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首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水利部 > 溝渠 > 龍首渠 龍首渠 lóngshǒuqú 中國歷史上最早之地下井渠。漢武帝時爲灌溉洛水下游東岸一萬多頃鹽鹵地而開。傳説鑿時掘得龍骨,故名。北周時重開。至唐只存尾閭一段,即今“人民引洛渠”前身。渠經土質疏松之商顔山。此爲井下相通行水之“井渠法”。《史記·河渠書》:“於是爲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爲井,井下相通行水。水𥣧以絶商顔,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 龙首渠Longshou Canal古代水利工程。有两处: 龙首渠工程布置示意图 龙首渠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为汉武帝所凿“关中六渠”之一。由庄熊羆建言开凿,以灌溉当时临晋(今大荔县)重泉以东万顷盐碱地。前122年至前105年,发兵卒万人,自今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水。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土松渠岸易崩,乃采用井渠法开凿。此法类似现代隧洞竖井施工法,井下相通,开渠通水,长10余里。最深井40余丈。因开渠时,获龙骨(恐龙类化石),故名“龙首渠”。此法后来传至西域,即今 “坎儿井”。 龙首渠 龙首渠古代渠名。仅陕甘即有三条同名水渠。❶汉武帝时,为灌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发卒万人穿渠。自征(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东南流,至大荔入洛。中经商颜山(今铁镰山),岸善崩,故用掘井穿渠法。《史记·河渠书》: “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北周时又加开浚。唐时仅存一段,称干坃。 ☚ 成国渠 广通渠 ☛ 龙首渠建于公元前128—前117年,在陕西澄城境内,庄熊罴主持修建。相传开凿时掘到龙骨,故名。引洛水,开凿10余里隧洞,穿过商颜山。可灌溉下游万余顷盐碱地,虽通水,未收实效。 龙首渠见“水利工程”中的“龙首渠”。 龙首渠 龙首渠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即今陕西关中洛惠渠的前身。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公元前128~117年)一个名叫庄熊罴的人建议临晋(今大荔县)百姓愿挖引洛水为渠,灌溉今蒲城、大荔一带的盐碱地,可使每亩产粮十石。汉武帝征集一万多人开渠,自徵(今澄城县)引水至商颜山(今铁镰山),沿山挖明渠,岸常崩塌,故穿铁镰山,开井渠法。“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史记·河渠书》)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但经过十余年的施工,“渠颇通,犹未得其饶。”其灌溉效益不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井渠通水后,黄土遇水坍塌,常使渠道淤塞。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又曾在今大荔县开龙首渠以利灌溉。唐代亦曾在大荔县一带引洛河、黄河灌田。另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所开引浐水入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东龙首原, 亦称龙首渠。 ☚ 成国渠 昆明渠 ☛ 龙首渠陕西古代引洛水灌溉的工程。位于今澄城、大荔一带,创建于西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是近代洛惠渠的前身。当时,临晋(今陕西大荔)人庄熊罴建议开渠,灌溉洛水下游1万多顷盐碱地。在武帝支持下,征调1万余人穿渠。干渠自徵县(今陕西澄城)境向南至临晋境,再回注洛水。穿越商颜山的施工中,为克服黄土崩坍毁岸,改明渠为隧洞。为方便施工,在隧洞上加开若干竖井,这是中国 “井渠” 的肇始。由于施工中挖出了龙骨(化石),渠道遂命名为龙首渠。该渠施工长达10多年,虽能通水,但收效不大。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又曾重开龙首渠。唐代也曾在这一带引洛水及黄河水,借助通灵陂调蓄,灌溉20多平方千米稻田。 龙首渠 龙首渠古代关中地区大型引洛水利灌溉工程。约于汉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间(前128—117),采用一个叫庄熊罴(一作严熊)的人建议,为灌溉今陕西北洛水下游东岸一万多顷盐碱地而开凿。因在施工中掘出恐龙化石,故名。自今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因土层松软,开挖深渠容易塌方,于是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井下相通行水, 长十余里,历时十余年峻工。井渠之生自此始。北周保定二年(562)重加开浚。至唐代同州刺史姜师度在同州朝邑县境引洛堰河, 以灌溉农田, 效益更加显著。为今洛惠渠的前身。施工所用井渠之法, 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 ☚ 白渠 六门堨 ☛ 龙首渠西汉时修建的引洛灌溉工程。它的渠首所在地的大体位置以及流灌地区和通过商颜山的技术方法,均与现代洛惠渠如出一辙。可以说,龙首渠是洛惠渠的前身。井渠引水法便是在修建这条灌溉渠的工程中创造的。此项工程,由庄熊罴建议,汉武帝征调一万多人自澄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因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无法通过,便改凿成井,在井下通水,穿过商颜山,因施工中曾掘出大量远古动物化石“龙骨”,故取名龙首渠。该渠的建成,使五、六十万亩盐碱地得到灌溉,而改良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约等于当时普通田产量的十倍以上。这对西汉王朝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史记·河渠书》云:“井渠之生自此始”。后来这种凿渠方法推广到新疆一带,成为“坎儿井”。据勘查,已在遗址上发现了7个竖井。部分试掘,1号井直径126厘米,在井内发现了绳纹板瓦、筒瓦及陶罐、瓮、盒、釜等残片。7号井直径124厘米,井深27.8米。各竖井之间的井距在100米左右。 龙首渠❶西汉武帝时凿,自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大荔县西复入洛水。渠经商颜山(今铁镰山)下,因土松渠岸易崩塌,乃凿井,于井下通水,长十余里。历十余载而成。北周时重加修浚。至唐仅存尾闾一段,称为干坑。为今人民引洛渠的前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