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进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进谏》

某公为谏议大夫,思有以拾遗补阙,致君尧舜。久思未得,乃录魏玄成《十思疏》以进。

疏未上,忽念“居安思危”一语未妥,今太平盛世,正国祚绵长,何危之有?危言耸听,罪当贬黜,乃引笔抹去。已而,又念“载舟覆舟”一语太险。民若“覆舟”,岂非作乱?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岂可言“所宜深慎”?又抹去。既而复念,“虑壅蔽”、“惧谗邪”亦非臣下所宜言。今上洞烛万物,臣贤吏良,岂有壅蔽、谗邪之事?妄生是非,罪在不赦。念及此,不禁汗下浃背矣。复抹去。如是者再,心始稍安,秉烛复诵,玄成《十思疏》,仅余“承天景命”、“垂拱而治”八字而已。

(1992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绘图新百喻》)

赏析孟子说:“君有过则谏。”皇帝有过错,要谏诤,使其改正,是为的“致君尧舜”。大概历代皇帝都想使自己成为尧舜,从而设置了专司议论朝政的官职——谏议大夫之类。陈四益的《进谏》就是以这个“谏”字为文的。

有某公,身为谏议大夫,“思有以拾遗补阙”,仿效魏征上疏。疏未上,忽然念及“居安思危”一语未妥,本是太平盛世,何危之有?于是挥笔抹去。继而又觉着“载舟覆舟”一语太险,民若“覆舟”,岂非作乱?“乱”字岂可说得,又于是挥笔抹去。再继而一想,“虑壅蔽”、“惧谗邪”,岂不是说皇帝不明察洞烛为谗所蔽?想至此,“不禁汗下浃背矣”,于是又挥笔抹去。如是者再,心始稍安。最后剩下八字:承天景命,垂拱而治。

这篇小文简练而富风趣。说是小文,它实不足二百字。说是简练,虽不足二百字,而“某公”竟活脱脱跃然纸上。简练重在炼字炼句。且看该文中几处用语:当某公忽念时,用的是“未妥”,又念时,用的是“太险”,既而复念时,则是“汗下浃背矣”。这不同的用语,不仅表达出了某公思想活动的阶段性,也表达出了思想的迭次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心理变化。而“心始稍安”的“稍”字,尤为切中,简直状出了某公谨小慎微之态。通篇无滑稽之言,风趣寓于庄重之中,又似无意出之。这是不动声色的幽默,这类幽默时而见之于《史记》、古典文学与明、清人笔记中。作者深谙此中三昧。

此文更值得一提的是引人一思再思。

初读之后,当看到“谏”字逐渐蜕变成了“谀”字,某公初衷如彼,而又结果如此,谁能不为之忍俊不禁?能不说是滑稽喜剧?

然而再细一想,这某公而再而三之所思,何尝不言之成理?顾虑重重又何尝无因无故?他的出丑、实非甘愿,盖由所迫。就某公自身讲,说是喜剧,毋宁说更是悲剧。

谓某公所思是言之成理、顾虑有因,不是没有根据的。远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在他的《说难》一文中就曾写过:“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对这“逆鳞”之惧,韩非不厌其烦地用了七个“身危”。《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则说成是“文死谏”,干脆将“谏”字和“死”字给伙穿了连裆裤。韩非的“身危”、贾宝玉的“文死谏”,都说得一语中的,看来他们都很清楚,君上的过错总是和“逆鳞”搅和在一起的。皇帝又想成为尧舜,却又厌人“婴”自己的“逆鳞”,而所谓鲠直刚烈之臣,为了“致君尧舜”,又不能不犯颜“婴逆鳞”。君之尊、臣之忠在这儿撞了车,于是贬官、流血,一代一代地反复出现着这类悲剧。当然,也有个别例外,那就要传为佳话了。“某公”似乎看穿了这一套,又没勇气演悲剧,只好演起喜剧来。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在和没有出场的某个皇帝共同在合串着闹剧。

这类闹剧,仅仅出现在皇帝和谏官之间么?大官与小官之间,小官与百姓之间,又何尝不也演着这类闹剧?一句话,在绝对化的权力之下,这类闹剧是不会辍演的。当然这闹剧的主角只能使人鄙视。

