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教戒太子诸王》) 【鉴赏】 “君舟民水”是对君民关系所作的形象的比喻。以为一国之君好像船,百姓好像水。水能够载船使之行进,亦能够颠覆船让它沉没。这在《贞观政要》中出现过五处,三处见于魏徵所言,两处为唐太宗所说。可见这是贞观君臣的共识。这里所选择的是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教诲太子李治所说的话。 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最早见于《荀子·王制》载:“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用了“传曰”二字,说明在荀子之前就有这一主张了。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的议题。内中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当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了。他从“民贵君轻”出发,主张“制民之产”(给民众一份固定的土地)、“与民偕乐”(君主不能独自享乐)。孟子有见于民心的向背,是得天下或失天下的关键。他强调“得其民有道”,把民众所希望的东西,替他们积聚起来;民众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无非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续。唐太宗以此来统治天下,对孟、荀的民本思想有所继承。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异乎寻常地凸显在人们的眼前。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有“国以人为本”(《务农》)的表述。“人”为避“民”之讳,故“国以人为本”,就是“国以民为本”。究其原委,是他有着畏民情结。他对太子李治说“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这是内证;贞观六年(632年),魏徵在提出“君舟民水”的比喻后,说“陛下以为可畏”,此为外证(见《政体》)。最有力的证据,是唐太宗亲撰《民可畏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把民众作为令人畏惧的、可以选择君主的异己力量,其畏民心理源自于隋亡的教训。隋唐鼎革之际,君臣易位的事实,让唐太宗认识到推翻暴君在道义上的合理性。畏民情结背后的根源,是民众取舍君主的现实。亲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他,于民众力量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教训群臣说:“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亲见军事力量强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赋税迭起、刑法严峻,加上穷兵黩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灭亡了。皇位坐不长,那是君主最害怕的。唐太宗可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在这一点上与别的君主没有不同。 如何理解民本思想呢?它要求执政者充分考虑民众的生存要求,实施对改善民生有益处的措施。由此而来的是,执政者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让民众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孕育出了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抚民主要是让农民能够安定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通过推行均田制、奖励开垦荒地、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措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贞观之治就出现了。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卷七《食货七》)每斗米的价格,五六年中就降下了一半。它强调统治者的政策应以民心为转移,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在古代中国,统治者有民本思想的话,这个社会就会有稳定、健康的发展。贞观之治的出现同民本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另一方面看,民本论者往往是一个君权论者。传统的民本论,不注重民众的权利,与现代的主权在民说,是有本质差别的。但平心而论,像唐太宗那样,强调“国以人为本”,认同民众的意向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有制约作用。这在古代专制体制下,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谚舟:船。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把船覆没。比喻人民能拥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统治,民心的向背关乎国家安危。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有害。《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艺文类聚》 二三引 《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古者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覆载在水也,不在人也。”也作“载舟覆舟”。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记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 比喻百姓。舟: 比喻执政者。语本《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水能载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没。比喻人民能拥护一个政权,也能推翻一个政权。也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害两方面的因素存在,只看人们如何来利用与发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i neng zai zhou,yi neng fu zhouwhile the waters can keep a boat afloat,they can also overturn it—a warning to the ruler to pay attention to popular feelings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waves support a boat,but they can also overturn it;while water can carry a boat,it can also overturn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ɡ zài zhōu,yì nénɡ fù zhōu载:承;浮托。覆:倾覆。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古代以水喻民,以舟比君,民心向背决定帝业存亡。《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载:承载,浮托。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ɡ zài zhōu, yì nénɡ fù zhōu水能承载船,也能倾覆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i nengzai zhou,yi neng fu zhou载:负荷,承受。覆:倾翻。水能承载船,也能使船倾覆。以水代喻百姓,告诫君主应以人民为重,善待百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ǐnéngzàizhōu,yìnéngfùzhōu〔其他〕 比喻百姓可以拥护国君,也能够推翻国君。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李贤注:“《家语》:孔子曰: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用之不当则有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