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叟曝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叟曝言 野叟曝言长篇小说。清夏敬渠作。一百五十四回。写文素臣崇尚理学,力辟佛老,在与权奸、阉宦的斗争中被贬充军。后权奸、阉党谋反,文以救驾平叛之功,拜相封爵,位极人臣。共娶一妻五妾,生二十四子,一百二十孙子,一百四十曾孙,大都做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 “炫学寄慨,实其主因,圣而尊荣,则为抱负,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柢实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约成书于清乾隆中叶。有清光绪壬午申报馆排印本。 ☚ 金玉缘 蟫史 ☛ 《野叟曝言》野叟曝言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奇书野叟曝言》,又名《第一奇书》、《兴替宝鉴》、《大侠艳史》、《剑骨琴心》、《文素臣》。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作者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初以钞本流传。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四年(1878)抄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光绪七年(1881)毗陵汇珍楼木活字本,二十卷一百五十二回,首有知不足斋主人序,藏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光绪八年(1882)上海申报馆排印本,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首有西岷山樵序,藏天津图书馆、乾元室主人;清光绪八年(1882)上海字林沪报排印本,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首有龙溪赏奇室主人序,有伪作,乾元室主人藏;清光绪八年(1882)序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毗陵汇珍楼木活字本,1993年长春出版社排印民国铅印本,1993年人民中国出版社“明清佳作丛刊”排印上海申报馆排印本,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毗陵汇珍楼木活字本及上海申报馆排印本合校本。 苏州名士文白,字素臣。父亲曾任广东学道,已故。母水夫人,乃女中大儒。妻田氏,知书达礼。成化元年,兵部尚书安吉以“三教同源”命题试士。素臣既不信仙,尤不信佛,就作诗诋毁。安吉大怒,欲加之罪,只因他是苏州第一名士且有孝行,并无劣迹,乃罢。 素臣见时事日非,乃告别母亲,带了书童出游江西而去。路经杭州,住昭庆寺。游湖遇雨,巧遇父亲老友未澹然邀入船中避雨。未公携二女鸾吹、金羽正欲去文府联姻,知素臣已婚,大失所望。突然湖上顿起狂浪,素 清光绪七年(1881)毗陵汇珍楼木活字本《野叟曝言》扉页书影 清光绪七年(1881)毗陵汇珍楼木活字本《野叟曝言》正文书影 臣落水,斗孽龙折断龙尾,龙负痛逃去。素臣上岸见鸾吹被无赖调戏侮辱,乃上前救出。二人同宿古寺,鸾吹欲委身于素臣为妾。素臣拒绝,拜为兄妹。次日,回昭庆寺见丫环素娥已被和尚救起。素臣又出外寻找未公父女。住持和尚松庵要对鸾吹施暴,鸾吹抗拒,推翻烛台伤了和尚头部。素臣返寺,只见寺院起了大火,就冲进火海救出鸾吹主婢以及众多被和尚拐藏的妇女,其中有糕饼店刘大郎的妻子石氏清光绪八年(1882)序石印本《野叟曝言》插图书影 和妹子刘璇姑。 未公亦已被人从湖中救起,只有二小姐金羽失踪,遍寻无着,未公只好带了鸾吹回江西丰城而去。 刘大郎为报大恩,愿把璇姑送与素臣为妾。 素臣谢绝,璇姑以死相逼,素臣只能答允回家禀明母亲再作决定。 可是等素臣回吴兴后再到杭州,刘家却已人去楼空,不知去向。时太师向朝廷推荐文素臣。素臣奉母命进京,不料时公病亡,素臣只得寻馆教书,暂且安身。元旦,又在街上重逢刘大郎,才知太监靳直的侄子靳仁是松庵和尚的护法,诬刘大郎纵火烧寺,欲加迫害。大郎只得把妻妹托与城里张老实家中,出门寻找文相公。