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五丈原》 - 唐·温庭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五丈原》 - 唐·温庭筠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丈原,诸葛亮伐魏屯兵之地,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诗人以此为题,咏史怀古,除和杜甫一样表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惋惜心情外,多了一层对“未捷身死”现象的理性思索与客观态度。而这主要凝缩在“下国”两句悲切而中肯的议论之中。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寤主,竭忠尽力地对昏庸荒淫的后主刘禅进行开导、警悟。然而,有什么用呢?从历史的结果看,一切都化为泡影,“空”无所获。 联系全诗字面,“空”字的包蕴尤为丰富,且情感沉郁。其一,诸葛亮曾几度率蜀汉铁骑兵出岐山,挺进中原。战旗绘云龙鸷鸟,士气犹熊罴烈豹,马嘶陇右,威震河洛;细思起来,也不过徒劳师旅而已。其次,就诸葛亮个人的军事才能,作者以为可比西汉初年的周亚夫。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最后一次率军北伐。时值柔条千尺,春融河冰。在渭水南岸与魏军相峙一百多天,一直到天清气爽严霜肃杀的深秋,诸葛亮病死军中。由春入秋,运筹帷幄,食不甘味,眠不贴席,可谓勤慎竭智,死而后已。但事后想想,也是心机“空”用,白费神思的。 如果说“空寤主”涉及了宽泛的蜀汉末路的忧伤哀戚,情感活动色彩相对浓重,那么与之相照的“不由人”,则归结到客观时势与历史规律上来,理性认识的意味增强。“得鹿”:鹿谐音禄,禄即禄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注:“鹿喻帝位。”“中原”与“下国”对,下国含非正统、不得天意之义;中原则含正中、正统、得天命之意。“中原得鹿不由人”是借诸葛亮辅弼刘禅在三国竞雄中未成霸主反为楚囚的历史事实,表达兴亡“不由人”而由“势”的历史见解。“势”的内涵是什么呢?作者挥洒在诗全篇中的似乎有:第一,刘禅昏愚,无法扶持。第二,西蜀后期,人才不济。扶主匡世的诸葛亮一死,后继乏人;倒出了怂恿后主刘禅降魏的佞臣谯周;以致江河日下,帝业崩溃。第三是西蜀王朝的运终数尽。诸葛亮死时,“赤而芒角”的大星,坠陨渭滨。这里有对蜀国倾败内在必然性的敏锐感知与历史判断,有对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深深慨叹,也有绰隐绰现的历史宿命观点,即沈德潜批语讲的“天意不可知。(《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空寤主”和“不由人”还有一个连接点,即在诗人想象中,似乎诸葛亮也清楚地意识到“空”和“不由人”。你看诗人笔下的诸葛亮偶像,在祠庙中呈无可言说的安泰神情;好象他在表示一种已鞠躬尽瘁但时势如此的无可奈何心理。 《经五丈原》 - 唐·温庭筠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 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 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 〔云雕〕指旗。云旗上画熊虎,雕旗上画鸷鸟,即旗。〔中原得鹿〕比喻争夺中原得到胜利。“鹿”,喻政权。〔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的陈设。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途经五丈原,借怀古寓意,赋诗述怀。“五丈原”,唐代属凤翔府,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渭水南岸。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率兵伐魏,曾在这里屯驻,和魏司马懿军对峙。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不幸病死在军中。温庭筠正是借这古迹,再现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他死后蜀国的命运便掌握在主张投降的谯周手中终致亡国的历史。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诗的发端两句即笔走龙蛇,气势恢宏。