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拨复位
针拨复位是采用钢针直接穿过皮肤,对手法不易整复的关节内骨折,关节邻近骨折和脱位进行复位或配合固定的方法。可用于
❶骨折块位于关节面或关节的中部者,如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胫骨下端关节面骨折,胫骨棘撕脱骨折。
❷骨折块位置较深,而无韧带和较坚强的关节囊附着,手法对骨块无牵拉作用者,例如在冠状面上发生的肱骨小头纵行骨折。
❸骨折块位置较表浅,手指可触及,但手法不易整复者,例如跟骨内外侧骨突之骨折,骨折片嵌入结节部松质骨。
❹骨折块的一侧位于关节面中部和另一侧位于关节周围部,手法不易整复旋转移位者,例如肱骨髁间骨折,股骨髁骨折,腕掌关节脱位。
❺关节脱位呈交锁状者,例如腕部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腕掌关节脱位。
❻骨折块受肌肉或韧带附着牵拉,不易保持复位者,例如尺骨鹰嘴骨折,髌骨骨折,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
❼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宜作较复杂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者。
❽局部皮肤挫伤或发生水疱,不宜作手术切开,但部分皮肤仍完好,可供进针者。
针拨前,应根据病史、临床和X线检查,对骨折块的移位情况、进针的位置、方向和深度等应有充分估计。同时,应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皮肤针孔尽可能离骨折间隙较远,以减少感染可能性。操作时,一般在X线透视下进行,且常须配合牵引和手法复位。施行针拨复位后,拔出钢针,皮肤表面仅有针孔,无须缝合,可用消毒纱块覆盖。若须配合内固定者,完成操作后,截除多余钢针,将残端埋入皮下。复位后宜用夹板作外固定,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常用的针拨复位术如下列。
肱骨髁间骨折针拨复位 在肘部内外侧,各进一针,分别穿入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拨正髁间部的旋转移位,配合手法整复髁间部分离和髁上部移位,再使两钢针分别穿住对侧骨折块作内固定,或拔除一根钢针,仅用一根钢针内固定。
肱骨小头纵行骨折针拨复位 在肘部前上方和肱二头肌腱外侧处,向后向下进针,穿过肱肌直至针前端抵住骨面,在X线透视下,将骨块拨回原位。
肱骨内上髁骨折针拨复位 在肘内侧进针,直接穿入骨折片,应注意避免尺神经损伤,在X线透视下,将骨折片拨回原位,并使钢针穿入肱骨下端,作内固定。
腕部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针拨复位 复位时在腕背侧中部进针,使针前端位于月骨背侧缘和头状骨之间。牵伸腕部,使逐渐向掌侧屈曲,将钢针向远侧推动,解除月骨和头状骨之间的交锁,即可整复。
桡骨颈骨折针拨复位 于肘外下方进针,针尖抵住桡骨头外下方,行针拨复位。若两骨折端仍存在内外侧方移位者,桡骨小头易再移位,为整复内外侧方移位,须再配合用另一钢针,在肘下方,相当于桡骨折下段处,沿尺骨桡侧面进入,抵于尺桡两骨之间,向外推挤桡骨折下段,即可复位。
股骨内髁骨折针拨复位 膝关节微屈曲位,在股骨内髁的内侧面进针。使针头抵住骨块,将骨块拨回原位,再用两钢针穿过皮肤,作交叉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针拨复位 在膝关节保持内收位下,于外侧平台前外侧下方,离关节面3厘米处,向后向下进针,使针前端抵住平台塌陷骨块下面,行针拨复位。在胫骨上端内外两侧,配合手法向中间挤压,整复平台周围部劈裂骨折,再在外侧平台关节面外缘下方,用一钢针穿过皮肤。沿塌陷骨块下面,将针击入,至胫骨平台内侧皮质骨,防止复位的骨片重新塌陷。
胫骨棘撕脱骨折针拨复位 膝关节微屈曲位,在髌骨上方进针,经股骨髁间凹和髌骨关节面之间,直至针头触及胫骨骨面,抵住骨块,行针拨复位,并使之穿过骨块,及胫骨上端作内固定。截除多余钢针,将残端埋入髌骨上方的皮下。
踝部骨折针拨复位 对较大的内踝撕脱骨折块,可在骨折间隙的前侧进针,向后穿入骨折间隙,将钢针向皮下移动,拨出破裂的骨膜,并配合手法,整复内踝骨块,自内踝顶点,用钢针作经皮内固定。
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针拨复位 在跟骨后骨折段进针,将下陷的骨折块撬起,使骨折块复位,并恢复正常的结节角,保留钢针并加用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