二人结伴南下,路过东阿县,收伏了奚奇、叶豪等绿林好汉。到了杭州,张老实已被靳仁赶走,石氏与璇姑不知去向。经人指点,大郎去海边寻找妹子。素臣去江西丰城未家,途中打死一个奸淫妇女的头陀,从包袱内搜出法王造反的伪檄及缉捕名单,上有文素臣之名,遂改名白又李避祸。 到达丰城,未公已死,素臣忽患奇疾,病势沉重。幸素娥精通医术,不避男女之嫌悉心伏侍。又赤身拥抱素臣,使他去寒热而病愈。当地光棍计多挑唆未公的不肖儿子未洪儒赴县告素臣与素娥有奸。县令任公命夫人验明素娥乃是处女之身,重责计多。洪儒也猛然醒悟,洗心革面。任公之女湘灵患痘疾,危在顷刻。素臣当众作势强脱她的衣裙,吓得她大惊大叫,使闷痘齐发,霍然而愈。鸾吹与素娥拜为姐妹,并让素臣纳之为妾,暂居丰城。素臣忽闻好友洪长卿病危,急忙赶往京中。途遇故友双人,知洪已无恙,遂去大法轮寺看打擂台。他从擂台主道士吴天的妖法下,救了卖解女子解碧莲姐妹的性命。又在解氏姐妹协助下救出被靳直强抢的妓女鹣鹣。恰巧石氏落难被关在同一条船中,也一起救出。原来石氏姑嫂留在张老实家中,被兵部公子连城要威逼璇姑为妾。璇姑拼死坚拒,受尽折磨,姑嫂失散。 朝廷下诏求贤,素臣又被保举进京。皇上召见时他又蔑视权贵,触怒天子,安阁老乘机定为斩罪。幸东宫太子与女神童谢红玉相救,减罪发配辽东。洪长卿赴吴江为素臣送家信,文府已合家搬迁避祸。又追踪到丰城,才会见水夫人。适逢田氏生了儿子龙儿,合家称庆。县令任公欲将女儿湘灵许配素臣,却又遍访不着,湘灵忧疑成病。洪长卿遂从中撮合为媒,使与素臣订婚冲喜。素臣起解往辽东,途中屡次击败靳直派出的刺客。又从刺客处得知靳直与番僧占竹、元化真人等阴谋奉景王为主,勾结奸臣安吉、连世,会合各地党羽要伺机谋反。素臣途经盘山,夜宿野庙,为女盗卫飞霞手下擒获。卫飞霞与丈夫尹雄久慕文白英名,乃劝素臣留在山寨,又派人散布文素臣落水身亡的谣言,助他脱身事外。素臣服下了易容丸,改变了容貌,重又南下,潜回丰城。过东阿县,正逢靳党道士吴天为追解氏姐妹,集凶徒攻打奚奇,乃杀吴天,擒头目褚宗。审问褚宗,获知璇姑已被靳仁送入东宫,心中始安。回到丰城,任县令被计多出首“匿女不报,假嫁孙盛”,为朝廷派来选秀女的太监拿省问罪。母水夫人等都已去了省城。素臣因已易容,就以孙盛之名去南昌见官,任公免罪复官。此时,东宫太子又把刘璇姑送还素臣。素臣这才与素娥、璇姑、湘灵三女完婚。 这一年丰城遭风灾,田禾尽伤。素臣得天助掘出藏金无数,就以东方旭名义赈灾。自己出游各省,熟识险要,物色英雄豪杰,以图勤王之业。过福建结识豪杰袁作忠、赛飞熊、登莱、飞娘、方有信等。至台湾诛杀了夜文。渡海至护龙岛会红须、铁丐,重逢刘大郎。各路英雄会合后大破靳党巢穴屠龙岛。又至山东助御史皇甫金相除却景王死党李又全。东宫太子召见素臣听教,执弟子之礼。素臣随皇甫御 清光绪八年(1882)序石印本《野叟曝言》插图书影 史巡察,杀了靳党都指挥权禹。又单身入广西赤身峒探看苗峒形势,得神猿之助尽悉苗峒虚实。不料朝中有变,安贵妃欲谋废东宫太子,酿成大狱。素臣又成为钦犯,在茂民县被缉获。县令屈伯明仗义放了素臣,乃入楚王府避祸养病。一住三年,楚王有意要把义女郡主许配素臣。原来郡主就是当年湖上落水失散的未公次女金羽小姐。 其时,内乱四起,外患不宁。江西、山东民变未定,四川、广西苗峒又反。东倭入寇,北虏南侵。朝廷有旨:“文素臣免罪,授官谕德,安抚天下。”素臣出山,会集各路英雄,先招安江西民变,又赴广西平定作乱各苗峒,粉碎了靳直、安吉等谋废东宫,迎立景王的阴谋。匹马入宫,只身勘乱,诛杀景王。靳党劫驾到海上,又被素臣设计,救出上皇,护驾还朝,将靳直凌迟处死。上皇封素臣为吴江王,使出师平定北虏。素臣施以骄兵之计,大败敌虏。胡虏修表称贡,乃班师还朝。上皇病,传位东宫。素臣又遣将平定浙江,剿杀倭寇。天子封为太师,赐号素文,并封赏有功之臣。楚王送郡主与素臣,请旨赐婚。素臣又向天子上十策:止内操、去西厂、汰僧道、斥传奉、罢织造、撤镇守、停采办、禁斋醮、清冤狱、赦债逋。未果。上皇驾崩,天子改元新正。素臣长子文龙,少年登第,任巡按。大败倭寇,使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后水夫人寿至百岁,文府子孙满堂已达五百多人。 野叟曝言书叙明成化时,苏州吴江有一士人文白,字素臣,十岁即工诗,涉猎史子百家。十八岁游庠后益事博览,精通数学,兼及歧黄历算韬略诸书,又性恶佛老。是时朝内宦寺擅权,奸僧怙宠,素臣见时事日非,便在母亲水夫人同意下外出游学。 素臣在西湖边与父亲生前好友未澹然邂逅相遇,后又从昭庆寺中救出未公之女鸾吹及妇女多人,其中有糕饼店刘虎臣之妻石氏与刘妹璇姑。虎臣夫妇为报恩,将璇姑与素臣为妾,素臣推辞不得,只好答应回禀母亲后再来迎娶。