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 即纸币。“钞”字来源甚早。 唐代,把卖田地的契约和经官府盖印的证据称作“田钞”,称官府的其他文件为“文钞”。宋代初年,“交子”(纸币)产生后,地方官吏有称“铁缗钞”的。宋代纸币除了称“交子”“会子”“关子”以外,称“钞”的也很多,如“河北见钱钞”“陕西钱钞”等,有上百种之多。金代有“交钞”,元明两代的纸币称宝钞,如“至元宝钞”“大明通行宝钞”“洪武宝钞”等。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商业逐渐发达,汇兑业务随着发展,出现“汇票”一词。从此“票”字的使用开始多起来。清朝初年民间出现了“钱庄”和“票号”等金融机构,发行“照票”“凭票”等领取现金的凭证。不过咸丰以前,票是票,钞是钞,各不相混,互不通用。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农民革命的军费,解决财政困难,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从此,民间便把“宝钞”与“官票”合二为一,简称“钞票”。 后来,“钞票”便成为纸币的代称。 钞票chāopiào纸币。 ★假钞 钱钞 伪钞 钞票小史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用的纸币,叫“交子”;元朝的纸币叫“中统交钞”;到明代,叫“大明宝钞”。清代1835年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叫“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都官票”,合起来就叫“钞票”。 钞票chāopiào纸币;也泛指钱。 【组词】点钞票︱一沓钞票︱一张钞票 【例句】堂妹付完钱,伯父把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塞到小姑娘手里。 ❍ 我的钞票不多了,咱们省一点花吧! 【近义】纸币 【反义】硬币︱银元︱铜元 钞票俗称纸币。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子,金之交钞。元代始大量用钞。明代设宝钞提举司,造“大明通行宝钞”,时行时废。清咸丰有“户部官票”,与银一律; 有“大清宝钞”,代制钱行用; 伪造钞票者斩监候。钞票之名始此。参阅《明史·食货志》。 钞票chaopiao纸币:数~|发行~|人们把面额10元的 ~叫做“大团结”。 钞票chāo piào纸币。1861年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以户部先揭示尽废钞票不用,近复议废钱票,民间惴惴,故银价日增,制钱日少。”1866年张德彝《航海述奇》:“惟中华土产器皿较多于他国,有袍套裙衫,靴鞋帽袜,皆古制,兼有画轴、钞票、铜钱、笔墨等,不可枚记。”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紙幣部 > 概稱 > 鈔票 鈔票 chāopiào 信用紙幣及一般紙幣的泛稱。一說爲約定俗成之名詞,無明確起始時間。鈔,宋以降稱代紙幣。票,明代用來稱完納税金的憑證及異地取兑錢銀的匯券,後辦理匯兑業務的錢莊、銀號、票號等迅速發展,遂有“照票”、“匯票”、“紅票”、“票子”、“憑票”等名目。後合稱“鈔票”,稱代紙幣。一說爲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發行的官票、寳鈔的合稱,“鈔票”之名始於此。《大清銀行章程》第二十三條:“本行鈔票,公私出入,一律通用。” 钞票chāo piàoдéнежный билéт;банкнóта;банкнóт;бум жные дéньги货币 货币钱(钱刀;钱文;钱货;钱眼;钱金;钱缗;钱引;钱币;金钱) 币(泉币;资币) 货(货布;货泉;通~) 金(金泉;泉金) 锾铁板 铜山 铜钿 金钱与货物:财货 资贿 贝错 钱物 贿赂 利赂 金钱、缣帛:钱帛 钱币、谷物:钱谷 财物钱币:财帑 英国的货币单位:镑 美国货币:美圆 美金 金元 钞票上所示明的金额:票面 额面 票面价值:面额 纸制的货币:钞(钞币;钞儿;钞票;现~;外~) 钱(纸钱) 票子 纸币 楮币 楮卷 凿楮 钱币:钱钞 贯头 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现(现钱;现款;现金;现钞;现缗;贴~;兑~)见钱 见银 见缗 见镪 活钱儿 伪造的货币:伪币 伪钞 极多的货币:百朋 百冯 货币之多:百镒 百溢 货币含金量增加:升值 货币购买力下降:贬值 钱币质量粗劣:悭滥
另见:资金 钱 ☚ 货币 古代货币 ☛
