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缕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缕衣

金缕衣

乐府歌曲名。《近代曲》之一。《乐府诗集》题唐李锜作。锜曾任节度使,其妾杜秋娘以善唱此曲著名。故《唐诗三百首》又题作者为杜秋娘。

☚ 杨柳枝   欸乃曲 ☛

金缕衣

 

[唐]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①本篇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是中唐时代流行的一首歌辞。据说当时名歌伎杜秋娘即擅唱此曲。金缕衣,饰以缕金的衣服。
 
 〔分析〕
 唐宪宗元和年间,金陵歌女杜秋娘,以一阕《金缕曲》名闻遐迩。当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锜,曾以一千万钱的极高代价,娶杜秋娘为他的侍妾,经常令她在酒宴盛会之中演唱此曲。歌以诗名,诗以歌行,《金缕曲》成了流传千载的名诗。
 诗歌的魅力在于激动人心。那么,《金缕曲》是以什么来引发众多心灵的共鸣呢? 说来也怪,只是一句老生常谈:珍惜青春。这是由于,青春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仅是一个短暂的美好时光。如果错过了它,时光永远不会倒流,只能徒呼负负了。
 珍惜青春的格言古已有之。诸如古诗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谚语里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都能令人深省。但《金缕曲》因运用了回环复沓、反复对比,以及诗歌特有的比兴手法,艺术的感染力更为强烈,大有余音在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诗歌一开始就一再重复地叮咛着人们:必须珍惜青春,必须珍惜青春。但在重复之中,又有明显的变化:一为“莫惜”,一为“惜取”。强烈的对比,起着十分醒目的映衬作用。
 在一般人看来,价值千金的稀世珍宝才是足以值得珍惜的;而普遍存在于世上的东西,那是无须珍惜的。然而,这两句诗恰恰完全不同于常情。“莫惜”的是稀世之珍的“金缕衣”,“惜取”的却是人人都有的“少年时”(古人以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这段年龄为“少年”,相当于现在的“青年”)。强烈的反差,犹如当头棒喝,令人赫然醒悟:青春不再,世上任何珍宝都无法换回它,怎能不加爱惜!
 “花开(一本作“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是一组强烈的对比。“有花”时如果不发挥它姹紫嫣红的美好功能,“无花”时要想找它也找不到了。这里的“直”是一个虚词,它和“但”、“独”是一个意思,意为“只是”、“只要”、“只管”。所以,“直须”就是“一定要”的意思,语气之重,语气之直,语气之恳切,与“莫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在谆谆教导世人:青春不再,切莫辜负。用心之良苦,读后自知。
 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意思相同,但写法不同。这又是本诗能够强烈吸引读者的一大艺术特点。前两句是直截了当的告诫,属于“赋”的范畴。后两句既是在打比方,属于“比”的范畴;又是环境的衬托和氛围的渲染,属于“兴”的范畴。一般诗歌的作法,往往“借物起兴”,把比兴的事物放在前面。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写比兴,再赋正文。这首诗一反常规,把比兴放在诗的最后部分,令人反复体会,读来确是回味无穷。而且,又是用鲜花来反复进行描绘,更使人陶醉在美的艺术享受之中。
 在艺术享受的美感中,领悟切莫辜负青春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诗歌“风、观、群、怨”的艺术功能。这大概是这首诗歌久传不衰的原因吧。

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杜秋娘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金缕衣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
诗词简介: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附:剩余诗词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 《 jīn lǚ yī 》 
    《 金 缕 衣 》 
    .[ tánɡ ]. dù qiū niánɡ.
    .[ 唐 ]. 杜 秋 娘 .
    quàn jūn mò xī jīn lǚ yī , quàn jūn xū xī shào nián shí 。 
    劝 君 莫 惜 金 缕 衣 , 劝 君 须 惜 少 年 时 。 
    yǒu huā kān zhé zhí xū zhé , mò dài wú huā kōnɡ zhé zhī 。 
    有 花 堪 折 直 须 折 , 莫 待 无 花 空 折 枝 。 
  • 《金縷衣》
    .[唐].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劝你不要珍惜华丽贵重的金缕衣,劝你要珍惜无限美好的少年时。
    春花盛开可折就须及时地采折,莫等那花落后再去折取空枝。
  • ①金缕衣:一说指衣裳,一说指《金缕衣》一类歌曲。在此诗中二者皆通。

