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里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方官 地方官镇守地方的官员:镇臣 ☚ 京官 诸侯 ☛ 里长古代乡官。里,居民聚居之地,初指城里,后指乡里,最后乃成编民单位。古以五十户为一里,隋以二十五家为一里,元复以五十户为一里,唐一里则指一百家。古以里为县以下的基层单位;明清时,据《日知录》卷二十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之言,可知里为乡以下行政单位。古时里设“里正”为头,但其事多不详;明改里正为“里长”。洪武十四年(1381)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十年一轮为里长。此后的里长,除掌一里的赋役催征遣派之外,还掌民事纠纷之调解、里中治安的维持等,成了封建国家行政、司法与监督机关的编外人物之一。 里长 里长官名。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置。掌理25家政务。《资治通鉴·齐纪·武帝永明四年(公元486年)》: “魏无乡党之法……内秘书令李冲上言: ‘宜准古法: 5家立邻长,5邻立里长,5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1夫,里长2夫,党长3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 ☚ 里宰 里正 ☛ 里长 里长参见“里正”。 ☚ 里正 里魁 ☛ 里长 里长北魏三长制中间一层, 属党长管。辖五邻长。由乡间豪强担任,可免家中二人力役。 ☚ 计部 党长 ☛ 里长乡吏名。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以二十五家为里,置里长,为三长之一。北齐以后改称里正,至明始复置里长,《大明律·附例四》规定:“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参见“里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