可是等素臣回吴兴后再来杭州,虎臣一家已不知去向。素臣遵母命赴京,在京中与虎臣相遇,方知太监靳直侄儿靳仁为昭庆寺护法。靳仁诬虎臣放火烧寺,虎臣被迫迁家于城内张老实家。等素臣与虎臣回到杭州时,张老实与石氏、璇姑却又不知去向。素臣让虎臣往海边寻访,自己则去江西丰城未家,途中杀死一蹂躏妇女的头陀,于包袱中发现法王伪檄与缉捕名单,自己因在昭庆寺救人也名列其上。于是文素臣便改名为白又李。 及至丰城,未公已死,素臣助鸾吹料理丧事后忽患重病,幸鸾吹丫环素娥精于歧黄之术,不避嫌疑,精心照料。素臣病愈后,又遭游荡在外的未公嗣子洪儒的诬告。县令任公辨明真情,重罚撺掇洪儒的无赖。任公小女湘灵得险疾,赖素臣治愈,素娥因护理伤神几死,也被素臣救活,鸾吹遂赠素娥予素臣为妾。一日,素臣忽闻好友洪长卿病危,便立即离赣赴京,在途中方知误传。在德州,素臣救了与靳直党羽打擂台遭暗算的碧莲、翠莲姐妹,又在碧莲姐妹帮助下,救出水梁公所恋之妓、被靳直索去欲进东宫的鹣鹣,不意竟同时救出虎臣之妻石氏。素臣这时才得知,石氏与璇姑避祸迁居后,正与兵部尚书连世的公子连城为邻。连城千方百计想逼璇姑作妾,但都无法得逞。后靳仁闻知璇姑美貌,就派人强抢。石氏投河,经一番艰辛后才被素臣救出。 这时,朝廷下诏求直言极谏之士,素臣也被保荐。引见时,他痛陈时弊,要求斩国师继晓与宦官靳直。天子大怒,欲斩素臣,赖东宫与女神童谢红豆劝解,才改为发配辽东。素臣赴辽东途中,靳直等人不断派人暗算或截杀,但均未成功,反被素臣了解到靳直等人欲奉景王为主,已广招党羽,待时举事的阴谋。水夫人料定素臣必得大祸,举家潜往丰城,外间又误传素臣已落水身亡,素臣遂乘机不赴辽东,易容前去丰城。素臣妻田氏已生一子龙儿,任公之女湘灵立意要嫁素臣,已在水夫人处。不久太子又将被送入东宫的璇姑送至江西,同来又有罪臣之女木难儿。水夫人命素臣与璇姑、素娥、湘灵完婚,素臣一妻三妾,琴瑟静好,同事太夫人,但因思靳党之祸及于天下,不多日后又外出游历,以图熟识险要,物色英雄。 素臣行至山东,为靳党李又全囚禁,旋被飞娘救出。素臣与飞娘同至海上,以为飞娘与红须客大办婚事为计,诱使靳仁发兵,并将来敌全歼。素臣随即又助皇甫毓昆从李又全家中查出靳仁等人谋反证据。时皇上病重,东宫监国,得奏后即召素臣入京,聆其教,师事之。素臣治愈皇上病后被授权巡视九边,遂经晋、甘、川、滇、黔等地入广西,尽悉诸峒实情。时朝中有变,通缉素臣,素臣又误中蛊毒,幸得楚王及郡主救护,历三年方才痊愈。 其时朝政日非,四处有乱,素臣得众臣保举,先抚江西民乱,后平广西诸峒。忽闻靳直与阁臣安吉勾结,欲废太子,扶景王登位,素臣又匹马入京勘乱,诛杀景王,旋又设计救出被靳直劫持的皇上。素臣被封吴江王后率兵征北虏,生擒其酋; 又遣将剿灭东南倭寇。后上因病传位于太子,是为弘治帝。弘治帝尊素臣为素父,又先后将自己的义妹与楚郡主嫁给他。素臣婚后方知,帝妹就是曾救护太子的木难儿,郡主则是两次救过自己的谢红豆。对素臣终有猜疑的上皇驾崩后,朝中大事均由素臣执掌,他移易风俗,闢除佛老,天下遂臻盛治;素臣自己则是二妻四妾,生二十四子,各子又共生百余孙,均有封爵,且世代与皇家通婚。最后,自百余岁的水夫人起,素臣一家六世同梦,梦见素臣功绩得到上天赞许,素臣也已与历代圣贤同列。 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 《野叟曝言》时曾经说过: “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与寓惩劝同意而异用者,在清盖莫先于 《野叟曝言》。”先生又说,此书 “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 ‘理学家’ 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野叟曝言》确实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长达一百五十四回的作品里,作者夏敬渠几乎是一有机会就要炫耀自己的才学,有时则是为了炫耀才学而设计情节,而这种 “学问” 的罗列与堆积,又是作者塑造文素臣这个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大圣人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随后文素臣的游历,读者可看到他不厌其烦地对璇姑讲授算学要旨,跨海用兵前夕又对部下们十分具体地用勾股弦定理测算 “生丝绞索” 的长度; 在江西时,文素臣对鸾吹、素娥大谈歧黄之道,而面对决意独身的飞娘,他又发一通为忠为孝的长篇大论,竟使得飞娘悔恨痛哭,恨不得立即嫁人生子,以尽孝道。