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疾病和阑尾类癌
本条目介绍阑尾炎(参见“阑尾炎”条)以外的阑尾病变:
阑尾粘液囊肿 是阑尾基底部纤维性狭窄形成部分阻塞,其远端分泌的粘液聚集而成。囊肿大小不一,大者可长达20cm,肌层逐渐消失,由纤维组织替代。粘液为胶冻状假粘液素。
无并发症时一般不产生症状。较大囊肿于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偶有腹痛。囊肿最重要的并发症为破裂,粘液溢出于腹腔内形成假粘液瘤。破裂后,粘液扩散可引起腹膜反复感染。阑尾囊肿本身也可发生继发性感染,表现为亚急性阑尾炎症状。发生扭转或与小肠粘连时可引起梗阻。治疗应将阑尾及其囊肿切除,术中必须防止囊肿破裂和粘液溢出; 有腹膜假性粘液瘤时应尽可能切除。
阑尾憩室 阑尾憩室分真性与假性两种。真憩室象阑尾壁一样,具有完整肌层组织,为阑尾重复畸形; 假憩室为阑尾粘膜自肌层裂隙向外突出之故。阑尾憩室可发生炎症和穿孔,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憩室破裂后与粘液囊肿一样,有引起腹膜假性粘液囊肿的可能。
阑尾扭转 阑尾扭转多见于小儿,主要因阑尾过长,阑尾腔内积液、积粪较多的重力作用,使阑尾远端形成一悬垂物,于蠕动增强时循长轴旋转。扭转圈数不定。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伴呕吐; 右下腹明显压痛,有或无肌紧张,如阑尾系膜也随阑尾扭曲,产生血运障碍则发生坏死; 白细胞计数和体温大多无甚改变。术前极难诊断,大都于急性阑尾炎诊断下进行阑尾切除术。
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可见于10岁以上少年,类癌是Lieberkuhn腺周围神经丛内嗜银细胞增生的结果,也称嗜银细胞瘤,可能与慢性炎症有关。无特殊表现,如类癌位于阑尾远端,可形成粘液囊肿。少数位于阑尾根部的类癌,有时可导致阑尾慢性炎症。需于手术切除后,才能明确病变性质。阑尾类癌是否恶性,决定于有无转移。原发瘤小于1cm且未穿透肌层者很少转移。未转移的类癌行阑尾切除后无复发。转移与肿瘤大小关系密切,可经淋巴及血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