首先写蜀国的雄兵高擎战旗迅速北进,屯营在五丈原,对魏军构成严重的威胁。“铁马云雕”,喻雄壮的大军;“绝尘”,指飞速前进。铸词熔典,精警切实。“柳营”,即细柳营。用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军纪严明的典故。这里以周亚夫的营垒比诸葛亮的营垒,表达了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三、四句笔锋陡转,写正当关西战云密布的关键时刻,诸葛亮不幸病故。相传诸葛亮临死之夜有“赤而芒角”的大星落在渭南。作者用“妖星”(犹灾星)来抒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惋惜之情。前四句着笔于历史画卷的描绘,而后四句则侧重于吊古人,论史实。第五句说诸葛亮屡谏忠告开导后主,但白费心机。第六句论诸葛亮筹画军事、统一天下而功业未竟,并非由于人事未尽到。“空寤主”与“不由人”互相照应,寓褒贬于咏史之中。末两句议论精警。先写供奉在祠庙里的诸葛亮已不再能言语,继写独主投降的谯周却为后主所宠信,从此成为老臣。诗末以诸葛亮与谯周相比,进一步赞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也表达了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同时,还隐含了对谯周的讥讽之意,也讽刺了后主对他的宠信。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将咏怀古迹、凭吊古人、回顾历史熔于一炉,显示出温诗中较少见到的遒劲慷慨的风格。诗在立意与炼词方面可能受杜甫《蜀相》、《咏怀古迹》等诗的影响,但又别具新意。 《经五丈原》 - 唐·温庭筠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丈原,诸葛亮伐魏屯兵之地,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诗人以此为题,咏史怀古,除和杜甫一样表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惋惜心情外,多了一层对“未捷身死”现象的理性思索与客观态度。而这主要凝缩在“下国”两句悲切而中肯的议论之中。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寤主,竭忠尽力地对昏庸荒淫的后主刘禅进行开导、警悟。然而,有什么用呢?从历史的结果看,一切都化为泡影,“空”无所获。 联系全诗字面,“空”字的包蕴尤为丰富,且情感沉郁。其一,诸葛亮曾几度率蜀汉铁骑兵出岐山,挺进中原。战旗绘云龙鸷鸟,士气犹熊罴烈豹,马嘶陇右,威震河洛;细思起来,也不过徒劳师旅而已。其次,就诸葛亮个人的军事才能,作者以为可比西汉初年的周亚夫。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最后一次率军北伐。时值柔条千尺,春融河冰。在渭水南岸与魏军相峙一百多天,一直到天清气爽严霜肃杀的深秋,诸葛亮病死军中。由春入秋,运筹帷幄,食不甘味,眠不贴席,可谓勤慎竭智,死而后已。但事后想想,也是心机“空”用,白费神思的。 如果说“空寤主”涉及了宽泛的蜀汉末路的忧伤哀戚,情感活动色彩相对浓重,那么与之相照的“不由人”,则归结到客观时势与历史规律上来,理性认识的意味增强。“得鹿”:鹿谐音禄,禄即禄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注:“鹿喻帝位。”“中原”与“下国”对,下国含非正统、不得天意之义;中原则含正中、正统、得天命之意。“中原得鹿不由人”是借诸葛亮辅弼刘禅在三国竞雄中未成霸主反为楚囚的历史事实,表达兴亡“不由人”而由“势”的历史见解。“势”的内涵是什么呢?作者挥洒在诗全篇中的似乎有:第一,刘禅昏愚,无法扶持。第二,西蜀后期,人才不济。扶主匡世的诸葛亮一死,后继乏人;倒出了怂恿后主刘禅降魏的佞臣谯周;以致江河日下,帝业崩溃。第三是西蜀王朝的运终数尽。诸葛亮死时,“赤而芒角”的大星,坠陨渭滨。这里有对蜀国倾败内在必然性的敏锐感知与历史判断,有对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深深慨叹,也有绰隐绰现的历史宿命观点,即沈德潜批语讲的“天意不可知。(《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空寤主”和“不由人”还有一个连接点,即在诗人想象中,似乎诸葛亮也清楚地意识到“空”和“不由人”。你看诗人笔下的诸葛亮偶像,在祠庙中呈无可言说的安泰神情;好象他在表示一种已鞠躬尽瘁但时势如此的无可奈何心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