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锦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锦歌 锦歌曲艺曲种。亦名“什锦歌”。是流行于福建南部的一种联曲体曲艺形式。明代闽南盛行南词和弋阳腔,以及竹马、车鼓等民间小戏,锦歌为吸收、融合南词和戏曲曲调而成。约于明末清初已形成,并流入台湾。早期仅流行于农村,为农民自娱的说唱形式。鸦片战争后流入漳州、厦门等城市,由破产农民沿街卖唱,渐吸收南曲和佛曲、道情的音乐,出现一些由城市居民组成的业馀“歌仔馆”,而职业艺人队伍也有所扩大,有了固定演出场所。锦歌曲调大致可分三大类:一为四空仔、五空仔,为抒情性曲调,唱词大多为七言四句体。一为杂念仔、杂咀仔,由当地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为朗诵体音乐。一为杂歌(花子歌),源于南词小调和竹马、车鼓、傀儡戏曲调。伴奏乐器各地不一,如漳州、厦门大多用南曲乐器,有月琴、二弦、三弦、渔鼓、小竹板、双铃,而云霄则用秦琴、椰胡,演唱者自击双铃、渔鼓、小竹板。传统曲目有《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妙常怨》、《董永》等。 ☚ 福州伬艺 湖北小曲 ☛ 锦歌 锦歌牌子曲的一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集中地区。由福建南部民歌吸收《竹马》、《车鼓》、《采茶》、《老白字》等明清南词小调及傀儡戏的某些曲调发展而成。通常为四人演唱,用琵琶、三弦、洞箫、扬琴、拍板等伴奏。传统曲目有“四大狂”、“八小节”、“四大杂嘴”之分。 ☚ 歇后语构成的假想法 锡剧 ☛ 锦歌 锦歌杂曲类曲艺。原名“杂锦歌”,后简称“锦歌”。形成于福建省南部,流传于漳州、厦门、晋江等地及台湾省,远及东南亚华侨区。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明代南词小调吸收当地民间小戏、民歌及部分佛曲、道情的一些曲调发展而成。早期主要是农民和市民逢年过节时业余演唱,后来出现专业艺人。 ☚ 粤曲 快板 ☛ 锦歌 锦歌为宋元时在民歌、民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过去卖唱者都是赤贫的民间盲艺人,故亦名“乞食歌仔”,主要流行于漳州地区。在南洋群岛华侨旅居地,一度也十分盛行。明末清初随郑成功东渡的移民,又把其带往台湾,台湾歌仔戏的音乐就是在锦歌的基础上溶合其他音乐发展而成的。20世纪30年代曾有著名艺人往新加坡灌制唱片,从而风靡一时。锦歌曲目分为“四大柱”即《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商辂》、《孟姜女》;“八小折”即《妙常怨》、《金姑赶羊》、《井边会》、《董永遇仙姬》、《吕蒙正》、《寿昌寻母》、《闵损拖车》、《玉真寻夫》。“四大杂咀”锦歌的基本唱腔有“四空仔”、“五空仔”、“杂嘴仔”、“杂歌”和器乐曲五类。四空仔又称七字调,唱词以七言四句为主,曲体结构为单曲体;五空仔又称大调、丹田调,唱词以七言四句为主,每句都有拖腔;杂嘴仔、杂念仔是在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朗诵体的音乐形式;杂歌又称花调,大都是民间小调;另有器乐曲《折采茶》等已很少使用。锦歌演唱流派大致分为:(1)“亭字派”主要流传于城市,使用乐器为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木鱼、双铃等。(2)“堂字派”主要流传于农村,使用的乐器有月琴或秦琴、椰胡。(3)“盲人走唱”则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弹(拉)自唱。 ☚ 福建南音 南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