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鉴真东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五幕话剧。齐致翔、吴葆璋、雷恪生、李桦、夏钧寅合著。《剧本》月刊和日本的《中国》分别用中日两种文字于1979年10月同时发表。剧作描写唐代高僧、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讲学的故事。早在1200年前,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之邀请,率领弟子从扬州举帆东渡。在11年间,他5次渡海,或因官方的从中阻挠,或海盗的侵扰,或风浪覆舟而受挫失败,被逼折回祖国。他长期奔波劳顿,生离死别,双目失明,历尽人世间的磨难。但他矢志不移,壮心不已,在66岁高龄时,又第6次渡海,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后又克服了弟子们因安史之乱引起的波澜,坚持不懈地传播了盛唐文化,与日本朝野僧俗结下了千古传颂的善缘。该剧时间跨越十几年,浓缩了中日两国的历史风貌,再现了鉴真的崇高形象,舞台场面宏大,是一部史诗性的剧作。 ☚ 救救她 神州风雷 ☛ 鉴真东渡 鉴真( 688~763 ),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者,本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 人。14岁出家,22岁在长安实际寺受具足戒(佛教僧侣的最高戒律),巡游长安、洛阳各大名刹,掌握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成为博学的一代名僧。“被天下五百余州仰为受戒之大师”。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742年(唐天宝元年)受命延聘中国高僧东渡日本传戒的荣睿、普照,到扬州拜见鉴真。他不顾弟子们关于“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的劝阻,决心东渡日本。鉴真东渡先后六次。第一次开始于742年冬至743年春,未成,又行四次,仍未成功。753年(唐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滕原朝臣清河与已在唐朝任职的阿倍仲麻吕来扬州,再次拜请鉴真东渡。双目失明、年已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鉴真与弟子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于10月19日从扬州出发,至江头上船,11月16日改乘4艘海船从黄泗浦出海,12月20日抵达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次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僧侣登坛受戒之始。日本太上皇圣武上皇、光明太后、天皇孝谦女帝和日本僧众400余接受了鉴真受戒。为表彰他的贡献,天皇拜他为大僧正,加号大和尚,把日本“授戒传律”的最高权力授予他。757年(唐至德二年)在奈良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戒疏》等经典,带去了中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法帖,还将建筑、雕塑、医药学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