钱 钱钱(钱文;零~;月~;余~;短~;~可通神) 钿 银锾 蚨(青蚨)缗(缗繈) 青奴 孔方(孔方兄)孔兄 方兄 家兄 邓通 铜山 王者 阿堵(阿堵物) 钞票 钱的代称:腰里货 钱和粮食:钱粮 财谷 财粮 钱斛 钱粟 钱漕 捐赠或施舍给人的钱粮:仁浆义粟 仁粟义浆 义浆仁粟 钱和粮谷:金粟 府库里的钱:帑 库款 身上带的钱:腰包(掏~) 剩余的钱:余额 盈余或剩余的钱:余款 节余的钱:节余 结算后余的钱:结余 找还的余款:贴钱 支取一部分之后还存的余款:下存 生活费以外的钱:闲钱 旧时租用土地﹑房屋或其他财物所付的保证金:押租 押板 卖身钱:身价 身钱 身银 赌博输的钱:博负 来路不正的钱:黑钱 黑款 不应该花的钱:错钱 币值小的钱:零钱 少量的钱:分文(身无~) 锱铢 涓滴(~归公) 一金(~之费) 小额的钱:小钱 很少的钱:一文半文 极少的钱:头钱 一钱(~如命) 很多的钱:千金(价值~) 万金 万贯(腰缠~) 大钱(赚~) 钱串满绳子:满贯
另见:货币 费用 用钱 消费 ☚ 钱 积存的钱 ☛ 钞票 267 钞票即纸币。中国纸币的使用始于宋代。最早是通行于四川地区的交子和东南会子。只是地区性货币,尚未在全国流行。到元代,纸币则成为全国的主要货币,曾先后发行 “中统宝钞”、“至元宝钞”和 “至正交钞”。其中以始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的“中统宝钞”最为重要,是中国最早的不兑换的纸币,它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开始。明代的纸币是洪武八年(1375)发行的“大明宝钞”,沿用整个明代。清代咸丰三年(1853)发行两种纸币:一种是“大清宝钞”;另一是户部官票。二者合称“钞票”或“票钞”。遂有钞票之称延续至今。 ☚ 会子 法币 ☛ 钞票中国对纸币的俗称。中国古代的宋朝和金朝,曾发行用纸印制的货币,称做“交子”、“会子”、“交钞”、“钞引”,与铸币同时使用。在元、明、清三代,发行的纸币称“宝钞”。 钞票我国对纸币的俗称。宋、金两朝曾发行交子、会子、交钞,均用纸印制。元、明发行过宝钞,1853年,清政府曾发过“大清宝钞”和“户部官钞”,两者合称“票钞”或“钞票”,都是纸币。俗称纸币为钞票,就由此而来。 钞票银行券和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作 “钞”,始于金贞元二年 (公元1154年) 发行的 “交钞”。以 “钞票”作为货币的代称,有的认为始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 的 “大明通行宝钞” 的开始发行; 有的认为从清咸丰三年 (公元1853年) 发行的 “大清宝钞” 和 “户部管票”,两者合并称为 “钞票”或 “票钞”后开始的。“银行券” 和 “纸币” 的名称传入中国后,民间将它们都俗称为 “钞票”。 钞票 钞票银行兑换券和政府发行的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作“钞”,始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发行的“交钞”。元代、明代发行的纸币称为“宝钞”。清代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两者合称“票钞”。把作为纸币的钞和作为票据的票合在一起,人们习惯上便把各种银行券和纸币均称为“钞票”。 ☚ 角票 银两票 ☛ 钞票 钞票亦称“票钞”。清咸丰三年( 1853 )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宝钞和官票合称“钞票”。后钞票成为各种纸币的泛称。 ☚ 私票 大清宝钞 ☛ 钞票 钞票我国人民对银行券和政府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为“钞”,始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 发行的“交钞”。“交钞”亦称“钞引”,用纸印制。票面1贯至10贯的叫“大钞”,100文至700文的叫“小钞”,与铸币同时使用。1853年 (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两者合称“票钞”或“钞票”。后人以“钞票”泛指纸币和银行券。 ☚ 纸币制度 通货 ☛ 钞票governmental orders money
钞票banknote;paper money;bill 钞票bank note;paper money;bill 一张5美元的~ a five-dollar bill;fiver/印刷~print notes;printing of no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