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钞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制度 制度制(度制;税~;公~;改~;民主集中~) 格 法(法式;法则)科(科制) 仪注 规模 ☚ 制度 规章制度 ☛ 钞法明代有关纸币流通、使用的法律规定。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以后历代对纸币的发行、流通、兑换都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明代太祖洪武八年(1375),开始印制大明宝钞。《明律·户律》中特别新增了“钞法”一条,规定宝钞不得与铜钱相兼使用,违者杖一百;税粮、商税、赃罚,俱折收钞,并于钞背记录使用者姓名以备稽查,因疏忽大意收受伪钞或有毁损宝钞者,亦杖一百,“倍追所纳钞贯”。民间交易许使用有“私记”的宝钞,但不得用于税粮、赃罚等,违者杖一百。明代由于宝钞的发行、使用极为混乱,钞法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钞法 037 钞法古代关于纸币的法令。中国在全世界最早使用纸币,亦最早形成较完备的钞法,为许多国家仿行。纸币渊源流长,可上溯到周之质剂,尔后有西汉皮币、唐代飞钱、宋初便换、茶引、盐钞等。质剂、茶引、盐钞是交易证券,飞钱、便换类近代汇票,而皮币的性质与纸币相近,因只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并未流通。北宋的交子,始为纸币。《宋史·食货志》:“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掌管交子事务的官署交子务,确立了钞法。神宗熙宁初年颁行伪造交子法,保证交子正常流通。徽宗年间交子易名钱引,大观元年(1107)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因钱引未设准备基金,很快贬值。而纸币会子起行。《宋史·食货志》:“(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域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会子由会子局发行。绍兴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宋代钞法的特点是限时限地。其主要制度是: ☚ 钱法 盐法 ☛ 钞法 钞法❶宋代关于盐钞的制度,即盐钞法。当时所谓钞法,除特指小钞的制度外,一般都指盐钞法。《叶适集·财总论二》: “而蔡京变钞法之后,比熙宁又再倍矣。”即指徽宗崇宁二年( 1103 )蔡京“尽更盐钞法,凡旧钞皆勿用”事(《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 )。参见“盐钞制”。 ☚ 七、货币 钱票 ☛ 钞法 钞法❶宋代以后历代政府管理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制度、法令和则例。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设立益州“交子务”,次年2月发行官交子,是政府管理纸币之始。北宋的交子是由私交子演变而为官交子。私交子是一种信用券,官交子是国家发行的纸币。徽宗崇宁 (1102—1106) 年间交子改名为“钱引”。大观元年 (1107年) 改益州“交子务”为“钱引务”。南宋在临安 (今杭州) 设交子务,发行交子,后改名为“关子”。至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有“公据”之名。“会子”之名起自临安之豪右,初名“便钱会子”,近于汇兑票。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年) 收其权于官府,由户部行之。次年置“会子务”,管理会子发行。后各地所行者不一致,有“湖会”、“淮会”、“东南会子”、“川引”等名称,皆为地方性纸币。金袭宋代交引法,亦行纸币,海陵王贞元二年 (1154年) 设立“交钞库”,发行“交钞”,和辽、宋铜钱并行。“钞法”之名自金始。交钞原定7年为限,到期换新钞。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年)革除从前各代纸币有流通时限之制,规定字昏方换新钞,每贯收工墨费15文,后改为6文。金发行纸币不分界,因通货不断膨胀,时常更换新钞与钞名。宣宗贞祐三年 (1215年) 改交钞为“贞祐宝钞”之名,并实行议价、限价,用法令强制推行交钞,商旅罢市。兴定元年 (1217年) 发行“贞祐通宝”。元光二年 (1223年) 发行“元光重宝”,及用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天兴二年 (1233年) 发行“天兴宝会”,钞面以银两计 (1钱至4钱,凡4等) 而不计钱文。中国纸币以银两为单位自此始。“天兴宝会”发行后不数月,金国灭亡。蒙古在铁木真晚年发行纸币,如“博州会子”等。太宗八年 (1236年) 发行交钞,各地自办发行,互不融通。宪宗三年 (1253年) 设“交钞提举司”,专司其事。世祖中统元年 (1260年) 印发“中统元宝”及交钞,以丝为本,又称“丝钞”。同年10月发行“中统元宝”宝钞,又称“银钞”。又仿金代“元光珍宝”,以文绫织成“中统银货”。至元十二年(1275年) 加发小额纸币“厘钞”。中统钞在以后各期继续使用。中统钞法要点: 钞面以钱文为识,实际上并不铸钱,流通时不持钞换钱; 钞本以银为主,亦间或用金,交钞两贯折白银1两,钞15贯折赤金1两; 纸币无限法偿; 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钞价。元代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年) 发行至元钞。武宗至大二年 (1309年) 发行“至大银钞”。顺帝至正十年 (1305年) 发行“至正交钞”,不以金银为钞本,形似以钱为钞本,但是又不规定钱的积储等事。行之不久,物价升腾,钞法大坏。明洪武七年(1374年) 设立“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钞面以钱文为识; 金银为货物,禁民间交易使用,民以其向政府换钞,则听便,银1两折钞1贯,金1两折钞4贯。大明宝钞不分界,不收回旧钞,政府发放俸饷及采购商品用钞,税收交纳不要宝钞,大出少进,市面上越积越多,不到100年,雍塞不通。在纸币与钱币同时流通时,钞与钱先是分别称谓。明中叶以后,钱与钞被合称为“钱钞”。“钱钞”成为货币的俗称,不再专指钱币或纸币。清朝对纸币发行持慎重态度。顺治八年 (1651年) 发行纸币,至十八年 (1661年) 停行。此后130年中没有发行纸币。咸丰三年 (1853年) 印发“户部官票”,同年11月发行“大清宝钞”,皆为不兑现纸币。同治 (1862—1874) 初年,停止用钞。传统的钞法至此为止。此后,清政府对发行钞票采取放任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外商人都可以发行,钞票种类繁多,形成多元化的货币制度。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1948年8月19日发行金圆券,1949年7月发行银圆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发行多种纸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日发行人民币。 ☚ 金布律 平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