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计划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信贷收支的综合性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工具。它在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 金融计划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通过正确编制和组织执行金融计划,可以经常地、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而组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又是包括金融计划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任务,也是编制各种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列宁曾经指出:“经常的、自觉地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列宁《非批判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卷第566页)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就是通过正确编制和组织执行各种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地调节和管理来实现的。搞好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也才有可能实现金融计划预定的控制货币、信贷目标,保持货币流通和信贷资金运动的正常运转。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也是社会主义货币、信用经济。一切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必须通过价值形式,借助于货币、货币资金来实现。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任何部门、任何环节,都不能离开其他部门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更不可能离开货币、货币资金的有计划调节而保持相互之间的适当比例关系。由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必须运用价值指标计算,借助于货币、货币资金来进行,所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再生产各个环节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反映到货币收支、信贷收支上来。因此在组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必须有联系一切国民经济活动,反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各种矛盾的金融计划。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不是指单项的局部的平衡,而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进行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全面平衡。它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各项重大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关系、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求得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综合平衡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安排好生产领域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包括物质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组织社会总产品分配的综合平衡,即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之间的平衡以及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内部的平衡;三是组织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综合平衡。
编制与执行 金融计划的编制和组织执行,首先要搞好信贷收支,即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资金运用自身的平衡,使贷款投放出去的货币量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从而顺利实现两大部类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从国家银行信贷收支计划表来看,任何时候都是平衡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平衡,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平衡,最终要看货币发行量是否适合商品流通的需要。信贷资金来源主要由各项存款、银行自有资金、货币发行三个部分构成;信贷资金运用主要由各项贷款、金银外汇占款二个部分构成。如果信贷资金运用大于信贷资金来源,出现了逆差,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这个差额。在当今实行信用货币的条件下,流通中的一切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都是由贷款注入的。人们虽然可以主观决定增加或减少多少贷款,但是货币一旦进入流通,就受着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即货币流通量要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的规律所支配。所以,依靠货币发行来弥补信贷差额,只能控制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是真正的信贷收支平衡;否则,就是虚假的平衡。因此,编制信贷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来控制贷款总规模,使贷款的发放建立在有可靠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在计划执行中如果扩大了信贷收支的逆差,应当通过扩大吸收存款或增加银行信贷基金来解决;如果存款和信贷基金不能再增加,那就要缩减贷款规模,以保持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资金运用的平衡,保持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互相适应。
保持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互相适应,有利于促进两大部类之间和每一部类内部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生产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使社会总产品各部分能够顺利地实现。所以既要重视发展第一部类生产,以便实现两大部类的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按比例发展第二部类生产,以满足两大部类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这种互相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货币流通成为交换的媒介,使两大部类生产在价值上的补偿、在物质上的替换得以同时实现。一般说来,在消费资料零售交易中,主要采取现金交易形式,货币在这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在生产资料交换和批发商品交易中,主要采取存款转帐形式,货币在这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但是,同一货币会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交替完成两种职能,变换其形式。也就是说,现金会转化为存款,存款又会转化为现金。这就要求在安排金融计划、规划信贷收支时,把现金和存款这两种形式的货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起来与两大部类商品物资进行综合平衡和总量调节。通过有计划地调节控制两大部类之间以及每一部类内部的货币供应结构,也就是合理地调节控制贷款和货币的投量和投向,就能够促进两大部类生产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农、轻、重各部门生产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同样,在金融计划执行中,通过分析货币流通量及其构成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及构成相适应的状况,可以了解和掌握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与需要的协调平衡关系,并为安排、调整这些关系提供可靠依据,对生产领域中的重大比例关系产生制约作用。
在金融计划的编制和组织执行过程中,要搞好信贷、外汇、财政、和物资的综合平衡,做到合理地分配资金和物资,从财力、物力上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平衡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从生产、交换、分配到消费的运动过程,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即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同时出现的。再生产过程既表现为物资运动,又表现为货币资金运动。货币资金就是以货币表现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并不断运动着的物资价值。由于在每一个环节上,物资与货币资金都是相对而运动,所以货币资金与物资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在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关键,生产决定分配和交换,但分配和交换也反作用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也要经过分配和交换环节。不论是信贷资金,外汇资金,还是财政资金,表面上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实质上是代表相应价值的物资,所以货币资金是物资的货币反映。信贷资金运动从表面上看,是货币资金存入、提取、贷放、归还的收支变化,实质上是社会产品的分配、交换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信贷资金的集中和分配,实质上是相应价值物资的集中和分配。银行吸收多少存款,也就是表示国家掌握了多少价值的物资。银行向企业发放多少贷款,也就是表示国家分配出去多少物资,所以信贷资金的分配,必须在国家掌握的物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
信贷和财政是中国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两个渠道。信贷收支与财政收支又是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财政收支的变化,直接影响财政性存款的增减,从而影响信贷收支的增减。如果财政支大于收,发生了财政向银行透支借款,或财政该拨补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补贴未拨补,就会造成信贷收支不平衡。信贷收支对财政收支也有一定的影响。银行发放贷款支持生产发展,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就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外汇收入增加,就要引起货币资金投放的扩大,物资储备减少;相反,外汇支出增加,就会引起货币资金的回笼,增加市场物资的供应。正因为如此,在编制和组织执行金融计划时,要把信贷资金、外汇资金、财政资金综合起来,与物资统一进行平衡和分析。如果发现分配的资金大于或小于社会总产品,就应减少或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或者建议减少或增加外汇资金和财政资金的分配。
运用金融计划进行信贷、外汇、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实质上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平衡,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平衡。如果在计划安排或调整中,在社会产品原有价值上人为地增加积累基金或消费基金,或者生产的一部分产品的使用价值有问题,不能实现它的价值,就会给国民经济平衡造成缺口,使生产与消费不能平衡。不平衡达到严重程度,就会带来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因此,安排金融计划,要统筹安排好全国的财力和物力,不搞国民收入超分配,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规模控制在全国财力和物力许可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计划是组织信贷、外汇、财政和物资综合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