夏敬渠还时常要显示自己的诗才,如书中第一百三十七回与第一三十八回毫无情节可言,读者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的近二百首诗词。《野叟曝言》的 “凡例”介绍该书内容时说: “是书之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讲道学,辟邪说,描春态,纵谐谑,无一不臻顶壁一层。”若就作品内容广杂而言,上述归纳不无道理,但称其 “无一不臻顶壁一层”却是不符实际的吹捧。不能否认,夏敬渠的某些论述,如文素臣教授璇姑的三角算法,纵谈天文时所说的 “天河白气,俱是小星”等确是合乎科学的,但这在书中只占少数,更多的则是理学家的迂腐说教与道家术士式的无稽之谈。至于花了好几回的篇幅,津津有味地具体描述阴阳采战之术,那更是显出了作者格调趣味的不高。 据 《江阴夏氏宗谱》介绍,夏敬渠是“通诸经、历代史志,旁边诸子诗赋,礼乐兵刑钱谷医算之属,无不淹贯”。然而,夏敬渠又是个终身不得志于科场的士人,他的多种著作也无法刊刻行世。正是这种怀才又不得售的境遇,才使他产生了 “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的念头。如他的 《读史余论》虽未能出版,但其中对三国事的论述却出现于 《野叟曝言》的第七十八回; 同样的,《经史余论》 中对《中庸》等的论述则成了第八十七回的重要内容。夏敬渠还写过《唐诗臆解》、《医学发蒙》等著作,这显然也是作品中谈诗论医的基础。夏敬渠自己也知道小说与学术著作性质相去甚远,因而在作品中竭力将两者揉合在一起,如为了使读者不对他所讲述的数学知识感到厌烦,夏敬渠就安排文素臣与璇姑在成亲之夜裸身睡于一床,素臣以璇姑的肚脐为园心,在她肚上画周天图讲授水星、火星的运动轨迹。这样处理的格调已属不高,而且那些长篇大论仍然照样游离于情节之外。由于夏敬渠将庋学问作为重要的目的,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严重的伤害。 《野叟曝言》着力塑造了主人公文素臣的形象,作者在开卷第一回里就预先告诉读者,文素臣 “是铮铮铁汉,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罗星斗。说他不求宦达,却见理如漆雕;说他不会风流,却多情如宋玉。挥毫作赋,则颉颃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 力能扛鼎,退然如不胜衣; 勇可屠龙,凛然若将陨谷。旁通历数,下视一行;闲涉歧黄,肩随仲景。以朋友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他平生有一段大本领,是止崇正学,不信异端;有一副大手眼,是解人所不能解,言人所不能言。”总之,文素臣是亘古以来罕见的大功臣、大英雄、大才子、大圣人,历代圣贤名臣的崇高品行与丰功伟绩,他都兼于一身了。纵观文素臣一生所为,有几类事迹特别引人注目,这也正是作者浓墨渲染之处。首先是他的赫赫战功,无论是清除叛逆,平定乱藩还是北征虏寇、南剿苗乱,这全是文素臣一人的功劳,整个大明江山全仗他独身扶持。其次是令人赞叹的文治。文素臣执掌朝政后,扶正灭邪,力辟佛老。经过他三十年的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归于淳朴,而且年青人都已不知和尚尼姑为何物了。第三是接二连三的艳遇。不管文素臣到哪里,总有一些年青漂亮的女性崇拜倾慕他,甚至强欲委身。不少姑娘与文素臣有肌肤之亲,而文素臣都能不及于乱,并劝他们另嫁别人。最后,就文素臣的家庭而言,他有六房妻妾,生二十四子,且有孙百余,子孙世代拜官封爵并与皇家婚媾。书终时,文母百余岁犹甚朗健,文府成了六世同堂的大家族。在封建社会里,建功立业、娇妻美妾与世代荣华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追求与向往,许多人求其一尚不可得,而文素臣却全都获得了。 然而,作品中文素臣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竭力追求而未能实现的。夏敬渠出生于一个累世科举的家族,但尽管他自以为才学非凡,却终身困于场屋,最后只得无可奈何地在诗集自序中发出了 “难登龙虎之榜,待麟阁何以期” 的悲叹。在封建社会里,一个读书人若未能登第,那就意味着功名发达之路的断绝,而夏敬渠则更落到了“为饥所驱,衣食于奔走”的困境。