丁聪作画另有千秋,与文珠联璧合争相映辉。如谓文含而不露,画则如点龙睛。某公四肢伏地从桌底钻出之状,不正是“汗下浃背矣”的诚惶诚恐心理状态的形象化?歌功颂德的八个大字竟然驮在背上,其辛辣,应是入骨三分骂亦精了。

进见;进谏

晋见 觐见 ◉ 进见jìnjiàn  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例〉上前~/ 等着~老首长。〈近〉晋见。
◉ 进谏jìnjiàn  以忠言规劝(君主、尊长等)。〈例〉魏徵经常向唐太宗~。
◉ 晋见jìnjiàn  进见。〈例〉~国家元首/ 他去~了鲁迅先生。〈近〉进见。
◉ 觐见jìnjiàn  朝见(君主)。〈例〉~皇上/ 臣民~天子。

进谏jìn jiàn

动词。进言规劝,多用于褒义。
【例】 在反共浪潮中,敢于坚持正确原则,他向蒋进谏,在国民党的将领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民日报》1991年4月21日)

从谏;讽谏、规谏、谏诤[诤谏]、进谏;拒谏

○从谏cóng jiàn

(动)听从谏言:~如流|屈己~|木从绳则正,后~则圣。

●讽谏fěng jiàn

(动)〈书〉用含蓄委婉的话向君主进谏:每以前朝故事~君王| 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

●规谏guī jiàn

(动)〈书〉忠言劝戒;规劝:良言~|平时对皇上颇多~|直言~。

●谏诤jiàn zhèng

(动)〈书〉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殷商无辅弼~之臣而亡天下|任贤能,纳~|得人~,方始觉悟|克己励精,容纳~。也说【诤谏】。

●进谏jìn jiàn

(动)向君主或尊长直言规劝:人微言轻,何敢~|竭诚~。

○拒谏jù jiàn

(动)拒绝规劝:~饰非|专己者孤,~者塞|护短~。

进谏jìn jiàn

进谒而谏诤(1)。《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许多大 臣都进谒而谏诤,宫门口及庭院里像闹市一样。

进谏

进谏

陈谏 纳说 规瑱 谒言
向君王进谏:言事
用正直的话向皇帝进谏:正言直谏
劝说进谏:说谏
和颜静气地进谏:降谏
察看时机进谏:窥谏
 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窥谏
当众进谏:显谏
暗中进谏:默谏
违式进谏:违谏
直言进谏:攀槛 攀栏 攀朱槛
 敢于直言进谏:朱云折槛
 坚持己见,直言进谏:执意抗言
 旧指大臣对帝王敢于直言进谏:有犯无隐
恳切进谏:谏切
不畏死而尽忠进谏:锁谏 锁树
 以死进谏:尸谏 死谏
 用武力胁迫进谏:兵谏(西安~)
(直言规劝君主或尊长:进谏)

☚ 直谏   谏诤 ☛

进谏jìn jiàn

提出劝谏。《战国策·齐策》:“群臣~~,门庭若市。”

进谏

进谏

向皇帝、长官、领导进言、上书的通称,在当代常常采用“提建议”、“提意见”的通俗说法。进谏是封建社会调整阶级关系,维护君王圣明的一种措施,几乎每个朝代都要设立谏官,奖励进谏之人,鼓吹纳谏之风。封建帝王不可能经常深入民间,开明君主设置谏官,随时听取来自下层的声音,反映了古人已懂得正确运用舆论,体察民意,廓清昏暗政治。由此,允许还是反对进谏成了衡量明君和昏君的标准。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真正的开明君王是罕见的,进谏人常常遭到镇压。进谏具有多种方式,在我国古代,它划为若干手法,以便通过恰当的谏言感动权力人物,实现君王纳谏的理想。春秋时代,子产曾向孔子请教忠谏的区别,孔子答道:忠臣谏君共有五义:一是详陈事理,正言进谏,叫作谲谏;二是不用饰辞,愚憨尸谏,叫作憨谏;三是降卑身分,弃官以谏,叫作降谏;四是秉着忠心,直言犯谏,叫作直谏;五是借事作比,婉言避害以谏,叫做讽谏。武官在进谏不能发生作用时,还采用兵谏的办法威胁人主接受某种意见。

☚ 批评权   进奏官 ☛

进谏jin jian

remonstrate with the monarc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