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防沙造林
为防止风沙危害,在铁路两侧营造宽20米左右的紧密结构的防沙林带。铁路通过沙漠的地段,需要在两侧营造较宽的防沙林带,以防止流沙埋压路基。
铁路防沙林带一般为封沙育草带、阻沙带、固沙带、灌溉林带 (在有水条件下) 及防火平台。如中国的包兰铁路,自包头东站至兰州站,全长990千米。1954年10月开工,1958年7月通车,1958年10月交付运营。包兰铁路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在沙漠中筑成的铁路。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包兰线通过腾格里沙漠中卫县沙坡头地段,铁路迎风面有300米宽、背风面200米宽的防护林带。包兰铁路建成之初,铁路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15厘米,肥力很低,表层风蚀严重,植物在这里难以存活,在沙漠上造林更是难上加难。为治理沙害、保障铁路畅通,科技人员和兰州局的治沙者全面打响了攻坚战。科技人员和铁路职工先后进行了大面积的平铺麦草压沙和圆形、三角形、格状、带状等各种不同形状的麦草治沙方式试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试验成功了中国人的治沙 “魔方”,即1米×1米麦草方格。他们在厚达80米至100米的活动沙丘上,扎设方格草障32.8万亩,造林420万株。1967年5月,第一期引黄治沙工程破土动工,共平沙造田2075亩,栽植刺槐、沙枣、柠条、紫穗槐等400多万株,修成水渠5376.5米。1984年,沙坡头地段15.4千米的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 “五带一体” 治沙防护体系建成,单一的 “旱路固沙” 变为 “水旱并举” 的综合治沙体系,有效阻止了风沙流对铁路的侵袭,提高了线路质量,确保了包兰铁路的安全畅通,还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沙坡头地区天然植物种类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达到4.3%,野生脊椎动物达14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