在《野叟曝言》里,主人公文素臣也是应试而不得登第的士人,他落第时还对别人说: “愚兄于功名一道,早已视若浮云”。其实,这一表白实际上是作者阿Q式的自我安慰。不过夏敬渠毕竟心犹不甘,于是在他笔下,落第的文素臣又通过一连串的奇功异勋而登人臣之极。这样,现实生活中 “家贫身老”的作者与作品中备极人间富贵的文素臣组成了反差极为强烈的对照,而笔下文素臣的幸运则是作者在精神上对缺陷的填补与欲望的满足。这似乎是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比夏敬渠略早的天花藏主人在小说《平山冷燕》 的序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即自己已潦倒不堪,却还要让笔下的主人公去实现自己功名发达、美女入怀的梦想。夏敬渠写 《野叟曝言》 的情形也是如此,不同的只是他把故事编得更为离奇,同时又把写小说当作显示其才学的途径。 “衒学寄慨,实其主因,圣而尊荣,则其抱负”,鲁迅先生的这十六个字,对《野叟曝言》作了极为精当的概括。由于作者的目的只是如此,因而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设计等都不是根据对现实生活的概括与提炼,而是作者自顾自地笔述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并且还不时地嵌入炫耀才学的大段议论或阐述。为了把文素臣写成是完美无缺同时又是无所不能的圣人,夏敬渠还编出了许许多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如在东宫被攻的紧急关头,文素臣一口痰就可浇灭妖道的三昧真火,而他被困于李又全府中时,又能掐指算出何时何刻有人来救他脱险。这类离奇古怪的情节在作品中俯拾皆是,更不必去说那些人变虎,马化人,尿能致孕,水能变银等极悖常理的构想。不过,作品中所述也并非全是作者的向壁虚构。夏敬渠是生活于社会中下层的失意文人,他在作品中也多少反映了一些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如田有谋买景敬亭田地以及未洪儒受地痞挑唆打官司谋家产等节,对世态炎凉都有较生动的刻划,可是这些出自作者对现实生活真切感受的描写,却常常又被荒诞离奇的情节与大段迂腐的说教淹没了。 《野叟曝言》约问世于乾隆后期,这正是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成批出现的年代。当夏敬渠写作《野叟曝言》时,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 《红楼梦》刚开始传世,李海观的《歧路灯》 则尚未完稿,在这阶段问世的还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等作品。这些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的几乎同时出现,是通俗小说创作空前的丰收。可是,这些作品之间的差距又是十分明显的。《儒林外史》与《红楼梦》沿着《金瓶梅》所开创的描摹世情的道路,从各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力图揭示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本质。夏敬渠的创作则深受在他之前的神魔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他的《野叟曝言》实际上是这两个流派合流的表现之一。尽管夏敬渠在作品中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但这部小说与那两个流派的联系仍然十分明显,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是“面目似异,根柢实同”。只要略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部篇幅最长的《野叟曝言》 无论在思想水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远比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逊色,不过这部作品相当真实地记录了封建社会里失意文人的追求与梦想,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理学家的心态,就这点而言,《野叟曝言》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 野叟曝言长篇小说。