床以健忘,大便黑如胶漆,其中虽有硬粪,但大便反易解为其主要见症。其健忘症状,主要是因为邪热与瘀血搏结有碍心神之故。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由于血性濡润,故其大便黑如胶漆而反易解。可以看出,太阳病蓄血证,为外邪深入下焦小肠,与血相搏而成,其症为如狂或发狂。阳明蓄血则为久有瘀血,热邪与之相搏所致,其症是健忘。两者成因及证候虽有所异,其为瘀热扰乱心神则相同。两证之鉴别,辨太阳蓄血,主要在于小便之利与不利; 辨阳明蓄血,主要在于大便之黑与不黑,以及排便之难与不难。

阳明湿热发黄证治简表


证候病 因 病 机共同症状兼 症治 法
湿热兼里
发 黄
湿热交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泛溢
于经。湿热郁阻,升降失常,三焦气
化失司,又兼里实
身目俱
黄,黄
色鲜
明,小
便黄赤
发热,口渴,心烦,脘痞不适,不欲食或恶
心欲吐,大便秘结,汗出不彻,或头部汗出,
齐颈而还,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清热利湿
湿热郁蒸
发 黄
湿热熏蒸,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
溢于经,但无里实
发热、口渴,心烦汗出不彻,苔黄脉数清泄湿热
湿热兼表
发 黄
湿热内蕴,兼感外邪,内外相合。湿
热邪蒸肝胆,外邪郁于肌肤
脘痞,发热恶寒,无汗身痒,苔白或薄黄,脉
浮数
清泄湿热,宣透外邪
☚ 太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 ☛
000095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