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周围脓肿periappendicular abscess系阑尾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后,脓液等分泌物流入腹腔被大网膜包裹局限在阑尾与肠襻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亦可先发生腹膜炎,之后被局限为脓肿。病人局部疼痛、触有包块,有的伴有肠梗阻症状。治疗:可应用抗生素、中药;不见好转可手术治疗。 阑尾周围脓肿periappendiceal abscess阑尾发炎时感染虽已扩散至阑尾周围组织,但由于有纤维素性粘连和大网膜以及附近肠袢包绕,即使阑尾坏死或穿孔有时亦不致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而仅在阑尾周围形成炎块或脓肿。检查者可发现右下腹部有肿块,不易推动并有压痛,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增高。多数脓肿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可以吸收消散。少数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无效、脓肿有扩大趋势者,应行切开引流术。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指阑尾急性炎症(特别是阑尾穿孔)后在阑尾周围所形成的炎性包块或脓肿。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是阑尾发炎后早期被大网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包裹,进而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另一种是阑尾炎穿孔后先形成腹膜炎,腹膜炎逐渐局限在阑尾周围形成炎性包块或脓肿。因此,阑尾周围脓肿必有阑尾炎病史。 临床表现 轻者体温多在37.5~38℃之间,重者可达39℃以上,白细胞计数在1万~1.5万之间。周身乏力,食欲不佳,舌苔黄腻或黄干,内热甚者可有黑苔,舌质红或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脉象弦数、滑数或细数。尿黄,少数病人可有尿频,多数病人大便燥结。炎症重或局限不良者可有腹肌紧张,伴压痛和反跳痛。其临床表现随发病部位而异。 (1)回盲部脓肿: 为正常位置阑尾的最常见脓肿部位。脓肿紧靠右侧髂窝,外侧壁为腰部腹膜,内侧壁则由粘连的盲肠、网膜、小肠等组成。肿块为圆形或半圆形。脓液多者张力较大;脓液少或局限好者,可为中等硬度的实质感包块。脓肿大小不一,小如鸡蛋,大者一般亦不超过腹部一个象限。如治疗得当,组织炎症水肿消散,脓液逐渐被吸收,肿块日趋缩小至完全消失。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不断发展,可向腹膜腔内破溃,形成腹膜炎,有的可溃破入肠道、阴道或膀胱,亦有少数脓肿向腹壁外破溃,形成腹壁肠瘘。 (2)盆腔脓肿: 为盆腔位阑尾炎所引起,或由回盲部脓肿向下扩展而来。脓肿壁上部多由小肠、网膜、乙状结肠等形成,下部则由盆腔器官及骨盆腹膜所组成。脓液存在于膀胱直肠窝或子宫周围。因此临床上可出现里急后重、粘液便等直肠刺激症状和尿痛、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直肠检查可发现肛管括约肌松弛,直肠前右侧可发现触痛及肿块,晚期可触及波动感,经直肠镜穿刺可抽出脓液。 (3)右腰部结肠旁沟脓肿: 盲肠后外上侧阑尾炎穿孔,可形成此种脓肿。脓肿较大者腰部膨隆,有压痛,表面软组织可出现水肿,超声检查发现液性暗区时可试行穿刺抽脓。 (4)盲肠或腹膜后髂窝脓肿: 盲肠后下位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可在盲肠后或腹膜后形成脓肿。表现为腰部有明显的压痛及叩痛,右下肢屈缩不能伸直,镜检尿液有时可见红、白细胞。如不及时引流,脓液可沿腰大肌蔓延,向下到腹股沟韧带下,向上浸及肾周围,形成肾周围脓肿。 诊断 阑尾周围脓肿多具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有全身感染及中毒症状,再结合不同部位局部症状与体征,诊断多不困难。有时需和盲肠结核、回盲部肿瘤、肠套叠、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鉴别困难时需作钡灌肠以鉴别肠内和肠外病变,必要时可在超声导引下穿刺检查,特殊情况时需作结肠内窥镜检查。 治疗 多数回盲部阑尾周围脓肿先以非手术疗法治疗。脓肿过大,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疑有穿破或出现肠梗阻时,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以引流脓肿为主要术式。中医中药为主的非手术疗法近期治愈及显效率达90%,远期疗效也比较满意。中药应用原则为早期炎症局限不全者应以清热解毒为主,配合使用通里攻下、活血凉血的中药; 炎症基本控制后可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中药。常用中药有红藤、丹皮、桃仁、败酱草、赤芍等。后期残存硬块者,则从活血化瘀为主,配合行气或补气等中药;此外还可配合针刺、外敷中药、理疗、抗生素等。脓肿大、脓液较多者还可配合穿刺抽脓或穿刺置管引流术,待脓肿压力减低后再继续中药治疗。盆腔脓肿早期可用非手术疗法,当直肠指检触及波动时,自直肠或阴道行脓肿引流为佳。右腰部盲肠外侧脓肿的治疗基本与回盲部脓肿相似,而盲肠后阑尾脓肿,早期可应用中药及外敷药治疗,一旦证实脓肿形成,应及时经腹膜外引流,以避免在腹膜后蔓延。阑尾周围脓肿经非手术疗法或手术引流治愈后,是否在3个月后施行择期阑尾切除术,则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 慢性阑尾炎 阑尾肿瘤 ☛ 00003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