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梯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梯田tītián山坡上开辟的梯状农田,边缘筑有田埂,防止水土流失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梯田 梯田 tītián 依土山之勢層層修整的田地,形如梯磴,故名。宋·范成大《驂鸞録》:“至仰山,緣山腹喬松之磴甚危……嶺阪之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三才圖會·地理》:“梯田,謂梯山爲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自横麓止,至危巔一體之間,裁作重磴,即可種蓻,如土石相半,則必疊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總曰梯田。“參閱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五。 各处的田地 各处的田地京郊外的田地:畿畎 ☚ 好的田地 田园 ☛ 田 田田(农~;梯~;水~;稻~;豆~;桑~) 另见:作物 生长 田地 耕地 种植 ☚ 田 各种田 ☛ 梯田terraced fields在坡地上沿等高线筑成台阶的农田。 又称塝田、排田、㽪田。 王祯《农书》“田制门”中说:“梯田,谓梯山为田也。”人们在坡地边缘用土和石垒成梯状田埂,田面基本平坦,有些还有横断坡度的水沟。梯田可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对丘陵地区农田的高产稳产有一定的作用。 梯田terrace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农田。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再加培肥土壤,精耕细作,发展灌溉和机耕,以及其他农业措施, 从而为山区、丘陵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梯田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图1 梯田断面示意图 按建筑材料分类有土坎、石坎梯田等;以种植的作物分类有水稻梯田,旱作梯田,果园梯田,茶园梯田,橡胶梯田以及其他经济树种和用材林梯田等。其中以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梯田为主。梯田不同的断面形式反映了改造小地形的程度和蓄水保土作用的不同,同时修建时所需的工作量也大不相同,是梯田工程上最本质的差异。 梯田的规划 梯田的规划是水土保持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❶首先选定修筑梯田的地段,梯田一般应规划在25°以下的坡耕地上,要求土质较好,交通和水源都比较方便,有利于实现机耕与灌溉。 ❷根据地面坡度、坡向、地面的完整程度等因素布设梯田地块。 ❸梯田的水利规划,田间末级渠道,一般应配置在梯田田面的两端,用跌水工程把每个梯田渠道联结起来。形成阶梯式的灌排渠道。梯田排水,可利用梯田两侧荒沟或侵蚀沟,并在坡地下方布设排水渠道。 ❹梯田道路规划,一般为三种,主干道路能通过拖拉机、汽车、马车,应配置在大片梯田的中央,基本能控制附近的梯田面积,路面宽度3~5米,坡陡处应呈“S”形迂回上山。辅助道路服务于主干道路不能直接控制的面积。一般能通过马车、牛车和小型汽车、拖拉机,路面宽2~3米。配置时应搞好路面排水,在较干旱地区可分段引路水入梯田,以充分利用路面径流,并防止路水汇集,冲毁梯田。梯田小路供人、畜通行之用,多斜靠梯田埂,曲折上坡,路宽一般0.5米。 梯田的设计 主要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合理断面,以适应机耕和灌溉的需要。确定合理断面的主要因素有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图2)。田面宽度是梯田田面内边缘至外边缘的宽度,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种植作物种类、劳力和机械化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梯田田面最窄不小于2米。为便于农机具作业,田面宽度最好在15米以上(一般履带拖拉机作业的田面宽度为15~18米,胶轮拖拉机牵引双铧犁耕作田面宽度应在10米以上,手扶拖拉机耕作面宽度应在4米以上)。在5°以下的缓坡地区,田面宽度设计一般在30米左右为宜,以满足机耕和灌溉的要求;10°以上丘陵陡坡地区,目前很少实现机耕,田面宽度以不小于8米为宜,最窄不小于2米。田坎高度是指每一级水平梯田的高差。以土质、坡度和方便耕作确定,土田坎高度以0.9~1.8米为宜。田坎侧坡指梯田田坎的边坡,分内侧坡和外侧坡,以能使田坎稳定而少占地为原则。 图2 梯田断面要素图 梯田的修建 采用如下步骤:❶定线。在一个耕作区内定出各台梯田的埂坎线和挖填分界线,地形复杂时可大弯就势,小弯取直,达到填挖土方量均衡和田面平衡。 ❷保留表土。可使梯田当年增产,常用的方法有逐台下翻、中间堆置与顺坡开沟三种,分别使用于陡坡、中坡和缓坡。 ❸田坎的修筑。为使坎基稳定,清基应至坚实的硬底土层;如系石基,应除去风化岩屑。修筑土坎,取用生土,先下切上垫,分层铺土踩实,坎面用铣扣土打实、拍光。拍打注意扣土接缝。要求坎顶水平,坚实不塌,修至设计高度,再筑20~30厘米高的地埂。修筑石坎,大石在下,小石在上,大面朝外,小面朝里,大石压顶,碎石填缝,条石平放,坎石压茬,圆石“品”砌,片石斜插,石缝错开,嵌实咬紧,切勿用土垫底,以土代石。 ❹坎内填土。修筑田坎与坎内填土同时进行,保持等高,灌溉梯田的填方区最好适当压实,以防灌水后沉陷。水稻梯田还应修筑防渗层。 梯田terrace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梯田 039 梯田宋代以前,梯田在各地有零星分布,宋代以后,北人大量南迁,为了解决急骤增加的粮食需求问题,使南方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情况。梯田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元代王祯《农书》中说:“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梯田,虽然是丘陵山区在土地利用上的一项创举,但是,在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 土地利用 围田和圩田 ☛ 梯田 梯田又名山田。将山坡斜地改造成梯状平地,以利蓄水保墒的耕地,远视状若梯蹬,故名。有泉植稻,无水种杂粮。山地广泛耕种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福建、江西、湖广、浙江一带为多。明清时期,流民奔往川陕鄂边区、闽浙赣边区、闽粤湘赣边区、苏南浙西边区梯山种田,多植玉米、蕃薯等杂粮,梯田又有所发展。由于梯田垦山过多,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苏南浙西一带的梯田水土流失对太湖平原的农业造成较大危害,常常引至洪水泛滥。清嘉庆、道光之际,地方官员阻止开垦梯田之事屡有发生,但禁而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江南水乡的农业发展。 ☚ 葑田 徭役 ☛ 梯田为了保持水土,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将坡地改造成台阶式或波浪式断面平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坡地修成梯田在黄河流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周代初期,在今陕西省关中土地开垦中,就有平整土地的活动。《诗经·小雅》中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诗句。宋代梯田得以推广。元朝至元年间王祯所著《农书》对梯田有较详细的记述。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坡耕地修成梯田后蓄水、保土、减蚀、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坡地修梯田的技术,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近期根据不同的地势和使用目的,梯田修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等高线筑田坎,使相邻两坎间的田面相平;一类是在6度~7度以下的缓坡地每隔一定距离等高筑埝而成的一种断面为波浪式梯田。坡地修梯田是黄河流域改造坡耕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
梯田 梯田又名 “山田”。将山坡辟为田地, 状如梯形。宋代无地农夫,开垦山陇, 自山脚至峰巅, 梯山为田, 高下百叠, 自下登陟, 俱若梯蹬, 故名。有泉种稻, 无水旱作。北宋真宗时, 湖湘间 “山田悉垦”。仁宗时, 河东(今山西) “高山峻坂,并为人户耕种。”政府并对山区新辟梯旧履亩稽查, 核实两税。南宋时进一步发展, 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山岭地区尤多。 ☚ 水利田 山田 ☛ 梯田terraced field;terrace 梯田terrace fiel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