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
针灸是利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人体上的一定部位 (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使机体康复的一种医疗方法。
针灸用于慢性疾病的康复在历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热病》篇中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益,乃可复也”。这是针刺用于偏瘫康复的例子,又如,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说:“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发须一、二次灸之”。这是灸法用于气短等慢性病康复的例子。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在康复医疗中常用的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埋线、水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等; 灸法包括直接灸(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近代使用的电热灸等。
针灸在慢性疼痛性疾病康复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引起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医认为经络郁滞,“不通则痛”是各种疼痛的主要机理,因此采用针灸疏通经络、调理气机,使经气通畅,其痛即止,对慢性疼痛性疾病的康复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有肩臂痛,腰背痛,下肢疼痛,中医统称为“痹证”,认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肌肉、筋膜、关节等处所致,也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等。针灸治疗,根据疼痛部位,选用局部穴与循经远端穴,如肩臂痛常用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少海、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养老、后溪等。腰腿痛常用肾俞、腰眼、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申脉等穴。除一般毫针外,常用电针刺激,采用灵活的变量刺激,即频率、波型、刺激强度要不断变化,以免周期性的刺激会使机体产生适应。也可用穴位注射法,常用维生素制剂或中药制剂(当归液、红花液、防风液等)注入上述穴位或反应点。耳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耳郭相应部位的穴区内探查到反应点后,用针刺、埋针或贴压王不留籽等药物的方法,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许多慢性疾病也具有康复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血管病所致偏瘫、失语、面神经麻痹,其次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截瘫、肌营养不良等。在中医分别属于中风及痿证的范畴。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取局部及循经穴位,还可配合按神经分布选取有关神经干针刺。
偏瘫常用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少海、支正、养老、环跳、阳陵泉、悬钟、解谿、行间、三阴交等穴; 失语可加廉泉、哑门、列缺、照海、通里或金津玉液; 口眼歪斜常用地仓、颊车、下关、阳白、攒竹、迎香、四白、合谷、足三里等。截瘫以腰部夹背穴为主,配以下肢常用穴。脊髓灰质炎常根据麻痹肢体取用局部穴,还常用支配麻痹肌群的神经干上的穴位,如股四头肌群麻痹取阴廉,腓肠肌麻痹取环跳、委中等。也常用电针、水针治疗。对于肌萎缩较明显的病例,穴位埋线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神经精神性疾病,特别是癔病性瘫痪,针灸也有一定效果。
针灸对于许多脏腑器官组织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因此,针灸体表的腧穴,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调整内脏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举例如下:
(1)心血管疾病: 针灸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多取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足阳明经及足厥阴、太阴经穴。心脏病常用内关、间使、神门、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心俞、厥阴俞、巨厥、膻中等穴; 高血压常用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等,并可随症加减,除毫针之外,还可用穴位注射、皮肤针、耳针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血压、心律及心电图改变均有良好调整作用。
(2)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使症状得以缓解,常用穴位有肺俞、脾俞、肾俞、定喘、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合谷、列缺等。临床上应辨证施治,如热证以针刺为主,寒证针炎并用。耳针可取气管、肺、脾、肾、交感、肾上腺、平喘等针刺或压籽。此外,穴位注射、皮肤针、割治等对气管炎、哮喘的康复也有一定作用。
(3)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肠功能紊乱、胆道疾病等,中医辨证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有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肝胆湿热、胃肠气机失调等不同类型,临床上应辨证选穴方可收到更为满意的效果,常用肝胆脾胃及大小肠的俞募穴及其有关经穴,如: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小肠俞、中脘、梁门、期门、天枢、关元、日月、章门、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公孙、太冲、太溪等。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促进修复和愈合的作用,临床及实验观察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胃泌,对肝肿大和肝功能的改变也有一定的疗效。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针灸可调节膀胱的紧张度,改善肾脏的泌尿功能,故可用于遗尿、尿失禁、尿潴留等。中医认为本病与脾肾膀胱关系最为密切,故多取肾俞、脾俞、膀胱俞、次髎、关元、中极、三阴交、太溪等穴。亦可取耳穴肾、膀胱、交感、内分泌等。
针刺还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活动增强,提高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除了上述列举的各系统病症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