    ②堪: 可。直: 此指直接。
  •  此诗诗题不一。《全唐诗》题为《杂诗》,无名氏所作,属乐府《近代曲辞》,传说杜秋娘善唱此曲。本诗采用反复吟咏、回环往复的手法,劝人爱惜光阴。诗的后两句以折花为喻,含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意。全诗语言朴素明快,无雕琢造作之词。这种率直简捷的风格适足表现那种执着的追求,正是《诗经》国风传统的继承。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歌词不知何人所作,于中唐便十分流行。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常命侍妾杜秋娘以此曲劝酒。秋娘为金陵名妓之女,她之演唱,影响自然非同一般。所以,有些本子把此诗当作杜秋娘所作。
     
     然而,此诗的广为流传,又决非仅得力于秋娘,而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此诗的主题可谓最单纯不过了:切莫辜负大好时光。陶潜诗云: “一目难再晨”,时光的流逝是最无情的,一去而不复返!所以,人世间唯青春最可宝贵。这一道理,似乎十分浅显,人人皆懂,然而在行动中却又往往不能自已,做出许多愚蠢的事情来,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为了虚名,耽误了大好时光,等到觉悟的时候,则已晚矣! 《金缕衣》击中了人们共有的这种精神上的脆弱点,所以才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可见,《金缕衣》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似浅实深,单纯中自有丰富的含蕴,
     
     “珍惜时光”既这么重要,但又每每被人们忽视。因此,作者在表达时,便不厌其烦地一再重复。一、二句是这个意思,三、四句还是这个意思。然而,我们读起来,却没有任何单调乏味的感觉。原来,其中不变中有变。先看一、二句,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亦重复出现。作者一再规劝,意气之殷勤,不能不令人心动。然同中有异。“金缕衣”耀眼夺目,价值昂贵,“劝君莫惜”;世上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千金难买、失而不可复得的“少年时”,“劝君须惜”。一“莫”,一“须”,词义相反,否定前者正是为了强调后者,一宾一主,分而又合。
     
     三、四句为“劝君”的继续与深化。不但强调抓住大好春光的必要,而且指出失去春光,将会带来无限的悔恨。如果说上联还是比较一般的规劝,语调平缓,那么这下一联,则是苦口婆心的反复申述了。作者唯恐人们不听忠言,以致遗恨终生,所以先从正面强调: “有花堪折直须折”,接着又从反面诉说: “莫待无花空折枝”。“直须”较之“须”,加强了力度;而一“空”字又包含了多少怅恨!感情渐趋强烈,节奏亦由舒缓而变得短促、峻急。这种达意上的委曲婉转,构成了此诗内在的风韵,加之语词的复迭咏叹,往复回旋,一经配乐演唱,自然使人心醉而神往了。
     
     此外,毋庸讳言,此诗的主题,原本并非十分积极的,作者无非劝大家“行乐须及春”而已,常于酒宴上演唱,便是例证。然而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截地说出来,而是以“花”、“折花”和“空折枝”等作比,把人们带到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中去,从而借物生情,引出无穷的联想。诗歌本身的局限,就这样被读者给冲破了,人们从中得到了启迪,从而扩大了诗的内涵。
     

  • 这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歌。诗的语言虽然浅显、通俗, 但却讲述了一个珍惜韶光、努力进取的深刻道理,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诗人一开篇就以连用两个“劝 君”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显得言语真挚而恳切。紧接着又以“金缕衣” 与“少年时”相对,通过“莫惜”和“须惜”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勾勒出时光 最为宝贵、请君务必珍惜的诗歌主旨。“金缕衣”和“少年时”,一为珍稀名 贵的物品,一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两相比较,似乎难以取舍,但是诗人 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金缕衣失去了仍有重新获得的机会,而少年时一旦失 去,便再也找不回了,只能追悔莫及。既然这样,难道不应该加倍珍惜时 光吗?

