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醴陵县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治)醴陵县志湖南地方志。清徐淦修,江普光纂。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淦字熙堂,安徽怀宁人。监生,曾官该县知县。普光,醴陵人。附贡。为续修湖南通志而设馆兼修是志,于同治十年(1871)成书,约四十万字。卷首有序二和疆域总图(包括四乡分图)七幅。正文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典礼、武备、职官、选举、人物、列女、灾祥、艺文、杂十三志。含沿革、疆域、都境、山水、风俗、土产、城垣、市镇、额田、塘汎、兵事、进士、文苑、汇传、古迹、寺观、丛谈等九十六目。该志最重人物,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四志。山水目载有山、峰、岭、水,多属名胜。各门编次,多循旧志成规,如舆地志含风俗、岁时、土产,而古迹、坵墓、方外、寺观统属杂志,似与志体乖违。有同治九年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湖南方志论》(1986年吉林省图书馆学会铅印本)可供参考。 醴陵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徐淦,怀宁人,曾任醴陵县知县。江普光,醴陵县人。醴陵自晋起已置县。明景泰年间创修志乘。万历年间知县晏朝寅初次重修。其后崇祯年间曾两次重修。迄于清,纂辑尤勤。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张法孔、康熙四年(1665)知县张尊贤、二十四年(1685)知县陈九畴、二十九年(1690)知县赖超彦、乾隆八年(1743)知县段一骙、嘉庆二十四年(1759)知县黄应培,凡六修。同治七年(1868)徐淦任醴陵知县,设局再修县志。事未果,徐离任。其后任继续纂修,至同治九年(1870) 书始成。《醴陵县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十三门。首序、凡例等。卷一,舆地。卷二,建置。卷三,赋役。卷四,学校。卷五,典礼。卷六,武备。卷七,秩官。卷八,选举。卷九,人物。卷十,列女。卷十一,灾祥。卷十二至卷十三,艺文。卷十四,杂志。此志总分各图十分清晰,卓然可观。惟各门之编次,多循旧志体例,如志舆地,以沿革、星野、山水、风俗、岁时、土产之类属之,则有乖方志体例。 醴陵县志 (嘉庆) 醴陵县志醴陵十修县志。26卷,首1卷。清黄应培修, 丁世𤩗纂。黄应培字竹庵, 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举人,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1814—1817) 醴陵知县, 修有《新田县志》《凤凰厅志》。 丁世𤩗字赤雯, 贡生,曾任武冈、宜章县训导,桂东、武陵、石门县教谕。是志上承乾隆段一骙纂修县志,续增乾隆、嘉庆朝70余年史事,纪事止于嘉庆二十三年,约32万字。分星野、沿革、疆域、公署、户口、田赋、学校、秩祀、兵防、职官、选举、人物、列女、艺文14门150目,附图17幅。体例类目参酌旧志而有所增删; 史事述旧录新,正讹纠谬,不滥不遗;对经济民生尤为注重。为醴邑方志上品。始修于嘉庆二十二年,次年脱稿成书,经县教谕宁诏、训导吴鲸监定校正付梓,于次年刊竟。现存嘉庆二十四年 (1819) 原刻本。 ☚ 浏阳县志 醴陵县志 ☛ 醴陵县志 (民国) 醴陵县志醴陵十二修县志。10卷。民国陈鲲等修,刘谦编纂。陈鲲字季搏,平江人,湖南大学毕业,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 (1943—1948) 两任醴陵县长。刘谦字约真,醴陵人,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湖南船山学社董事,工文史,曾参加编纂《(民国) 湖南省志稿》。是志分16门70目,体例严谨,理析条贯,类目新颖,纪叙详瞻。志中宗教、艺文、建置、大事、氏族、礼俗、教育、食货、赋役、交通、政治、人物诸项皆列专篇。大事纪自汉高祖四年 (前203) 迄民国三十六年,记载元徐寿辉、陈友谅,明末李自成、高必正,清洪秀全、肖朝贵等农民军在醴陵的活动,以及吴三桂由醴陵入江西,浏、萍、醴革命军起义,北伐军经过县境情况。氏族志纪东晋以来醴陵丁、卜、刀、王、文、方、何等137姓的迁徙发展渊源和各姓祠堂572所。食货志之工商、瓷业目、纪民国年间土瓷厂20处85厂。方言志不用反切,采用赵元任增减国际音标。其它类目新意亦多。全志88万余字,为湖南省民国新方志中篇幅最大、内容最新、史料最详的志书,堪称佳志。始修于民国25年,值抗战军兴停修; 民国三十年醴陵县文献委员会成立,次年县长刘康年主修,刘谦主持编务,三十二年县长陈鲲继任主修,三十六年12月完稿,翌年付印。现存民国三十七年长沙柑子园湘行印刷厂初印铅印本,又有1984年醴陵县铅印本行世。 ☚ 醴陵县志 醴陵乡土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