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fáng qiū古代北方每到入秋,边塞常有战事,届时边军常以重兵守备,称为防秋。皇甫冉《送王相公之幽州》:遮虏关山静,防秋鼓角雄。薛逢《追昔行》:一朝嫁得征戍儿,荷戈千里防秋去。 防秋唐代的一种边防制度。唐代突厥、吐蕃等常在秋季入侵,故每年秋季调兵守边。《旧唐书·陆贽传》:“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宋史·杨延昭传》:“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全唐诗》二一四高适《九曲词三首》:“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防秋古代北方外族每至秋天,即向中原地区进犯,边塞经常发生战事,故一至秋天边塞守军即加意戒备,以防入侵,称为防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