    以上两句为诗人直言劝勉,接下来诗人又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了 婉转说明。花是可爱美好的,但是它亦有花期,如果不把握时机摘取,一 旦等它凋谢,便只能对着空荡荡的枝头叹息。这和时光不正一样吗? 因 此,眼下的时光一定要好好珍惜,切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这 里,诗人并没有说出任何劝诫之语,但是劝诫之意却在折花和折枝的对比 中表现出来了。而且较之直言劝说,能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亦颇有可取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屡 用对比,效果明显。全诗只四句,但是却反复使用对比。其中一二句以 “金缕衣”与“少年时”对,“莫惜”与“须惜”对,三四句以“有花”和“无花” 对,“直须”和“莫待”对。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诗人的珍惜时光之意就表 露无遗;二,反复咏叹,极尽变化。纵观此诗,虽然诗人自始至终都旨在表 达珍惜韶光、珍惜青春这一层意思,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复咏 叹中体现出创作手法的变化,一会直着说,一会曲着说,因而给人以回环 往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仅如此,造语用字也每有重复,故显得愈加回 环婉转,别有情调。
  •  这首诗的作者,《全唐诗》中作无名氏,《乐府诗集》中作李锜,《唐诗三百首》中作杜秋娘。诗题有作《金缕衣》。杜牧《杜秋娘诗》的《序》中说:“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诗中说:“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娘,不劳朱粉施。……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全唐诗》注引此诗,并说“李锜长唱此辞”。李锜,唐宪宗(806—820在位)时任镇海节度使。从以上情况看,《金缕衣》可能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李锜喜爱,杜秋娘善唱,使之广为传播。
     
    这首诗意在劝戒人们爱惜时光,尤其要珍惜少年时代的时光。象这一类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李贺的《嘲少年》中写:“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岂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等等。可是很少有象这首《劝少年》脍炙人口,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我们感到有如下几方面。
     
    措词精巧。一、二两句都以“劝君”领起,一言“莫惜”,一劝“须惜”,把“金缕衣”和“少年时”作为选择对象,去取明确。金缕衣是金丝编织的贵重衣服,对它不足惜,突出了少年时的弥足珍惜。三、四句以“有花”和“无花”对举,将“直须折”和“空折枝”对比,态度鲜明,语气坚决。一、二和三、四句都多同字复现,而表达方式不同。一、二句中,第一句以物为喻,第二句则直赋其意。三、四句全用比法。“有花”比少年时,“无花”喻年老。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合写“须惜少年时”,使“莫惜金缕衣”之意更为坐实。诗人巧缀词语,使同一意念得到强化,而强化不使人觉得强扭,却平顺自然,这就读之有味,思之有益。
     
     回环反复。这首诗犹如围绕一个主旋律的反复咏唱的乐曲。一在同一字的反复出现。一、二句中有三字相同,三、四句中有两字相同,而“折”字凡三见。相同的字反复出现,有较强的节律感。二在同一意的反复出现。有花折花,无花折枝,其意相同,同时和“少年时”相应,两联之间又形成反复。字和意回环反复,则诗潜气内转,意洽调谐,诵读时自然感到回肠荡气了。
     
     摇曳多姿。四句中即多反复,又富变化。第一句以金缕衣典型物喻钱财等身外之物,第二句直言其意,三、四句喻写,合意又紧承第二句。三、四句的不同于一、二句的骈骊式,变化为参差型。如与上面同式,则成为“有花及时折鲜花,无花只有折空枝”,那便成了废墨败笔。诗人如此句式一变,节奏急促,更显出惜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全诗时而纡回徐缓,时而急切紧促,摇曳多姿,易于拨动人的心弦。
     
     含义丰赡。诗意具有模糊性,易于产生多义性,则欣赏者的共鸣面就广。这首诗在封建社会中广为传诵,一方面是由于“少年”、“折花”使士大夫中消极人生观者将思路导入“及时行乐”方面。他们感到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也就今日有酒今日醉,莫待明日倾空杯。另一方面持积极人生观者则认为要抓住青春年少时努力进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把“折花”作为缔造事业的比喻。我们今天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它,自然将“折花”视为对所追求理想事业的比喻,因而它还有着劝诫、鼓励人积极向上的意义。
     
    《劝少年》的艺术生命如此之长,也就在于它内含着积极的思想因素,道出了一些客观规律,且有着高超的艺术手段,既能服人又能迷人。
     
     



历代诗词精品之《金缕衣》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 “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白居易《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名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是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金縷衣
金縷衣  jīnlǚyī

