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里尔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里尔克

里尔克1875—1926Li’erke,Rainer Maria Rilke

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布拉格一个铁路职员家庭。曾入军官学校学习,在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但始终未卒业。1897年5月在慕尼黑结识在俄国长大,曾与尼采交好的女作家萨洛美,与她一起两度访俄,会见了托尔斯泰。早期的诗集以《图象集》(1902)和《祈祷书》(1905)著名,其风格是意象鲜明、语言凝练、情感炽烈、富有音乐性和波希米亚民歌色彩。1901年里尔克和罗丹的学生、女雕塑家克拉拉结婚,1902年旅居巴黎,1905年结识罗丹,一度成为罗丹的私人秘书。这一时期里尔克深受罗丹、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人的影响,诗风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转入客观、直觉和象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其中的许多诗作以直观的物象包容情感,表达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豹》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
1912年开始创作《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差不多同时完成的还有《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923),这两部作品以对人生意义执着追求和痛苦思索成为诗人创作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前者包括10首哀歌,探讨人与世界的存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后者收十四行诗53首,以希腊神话中的歌手奥尔弗斯入冥界寻妻不果的故事讽喻对人生意义追索的无望,诗中充满了艰深的比喻和晦涩的象征。
里尔克的诗作对20世纪的现代西方诗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奥地利文学   卡夫卡 ☛
里尔克

里尔克1875~1926

奥地利诗人。他出身在布拉格一个官员家庭,先后学习过军事和商业。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社会酝酿和爆发激烈变革的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及新的社会主义学说崛起并付诸实践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风云变幻、冲突尖锐的社会,这个内向多思、敏感深邃的诗人内心深感不安。在他的诗篇中,人与物、城市和星球、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是萦绕不去的话题。
里尔克早期的诗歌受波希米亚民歌影响,带有捷克地方色彩,抒写布拉格景色和民间生活场面。后来,在法国印象派和新浪漫派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对即将来临的历史变革的预感、惊恐、惶惑和哀伤,以及乌托邦式的憧憬,甚至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客观世界各事物之间及人与客观之间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在里尔克的诗中有形象的展示。他不安地寻找物我间的和谐,诗中总是将深刻的哲思与直觉的情感完善地统一起来。
里尔克最主要的作品有早期的《献给守护神的祭品》、《耶稣降临节》、《图像集》,中晚期的《林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等。他的诗歌艺术新颖精湛,在创作中展示了情感的力量,音乐性的旋律之美和雕塑式的描绘之美,为诗歌开辟了新天地,因此,他在德语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里尔克像

☚ 1.奥地利文学作家   茨威格 ☛

里尔克1875—1926Rainer Maria Rilke

奥地利诗人。生于布拉格,父亲是铁路职员。主要诗集有《生活与诗歌》、《图象集》、《新诗集》、《新续诗集》等。晚年写的《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为其代表作,探索了生与死、存在与变化、追求和幻灭的关系。其诗讲究韵律、刻画细腻、比喻奇特,具有音乐美,许多诗歌带有民歌风味。

里尔克

里尔克1875~1926

奥地利诗人、作家。中学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后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文学。献给俄国女作家鲁·安德列亚斯·莎洛美的组诗《祈祷书》第一部(1905),感情炽热,诗歌形式简练,富有音乐感,为其成名作。婚后及旅居意大利时,完成组诗二、三部。1902年移居巴黎,一度任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秘书。此时受法国前期象征派诗人影响,诗风为之一变,写了不少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直觉、情绪的咏物诗,收入1907年《新诗集》和翌年《新诗续集》。其中一首短诗《豹》最引人注目,成为象征主义咏物诗的代表作。1922年2月完成了十年前即开始创作的名诗《杜伊诺哀歌》十首,和翌年创作的《献给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55首,迅速达到其诗歌创作的巅峰。前者对人与世界的存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提出了质疑,后者借希腊神话中的歌手俄尔甫斯进入冥界寻妻不成的故事,隐喻诗人对生活意义的无望追索。二诗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象征,开创了现代诗的独特方向。他与乔伊斯、普鲁斯特、艾略特、卡夫卡一起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另有长篇日记体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1910),是巴黎印象派诗人孤独、苦闷与虚无思想的写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开日后存在主义小说的先河。

☚ 奥地利文学   茨韦格 ☛
里尔克

里尔克1875——1926Rilke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亲是铁路高级职员,母亲是皇家顾问的女儿,他11岁时父母就离异。他被送入军官学校学习,受到严格管教;但体弱多病,4年后离开军校。后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文学史等。他的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富有波希米亚民歌风格,情调缠绵,语言精练,重要诗集有《生活与诗歌》、《祭神》、《梦幻》、《图像集》、《祈祷书》等。1902年,里尔克旅居巴黎,结识雕塑家罗丹,他的诗风发生变化,写了许多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咏物诗”,收入《新诗集》和《新诗续集》中。这些诗歌格律严谨,含义深刻,形象鲜明而富有雕塑美,表现了诗人在不懈地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傍徨和苦闷心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寓居意大利、瑞士,完成了两部诗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时的里尔克内心充满痛苦,整天冥思苦索,这两本诗集就是这种心情的产物。他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是否合理,以及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的关系等问题;诗篇中用了许多大胆创造的比喻和隐晦离奇的象征,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他后来也创作中短篇小说,同样也具有感伤抒情、孤芳自赏的风格。长篇日记体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随笔》,通过主人公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揭露了巴黎的贫穷、病态和精神堕落,表现了对人生的恐惧感。这部作品没有连续的情节线索,时空关系混乱颠倒,在艺术方法上有所创新。里尔克的创作对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 施尼茨勒   茨威格 ☛
000008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