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 长短经从哲学上讨论政策谋略的著作。又名《长短要术》。唐赵蕤著。赵蕤(生卒年不详),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县)人。不应辟召,隐居山林。 《长短经》成书于唐开元四年。作者自称有十卷六十三篇,今本仅存九卷(文上、文中、文下、霸纪上、霸纪中、霸纪下、权议、杂说、兵权),但有六十四篇。此书主要讨论政治策略、纵横运筹,因刘向序《战国策》称或题曰长短,故取名《长短经》。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反经、是非、适变、知人、运命、定名诸篇。 《长短经》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第一,认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矛盾的看法。如正题:明哲保身,反题:杀身以成仁;又如,正题:先发制人,反题:后发制人;再如,正题: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反题:事弗师古,以克永代……书中列举了数十条。最后总结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生亦能相灭也。仁之与义、敬之于和,事虽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是非》)矛盾的双方,既有相灭的一面,又有相生的一面,二者是统一的。因此不可将某一面绝对化,到底取其哪一面,如是变法还是守古,要以时势而定。第二,认为一切事物,包括社会历史都是变化发展的,而一切社会政治制度、策略都是“当时而立”,“临务而制”,时势变化了,它们也要随之变化,没有至古不变的教义。无论黄老、申韩、还是王霸、孔墨,都是如此。“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书中批评“今议者或引三代之法诘救弊之言,或引帝王之风讥伯者之政”,是“不论时变而务以饰说”,是“言伪而辩、顺非而泽”(《适变》),扰乱了是非。第三,提出要“因道理之数”,顺“自然之势”来办事。否则,“不因道理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远矣”。因为“智不足以为理、勇不足以为强”,人再聪明,再强壮也不足以改变自然的“理”“势”(同上)。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提出:“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政体》)认为帝王是为民而立,卿相是帝王为民做事的帮办。而且提出,只有“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方“可奉以为君”。批判了君权神授、君为民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书中也有相对主义以及封建迷信的东西。在《诡信》篇中说:“谲即信也,诡即忠也。”在《忠疑》篇中说:“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耳。”认为对同一事物,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看法,如城上视牛如羊等等,而且“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是非无从确定。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在《知人》篇中,虽然提出认识一个人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但同时又提出可以从骨相气色上来认知一个人,等等。 此书虽然多讨论政策谋略,但又不同于阴谋家言,因此,历代受到好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它“大旨主适于实用,非策务诡谲之谋,其言故不悖于儒者”。 主要有《续画斋丛书》本,《函海》本。今三环出版社译成白话,更名为《中国纵横术大全》出版。 ☚ 中说 阴符经疏 ☛ 长短经九卷。唐赵蕤 (生卒年不详)撰。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 (今四川三台县)人。博学多闻,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淡于仕途,开元中玄宗下诏召见,赵蕤坚辞不赴。《长短经》成于开元四年 (716),在自序中称凡六十三篇,合为十卷。今本仅存九卷,六十四篇,是少第十卷阴谋而多一篇,与作者自序不合,有人疑作者笔误或传写之伪。第一卷八篇,题曰文上;第三卷四篇,题曰文下;第二卷四篇,则有子目而无总题,以例推之,当缺文中二字。第四卷一篇,题曰霸纪上;第五卷一篇,论七雄之事,曰霸纪中;第六卷一篇,论三国之事,亦无总题,以例推之,当脱霸纪下三字;第七卷二篇,题曰权议;第八卷十九篇,题曰杂记;第九卷二十四篇,题曰兵权;第十卷题曰阴谋,已佚,不可考。该书注文颇详,引用古书很多。注首或标以“议曰”二字,或不标注,体例不全一样。其辨析事势,源于纵横家,故以 “长短”为名。纵观全书,资料广博,文献价值极高,对于考证唐以前文献的讹伪颇有参考价值。现存的主要版本有:顾千里藏旧抄本、读画斋本、常熟翁氏宋刻本、《四库底钞》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