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分异说
1951年由苏联学者别洛乌索夫(Белоусов,В.В.)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此假说认为,地球最初是冷的、固态的,在放射性热的作用下,地壳下层物质熔化而发生重力分异作用: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的物质流,导致地壳的垂直运动。由于地壳下层的深度不同,压力和温度的条件不同,熔化和分异作用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浅层中具有较强和较快的分异作用,是地槽中剧烈地壳运动的原因;深层中则是较缓慢的分异作用,是地台中进行缓慢地壳运动的根源。浅层分异作用开始的早结束的也早,使地槽转为地台。深层分异作用继续进行,使已稳定了的浅层局部地重新活动,产生地台活化现象。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当热能消耗后又再行聚集而达到一定程度时,熔化和分异作用又将重新开始,构成一个构造旋回。这是一种持固定论观点的假说,强调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槽—地台说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