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符牌制
金国制定的用以传信、调兵的符牌制度。《金史·百官志四》: “符制: 初穆宗之前,诸部长各刻信牌,交互驰驿,讯事扰人。太祖献议,自非穆宗之命,擅制牌号者置重法。自是号令始一。收国二年 (公元1116年) 九月,始制金牌,后又有银牌、木牌之制,盖金牌以授万户,银牌以授猛安,木牌则谋克、蒲辇所佩也。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递牌,即国初之信牌也。至皇统五年 (公元1145年) 三月,复更造金银牌,其制皆不传。大定二十九年 (公元1189年)制绿油红字者,尚书省文字省递用之。朱漆金字者,敕递用之。并左右司掌之,有合递文字,则牌送各部,付马铺转递,日行250里。如台部别奉圣旨文字,亦给如上制。虎符之制,承安元年 (公元1196年) 制,以礼官言,汉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唐以铜鱼符,起军旅、易守长等用之。至是,斟酌汉、唐典故,其符用虎,并5左1右,左者留御前,以侍臣亲密者掌之,其右付随路统军司、招讨司长官主之,缺则次官主之。若发300人以上及征兵、召易本司长贰官,从尚书省奏请左第1符,近侍局以囊封付主奏者,尚书备录圣旨,与符以函同封,用尚书省印记之,皆专使带牌驰送至彼。主符者视其封,以右符勘合,然后奉行,若一有参差者,不敢承用。主者复用囊封貯左符,上用职印,具发兵状与符以本司印封,即日还付使者,送尚书省以进,乃更其封,以付内掌之人。若复有事,左符以次出,周而复始,仍各置历注付受日月。若盗贼急速不容先陈者,虽300人以上,其掌兵官司亦许给付,随即言上,诏即施行之。贞祐三年 (公元1215年) 更定枢密院用鹿符,宣统司用鱼符,统军司用虎符。若发银牌,若省付部及点检司者,左右司用匣封印,验封交受。若发于他处,并封题押,以匣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