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醫療器具部 > 針 > 鍉針 鍉針 dīzhēn 醫用針具名。其針身長,鋒鋭而圓,用於體表按摩,按壓經穴,不入皮膚。1968年,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曾有金製鍉針出土:其針細長,上端有柄,方形,柄上有孔;下部爲針身,圓形,約爲針柄長度的二分之一,針尖鈍。通長六·九厘米。柄長四·六厘米,寬○·二厘米,針身長二·三厘米。始載於先秦典籍。《靈樞經·九針十二原》:“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鋭,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又《官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于井滎分輸。”明·張介賓《類經·針刺類·九針》:“故治鍉針,必大其身,圓其末,用在按脈致氣以出其邪,而不欲其過深,陷于血脈之分也。” 鍉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 “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用于按压经脉,导气和血。 鍉针鍉鍼chí zhēn针具名,九针之一。长3.5寸,针头如黍粟,圆而微尖,像箭头形。鍉,通“镝”。箭镞。《灵枢 · 九针十二原》:“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 鍉针chí zhēnspoon-shaped needle;spoon need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