以金線編織的衣服。《玉臺新詠·劉孝威〈擬古應教〉詩》:“青鋪緑鎖琉璃扉,瓊筵玉笥金縷衣。”亦指古代帝王或貴族的葬衣。參見“金縷玉柙”。

拟状物

拟状物

圆形物:球(雪~;气~;棉~;绣~;煤~;铁~;铅~;篮~) 毬 团(花~;泥~;石~;纸~;云~) 蛋(铁~;泥~;粪~) 珠(~子;数~;滚~;眼~;水~;钢~;念~;记~;佛~;露~)弹(~子;铁~) 丸(~子;肉~;泥~;弹~;蜡~;药~)
环状物:环(指~;耳~;花~;铁~) 圈(~子;钢~;锅~;花~;篮~;金~) 套(桶~) 箍(桶~)彄(~环) 鐍
饼状物:饼(月~;铁~) 轮(车~;月~;滑~) 月(~琴;~牙) 团(~扇) 盘(磨~)
管状物:筒(竹~;气~;电~) 卷(蛋~;烟~;胶~) 管(气~;血~;竹~;钢~) 筩 杆(电~)
铁制的圆管:铁管
粒状物:粒(饭~;豆~;颗~;盐~) 子(棋~;石~) 沙(~糖;~金;豆~) 米(海~;豆~) 粟颗(~盐;雪~) 颣 疙瘩 纥繨扢搭
闪着银光的点状物:银砾
块状物:块(煤~;冰~;血~) 锭(金~;纱~) 碴(煤~;炭~) 砣(~子)
砖形物:砖(~茶;冰~;煤~;茶~;金~)
坚硬的小块物:砟(铁~)
堆状物:堆(煤~;粪~) 垛(麦~;柴~) 坨(盐~) 摞 塠
粥状物:糊(药~;面~) 膏(软~;牙~;浸~) 泥(印~;枣~) 浆(泥~;豆~) 羹(~汤;~汁;肉~) 冻(果~;肉~)
扣状物:扣(绳~;活~) 纽(~扣;衣~)
长形物:条(铁~;柳~;面~;油~;雪~) 棍(拐~;木~) 棒(磁~) 杆(电~;旗~) 竿(竹~)杠(撬~) 筋(钢~;铁~) 辫(发~) 缆(电~) 捻(~子;纸~) 茎(剑~) 炷(灯~;艾~;兰~) 带(领~;皮~) 柱(水~;冰~)
探物的细铁条:铁探子
针状物:针(钢~;银~) 刺(芒~;骨~;鱼~) 芒(麦~) 锥(毛~)扦(火~;竹~;牙~) 钉(销~;眼中~) 销子
线状物:线(米~;油~) 丝(蛛~;藕~;铁~;雨~) 缕(金~衣) 须(花~;虾~)
无数的线条状物:千丝万缕 万缕千丝
网状物:网(~兜;鱼~) 络(丝~;发~;橘~) 纱(铁~;窗~) 兜(网~)
蛛丝:蛛网 天丝 雾丝
飘动着的蛛丝:游丝
包状物:包(包包;山~) 泡(灯~;眼~;水~;气~) 沫(皂~;白~)
波状物:浪(声~;麦~) 波(音~) 脉(山~)
片状物:片(铁~;叶~;卡~;刀~) 皮(封~;粉~) 板(石~;纸~;地~;门~) 衣(地~) 膜(地~) 毡(~帽;~子;毛~)
红色薄片:霞片
粉状物:面(盐~;药~) 粉(奶~;齑~) 末(锯~) 屑(纸~;木~)霜(盐~;糖~)
斗状物:锅(烟~;烟袋~) 斗(烟~;漏~)

☚ 某种形态的物品   其他拟状物 ☛

金缕衣jīnlǚyī

用金丝或金色丝线编织的衣服,极为华丽名贵,多用于贵族妇女。也用作舞者衣,因此也泛指歌女舞伎的服饰。南朝梁刘孝威《拟古应教》诗:“青铺绿琐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唐裴虔《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诗:“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宋崔公度《金华神记》:“女子笑曰:‘君怯耶!’即以金缕衣置肩上,生稍安。”陆游《采桑子》诗:“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李行中《赋佳人鼻嗅梅图》诗:“蚕眉鸦髻缕金衣,折得梅花第几枝?”杜安世《凤栖梧》词:“近来早是添憔悴。金缕衣宽,赛过宫腰细。”元张可久《春日湖上》词:“雨亦奇,锦成围。笙歌满城莺燕飞,紫霞杯,金缕衣,倒著接篱,湖上山翁醉。”白仁甫《梧桐雨》第四折:“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元史·外夷传》:“大德三年,暹国主上言,其父在位时,朝廷尝赐鞍辔、白马及金缕衣,乞循旧例以赐。”《明史·成祖本纪》:“真腊进金缕衣。”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既付金缕衣,何不一启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