清夏敬渠(1705—1787)撰。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乾隆间曾举博学鸿词,不第。是书为作者晚年之作,约成书于乾隆中叶。书叙文素臣故事。文素臣乃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谓其“铮铮铁汉,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罗星斗”,“挥毫作赋则颉颃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叙其崇尚理学,力辟佛老。与权奸阉党斗争,直言能谏。后因平叛救驾有功而拜相封爵,位极人臣。一妻五妾,多子多孙,大都为官。情节多为随意编造,且有色情描写,颇为庸俗。鲁迅谓其“炫学寄慨,实其主因,圣而尊荣,则为抱负”,“意既夸谈,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史略》)有光绪七年(1881)毘陵汇珍楼活字本(一百五十二回),光绪八年申报馆排印本。 野叟曝言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清夏敬渠(1705—1787)撰。夏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诸生。博学多才,通经史及诸子百家,又广泛涉猎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崇尚程朱理学,斥黄老与佛学为虚妄。为人刚直,仕途不得志,终生大部分时间是著书。有 《纲目举正》《经史余论》、《唐诗臆解》、《医学发蒙》及 《浣玉轩诗文集》等。《野叟曝言》是其苦心经营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乾隆中叶。作者自谓野老无事,曝日闲谈,是书名来源。该书卷帙浩繁,约百万字。叙述明代中叶 “当朝第一贤臣”、苏州大儒文白(素臣)走遍南北东西,斩妖邪、灭佛道、平反王、除奸佞,终于拜相而致国泰民安的故事。作者意旨在于借文白的伟业,表现理学家的 “治世理想”,歌颂他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多有作者自己不得志的宣泄寄托。该书中的中心人物文白,是一个被浓墨重彩理想化描写的人物,被作者拔高至一种玄虚的境地。他文能经邦,武能定国,在佛道二教猖獗引起社会动乱的危难之秋,立志力挽狂澜,所向无敌,甚至衣服可以抗拒妖物,身体能压死狐精,殊为荒诞不经。虽然在文白身上也显示有主持正义、慷慨赴难等传统英雄美德,但因其臆想色彩太重而显苍白。尤为奇怪的是,该书以标举理学为宗旨,却掺杂了不少庸俗的色情描写,内容比较复杂。从艺术上看,作者熟谙小说创作技巧.情节构设曲折,语言流畅。又多处显示才学,其凡例言:“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讲道学,辟邪说,……”无所不包。鲁迅评:“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 ‘理学家’ 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中国小说史略》)但其书在当时颇有影响,亦代表清代小说一种创作倾向,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该书原以抄本流传,最早刻本是光绪辛巳(1881)毗陵汇珍楼刊活字本,二十卷一百五十二回。光绪壬午 (1882)申报馆排印本,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为全本。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出版绣像本,并保留知不足斋主人评语和夹批,少数文字有删节。 《野叟曝言》ye sou pu yanExposing Words of Wild Old Man→夏敬渠(Xia Jingq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